見習記者 葛丹娣
通訊員 方序 張穎穎 徐尤佳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最新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通過一項研究發現,人類肚臍是一個細菌窩,裡面寄生著大約1400種細菌。
研究同時發現,肚臍裡寄居細菌的數量與個人衛生習慣有關。
一位每天清洗肚臍的志願者,肚臍中細菌的含量可接近0,而另外一位不清洗肚臍的志願者,肚臍內的細菌種類高達53種,其中甚至包括僅在日本土壤中發現過的細菌種類。
這一發現,讓不少人開始考慮要不要清洗肚臍眼,該怎麼洗?
肚臍上有1400種細菌並不奇怪
肚臍上有1400種細菌,這個數據聽上去挺嚇人的。
浙江大學醫學院朱聖禾教授卻對此不以為然,她和微生物打了五六十年交道:「這不奇怪,也沒有什麼好怕的,人本來就是生活在一個充滿細菌的環境中。肚臍裡有細菌,與皮膚上有細菌是一個道理,沒有特殊的地方。」
「要說細菌多,人體裡細菌最多的部位是腸道,有10的14次方個細菌,比人體的細胞還要多10倍。」 浙醫二院感染科科長王選錠教授說。
其實,不光是肚臍,只要是對外開放的通道,口腔、鼻孔、眼睛,甚至肛門都會有細菌。只是在平常生活中,人們很少注意到肚臍,所以,一聽說肚臍原來有1400種細菌,才會覺得驚訝。
說到細菌,很多人的腦海裡馬上會跳出不衛生、疾病等關鍵詞。
朱教授說:「有細菌未必就是壞事。我們曾經做過無菌老鼠的實驗,從出生開始,一直讓它們過著與細菌隔離的生活。結果,一當它脫離了無菌的環境,就開始生病,沒多久就死了。因為,空氣裡都是細菌,它們不耐受。」
細菌會致病是需要條件的,醫學上有個專業的名詞叫「條件致病菌」。
「打個比方,原本在腸道裡的細菌,因為某些原因,跑到了肺裡,或者血液裡,導致正常菌群中各種微生物的種類或者數量發生變化,細菌才會致病,所以大家不要一聽到細菌,就害怕。」王教授說。
肚臍上細菌這麼多,要不要清洗?
「完全不需要刻意去清洗,洗多了,或者清洗不當,反而容易洗壞了。」朱聖禾教授說。
把肚臍洗髮炎了的人,王選錠教授在門診中碰到過,還不少。
有一個漂亮的女患者,大約二十五六歲,偶然發現自己的肚臍有點髒,就伸手去把髒東西掏出來。誰知,越掏感覺越髒,還有很多髒東西,藏在很裡面,要用手指甲才能摳出來。
於是,她養成了定期清洗肚臍的習慣。差不多每個星期都要掏一次肚臍。
有一天,她突然覺得肚臍很癢,一看,肚臍上的皮破了,旁邊還滲出了水。這下把她嚇壞了,馬上往醫院趕,一路上她都在擔心會引起腸道感染。
王選錠教授為她做了局部消炎,並告訴她以後不要再亂掏了。「肚臍眼的肌肉組織非常薄,亂掏很容易發炎,即使要清洗,洗澡時用水衝衝就好了,沒必要用掏的。」
肚臍眼和腸子相通嗎?肚臍發炎會不會引起腸道感染?
「從肉眼上看,肚臍與腸道是不通的,是個死胡同。其實,肚臍上有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它們與周圍的組織是相連的。如果肚臍發炎,炎症因子會沿著靜脈血管,影響身體其他部位,甚至會引起敗血症。」王教授說。
看來,小時候媽媽不允許我們摳肚臍是有道理的。
「肚臍上的細菌,對人體沒有傷害。從一定程度上說,我們還是不要太注意肚臍。太注意了,就會不自覺地去摳。」王教授說。
肚臍的形狀與健康狀況相關?
在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從肚臍的形狀,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健康——
如果肚臍向上延長,幾乎成為一個頂端向上的三角形。這種人,應多留意胃、膽囊胰臟的健康狀況;相反,如果是向下延長的人,應注意預防胃下垂、便秘、慢性腸胃疾病及婦科疾病。
最健康的肚臍眼形狀是正圓形的。如果是女性表示她身體健康,卵巢功能良好;男性則表示精力充沛、血壓正常,五臟六腑都很健康。
聽到這個說法,杭州市紅十字會針灸科劉芳醫師笑了:「我在教科書上、工作過程中,從來沒有聽說過。看來,我太孤陋寡聞了。」
杭州市中醫院中婦科趙宏利副主任醫師則說:「這是不可能的。我國古代一直講男女授受不親,女性的肚臍不會輕易暴露在外面,望聞問切,主要也是望臉,望膚色,是不會研究到肚臍上的。」
為什麼人的肚臍會有不同的形狀?
「肚臍是臍帶脫落後留下的疤痕。每個人的疤痕形狀不一樣,這很正常,就像手磕破了,傷口癒合後,會留下形狀不一的疤痕一樣。」朱聖禾教授說。
「在病理的狀態下,肚臍如果凸出的話,多半與腸道脹氣、疝氣,或者有腹水相關。」王選錠教授說。
不過,對於正常人,肚臍的形狀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肚臍的形狀有時候與人體皮下脂肪的多少有關,胖的人自然凹一點,瘦的人自然會往外凸一點。
人出生後肚臍還有用嗎?
除了小時候的好奇,很少有人會在意肚臍的存在。
在中醫學裡,肚臍卻大有用處,是個能夠防病治病的地方,是惟一人們能看得到、摸得到的穴位——神闕。
劉芳主治醫師說:「通過神闕穴治療內病是中醫外療法中的一種,用途非常廣泛,可用來治療腹痛、腹瀉、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多種疾病。」
中醫認為,神闕穴及經絡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灸神闕穴,具有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回陽固託的功效,補虛的效果非常好,尤其適用於那些脾胃虛寒的人。
「針灸學開展的新療法——腹針,也是以神闕穴為中心的。」劉醫師說,腹針療法可以治療過敏性鼻炎、痛風、哮喘、失眠、痛經、閉經、月經不調、子宮肌瘤、肩周炎、偏頭痛等各種伴有疼痛症狀的疾病。
在西醫裡,有一種療法,叫透皮吸收,就需要肚臍幫忙。
王選錠教授說:「肚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部最後閉合處,與全身皮膚比較,局部無皮下脂肪,表面角質層較薄,屏障功能較弱,藥物容易透過,臍部兩側有腹壁下動脈、靜脈,並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藥物容易吸收。」
儘管現在臨床上,有太多的治療方法可供選擇,透皮吸收療法的使用不像以前那樣廣泛了,但對於有些疾病,像心絞痛、高血壓,通過肚臍給藥,效果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小兒腹瀉。
對女性來說,肚臍眼還有一個妙用。趙宏利副主任醫師說,在月經周期,用生薑塗在肚臍上或者肚臍周圍,生薑具有溫熱作用,可以緩解痛經。
另外,在肚臍上塗生薑,對緩解肚子痛、拉肚子也有一定的作用,這個方法不管男女老少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