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柱
「少一點傷痕,多一點的掌聲;少一點寒冷,多一點的溫存……」這首承載著上海世博會臺灣館多少珍貴回憶的主題歌——《臺灣心跳聲》,想來每一個曾親臨現場的觀眾至今一定仍難以忘懷!
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享有「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巧」盛譽、人氣超旺的臺灣館,由於場館展出面積僅658平方米,每天預約參觀人數無奈控制在4000人左右。半年的展出,只有約75萬人次有幸一睹芳容,太多的人只能望館興嘆,抱憾離去。
好在圓夢總有夢緣時。2010年10月24日下午,一頂來自寶島的大紅花轎抬進臺灣館的城市廣場,將以4.5888億元新臺幣中標的臺灣館「迎娶」到素享「臺灣矽谷」美稱的新竹市,其強力主打的主題是——「如果你錯過了上海世博,就一定要來新竹看看」。
歷經兩年時間,如今,臺灣館已神奇地矗立在佔地4.9公頃的「新竹市世博臺灣館產創園區」內,並與四周的國際會議中心、文創館、科技商務區、觀光飯店等組成了一個富有創意的「主題公園」。
眼下的「臺灣矽谷」,帶有浦江氣息的世博臺灣館無疑成了城市的最新地標、最亮名片。身為「臺灣館產創園區」的核心設計人員之一、新竹清華大學的汪教授談起自己城市的變化,微笑著侃侃而談:臺灣館落戶新竹,使城市迎來了久盼的新機。如今桃園機場一下飛機,只要坐約30分鐘的高鐵就可抵達新竹。有意思的是,高鐵「新竹站」現可直呼「世博站」,這既好記,又頗有象徵意義。
作為上海來的客人,最為關心的是新竹臺灣館與世博臺灣館究竟有何異同?主人的一番介紹,使我對此有了一個全新認識:新竹人始終堅持世博臺灣館的「魂」。這「魂」便是臺灣建築大師李祖原的設計理念——「山水心燈」,以此弘揚寶島民間習俗「放天燈」的祈福文化。而臺灣館的「新」,體現在獨具匠心融合當地特色,首創了「一心軸八亮點」的立體視覺。只見心型的展館坐落在9米高的基座平臺上,平臺上種植的「臺灣桂竹」,整體意象與「新竹」地名相呼應。從臺灣館一路延伸,與科技商務大樓、市政府中心等8座地標建築物共同打造出屬於新竹的香榭大道。而令人更感興趣的是,新竹臺灣館在傳承傳統與高科技融和的基礎上,創新運用LED與擴增實境技術,在屏幕上把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結合、互動,將「萬蝶飛舞」、「海洋守護」、「臺灣創意」、「自然永續」與「民間藝術」等多種影像,照映在「臺灣之心」的球體與心燈之間,使得臺灣館在晝夜的不同時段都有不同的魅力風情。
從外觀看,新竹臺灣館給人最大的印象是長大了、長高了,由主展館和天燈館組成的主題館,面積約為11000多平方米,比世博臺灣館大了十多倍。高2層的主展館的一樓為大廳,二樓是展演空間,三樓(二樓樓頂)起建為天燈館。現今的天燈館長、寬、高各約24 米,全球唯一的超巨型雙層球體構成了720度全天域劇場。整座臺灣館除了原汁原味地呈現臺灣人文、自然風貌及生態之美外,還加入許多文化創意的新元素。
走在新竹的大街隨意採風,80%以上的新竹人對臺灣館都充滿了期待。高科技園區的陳先生倍感興奮的話語最具代表性:「2010年就想帶全家去上海觀看臺灣館,可那段時間幾乎天天加班,實在擠不出時間出行。現在好啦,臺灣館來到了我們身邊,我這個發燒友也要像大陸同胞一樣,半夜排隊,爭搶第一。」
離臺前從臺灣媒體獲知,新竹臺灣館還未正式開放,島內外,尤其是上海地區預約行程的旅遊團體早已躍躍欲試,預計一年的參觀者將突破100萬人次。捷足先登,先睹為快,這正是新竹臺灣館十足的魅力所在。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