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剛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年度旗艦新品,發布會全程1小時45分鐘,印象深刻的亮點有2個。
其中1個,還與佔時1小時30分鐘介紹的旗艦手機無關。
這就是小米旗下Redmi——紅米年度旗艦K30 Pro的發布會觀感。
而對於這款售價3000元的5G手機,內內外外、上上下下透出的最大亮點是:懟華為榮耀。
毫不誇張地說,發布會上口播出現「友商」、「華為榮耀」的次數,可能還要超過「小米」和「Redmi」。
那麼這樣一款為友商而生的產品,究竟還有哪些其他用戶角度的特點?
我們提綱挈領總結梳理一下。
小米Redmi K30 Pro
首先是5G和價格。
毫無疑問,5G已是當前智慧型手機最核心賣點。此次Redmi K30 Pro,也衝著5G而規劃。
採用驍龍5G旗艦晶片865、LPDDR5、UFS 3.1、VC液冷散熱,基本按照5G旗艦需要的「料」堆砌。
但堆料之外,小米的性價比理念之下,Redmi K30 Pro定價2999元。
什麼概念?這是目前最便宜的驍龍865晶片的5G旗艦手機。
而搭載麒麟990 5G晶片的榮耀V30 Pro,2019年11月發布時的售價是3899元。
其次是相機和續航。
前置攝像頭,採取了彈出式設計。
同時在為配合三星E3 AMOLED全面屏設計,配備了屏下指紋。
後置相機,採用了索尼6400萬四攝,圓環交叉式排列——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認為很美,不過具體可能還得見仁見智。
同時,在後置相機能力上,Redmi K30 Pro還配備了雙OIS光學防抖、3倍光學變焦+變焦版30倍變焦、標準版50mm長焦微距,8K視頻拍攝。
盧偉冰稱,6400萬的後置相機,也有AI功能,可以做到攝影師級修圖。
最後,續航方面,搭載了4700mAh大電池。
所以整體圍觀下來,Redmi K30 Pro此次最大的特點,就是料堆得足、也符合中端價格買5G旗艦手機的需求。
不過如果一定要找啥令人覺得「Amazing」的軟硬體新亮點——很遺憾,沒有的。
於是,若單單介紹產品,大概30分鐘時間也嫌多。
但加上懟華為榮耀的戲碼,時間顯然就要大大大大拉長。
這也是Redmi K30 Pro發布會手機部分的最大亮點。
懟華為榮耀
「全面碾壓」
「九大超越」
「希望友商能夠把 V30 Pro 短板補齊」
「不給自己留退路,促進友商進步和行業發展」
「一時性價比只是一個戰術,一直性價比才是價值觀、才是商業模式,才是核心能力。」
「Redmi 才是真正的性價比之王。」
……
沒錯,上述語錄都出自小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總裁、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都是他在發布會上強調又強調的話。
所以一場自家旗艦手機的發布會,生生開出了一種「打華辦」的誓師大會感覺。
實際上,從發布會一開始,盧偉冰也從華為榮耀談起。
比銷量,談紅米拆分戰略目標,強調K30 Pro承載的使命——超越榮耀,是超越之戰。
倒是發布會從頭至尾,也沒能談到之於用戶的意義和價值。
幸好不了解小米華為恩怨的外媒,幫盧總有了準確總結:
Engadget評價:小米旗下Redmi K30 Pro以中等價位推出5G旗艦產品。
Theverge則稱:Redmi K30 Pro是小米新的性價比之王。
當然,也是在這場發布會的最後,小米還推出了98英寸的大電視Redmi智能電視MAX,售價19999元。
而相同尺寸的電視,之前市場其他玩家定價都在10萬上下。
所以雖然98寸大電視只花了10分鐘介紹,但2萬元的價格,卻讓其在輿論傳播中「喧賓奪主」,超過了Redmi K30 Pro。
也可以說是這場小米發布會的最大亮點。
那麼問題來了, 如何評價Redmi新品發布會?
產品沒有短板,發布會卻不知為誰而開
沒錯,縱觀Redmi K30 Pro完整介紹,確實是一款符合小米調性的旗艦級手機產品。
堆料足、沒有明顯短板,定價厚道,性價比優勢明顯……
要買一款5G旗艦手機,3000元價位,它最合適——也只有它了。
但作為用戶,圍觀這樣的新品發布會,卻吃瓜看熱鬧大於技術和用戶體驗創新進展獲悉,甚至小米總會強調的「黑科技」,連提都不再提了。
倒是跟友商之間的怨懟,成為了發布會主旋律。
仿佛周二下午花時間看發布會的網友,就是來關注廠商如何嘴上分高下的。
這可能是紅米甚至小米有意為之的「戰術」,但於用戶,究竟何益?
創辦十年,從第一天就把「用戶」掛在嘴邊的小米,在這場發布會上看不出初心和乘風起勢時的樣子。
小米十年了,紅米拆分也已快2年。
但近幾年唯一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發布會,還要追溯到小米MIX推出的那一場。
2015年雙十一前的北大體育館內,觀眾主體是米粉和員工,那是一場真正為創新而生的發布會,也是一場真正為用戶而戰的發布會。
然而Redmi K30 Pro這一場,太浪費時間了。
沒有硬體上的突破創新,沒有軟體交互上亮眼的獨一無二,滿打滿算的90多分鐘裡,每一秒都透著5個字:
友商是傻X。
盯著競爭就能贏得競爭嗎?
不知道。
只是如果回顧華為手機的超越之路——不止是對國產友商的超越,也是對蘋果銷量的超越,有兩個關鍵技術非常明顯。
首先是相機。從堆硬體到AI軟體算法加持,從「徠卡」到「拍月」甚至實時視頻背景處理,是關鍵賣點的核心技術突破。
其次是晶片。自研的麒麟晶片,讓其從AI能力到5G節奏,都能更加自主。
所以如果在底層基礎和關鍵技術功課上不補齊,盧偉冰發布會上信誓旦旦的「全面碾壓」或許就會因為語境和時效大打折扣。
幸好,小米整體也已經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
技術立業也好,強調基礎研發和投入也好,都傳遞出一些新風向,只是力度還不夠。
比技術、比基礎,比用戶體驗,總要比堆料觀感好得多。
也能讓發布會有料得多。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