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師馬可 為衣裝背後的中國風骨而設計

2020-12-25 新京報

  崇尚「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馬可目前經營著「中國首個原創品牌社會企業」——「無用」成立十年,其一直致力於傳統民間手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

  在馬可看來,無論是為彭麗媛做專人定製的衣服,還是在珠海、貴州與傳統匠人為伴研習傳統工藝,都只是為了達成一個「21世紀設計師的責任」。她正在以「衣食住行」這些最古老和最必需的事物為載體,呼喚世人關注真正屬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人物簡介】

  馬可 中國本土服裝設計師。23歲憑藉「秦俑」系列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2007年2月,35歲的馬可首次攜其創建的「無用」品牌應邀在巴黎時裝周上發布作品「土地」。2013年,馬可以獨立設計師名義與無用團隊一起為彭麗媛提供專人定製服裝服飾。

  【匠心闡釋】

  馬可說自己是一個崇尚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她會一直堅守一名服裝設計師的初心,具有社會責任與文化立場。她為衣裝背後的中國氣節和風骨而設計,為「創建一個能向世界傳播中國精神價值的民族原創品牌」而努力,二十多年來,初心不改。

  為彭麗媛設計出訪服裝

  許多人關注馬可,都是始於「第一夫人設計師」這一「特殊身份」。

  但馬可的員工和無用的追隨者並不看重這樣的標籤。10月29日,在無用空間「尋衣問道」的公益民藝展上,多位參展者在與無用品牌的創始人馬可交談時,都稱她為「馬可先生」。

  「馬老師更像是一個布道者,無用所做的不止是一件衣服,而是為人們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的可能。無用十年,淺看表面是為了找回那些流淌城市、鄉村隱秘角落的傳統手工藝,更深的一面,則是在調研、保護、傳承傳統手工藝的同時,去尋回那些我們曾經堅守過數千年的,美好的傳統文化、生存倫理。」一位北京無用空間的工作人員這樣評價馬可。

  展覽上,她們和馬可一樣,布衣、素顏,頭髮簡單束起,在棉麻織物所散發的淡淡的原料氣息中,輕言細語為來到無用空間的觀展者,講述每一件古老衣物背後所隱藏著的溫暖、情誼,仿佛穿越時空而來。

  對於「為第一夫人設計出訪服裝」這一經歷,馬可從來不會主動提及。2013年初,她親自操刀設計並帶領無用團隊為彭麗媛製作出訪服裝,她相信「第一夫人」所具備的影響力會帶動更多的國人建立起對中國文化的自信、發現中國原創之美、欣賞樸素簡潔之美,繼而走向「自求簡樸的生活」。

  「服裝設計風格背後其實是價值觀。」她說,「我是一個崇尚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我會一直堅守一名服裝設計師的初心,在我心目中設計師這一身份,應該是具有社會責任與文化立場的。我希望能夠通過無用品牌的手作衣服傳達一種價值觀,去形成一種追問『到底什麼才是有價值的人生與生活?』。」

  馬可稱自己這輩子最想做到的是「做一個能夠承載中國價值觀,並能夠向世界傳遞中國精神的原創品牌」。

  從「例外」到「無用」

  1992年自蘇州絲綢工業學院畢業後,馬可曾經任職於廣州某服裝企業。在她看來,這三年企業化的歷練對她來講「不啻為一種磨礪」。

  「企業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首要目標,它並不會關注這件衣服能夠表達出什麼?也不會關注這件衣服對穿衣服的人好不好穿、適不適合中國人穿?更不會在乎生產這件衣服對自然、對環境的影響。這和我的理想基本上是完全相悖的。」

  失望之下,文靜內斂的馬可做起了老闆。1996年她與前夫毛繼鴻一起創立了「例外」品牌。

  「例外是我實踐東方美的平臺,西方世界對於女性美的定義和我眼中的東方美有著極大的不同。我眼中的東方美是含蓄而內斂的,不追求一覽無餘的性感,我眼中的女性美就是自信、真實而獨立的女人,不是T臺上那些毫無二致,被精心包裝過的商品。」

  在回憶自己身為「設計師」的二十年時,馬可把它們分為了「例外十年」與「無用十年」兩個階段。

  「例外十年」裡,馬可可以說是獲得了通常意義上的「成功」。作為設計師品牌,「例外」詮釋了獨特東方美,展現出與當時市場時裝不同的設計感,成為了當時不少追求自由、個性獨立的知識女性的衣裝首選。

  2006年,正當例外品牌在中國市場全面鋪開之際,馬可卻選擇了安靜離去。「她其實挺反市場的,我要做大,她要做小,她要做精。」毛繼鴻2014年在接受《人物》雜誌的採訪中透露了他對於馬可離去的看法與評價。

  離開「例外」後的那段時間,有很多人好奇馬可到底要什麼?

  答案是,她想做一個真正的「原創設計師品牌」。在她看來,設計師不應該再是一味地只為展示個性,創造短時間的流行的消費促進者,一個合格的設計師,不僅是屬於企業的,更應該是屬於社會的,應該首先承擔對社會的責任。而這社會的責任,之於未來是要保護生態,不做短命產品和一次性產品;之於現在,是要體現在本職上,這也是「一個設計師的道德」,就是要不做過度的設計,不企圖引發更多的盲目消費;而針對於過去,是要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最好的傳承,不應該是出現在博物館,而應該是貫穿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說我們的衣食住行裡,能夠把傳統文化中精髓的部分融合在設計中、產品裡,能夠引發穿著者對於精神世界的挖掘和思考,這才是我心目中的設計的立場。」馬可表示。

  幾個月之後的巴黎時裝周,她的「無用」首次發布會震驚了國際時尚界。

  2007年2月,「無用之土地」作為巴黎時裝周開幕當晚的主打秀登場。模特身著「泥土」妝,站在燈箱展臺上做靜態表演,觀眾可以走進場地,在表演者之間穿行觀看。賈樟柯的紀錄片《無用》以這次巴黎之行為主要拍攝內容,獲得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去山村探尋傳統手工藝

  做「無用」前八年的時間,馬可基本上是「人間消失」了的。

  她隱匿在中國許多邊遠山村,探尋幾乎消失的傳統手工藝。看民間手藝人繡花,她可以不知疲倦一蹲幾個小時,然後自己拿著學。

  「老一輩手工藝人敬天、惜物、愛人。他們依時而動,取材自然、磨鍊技藝,做出有溫度和情感的東西。所有創作皆發自物件最本真的屬性——承載生活。這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他們的人生哲學。」

  村裡人問馬可:不在大城市待著,來這裡做什麼?這些東西都沒人用了,沒用啦!

  聽到這樣的話,馬可無奈又傷感,因為她覺得很多被拋棄的無用之物,反而有人類最珍貴的情感記憶。

  帶著這份希冀與對未來的美好想像,馬可「又創牌了」,就是現在的「無用」。

  馬可將無用品牌定義為「原創社會企業品牌」,並不是純商品品牌,無用的核心業務是「文化創意」,致力於傳統民間手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而通過無用出品銷售所獲得的資金全部用於民間手工藝的傳承,扶持現有的手工藝人的生活,以及無用生活空間的日常運作。

  不過,無用衣服市價其實「挺奢侈」,一件式樣簡潔的中式大襟上衣,要六七千,定價基本與國外的奢侈品持平。這一方面出於純手工製作的高昂成本,一方面也可以說出自馬可對手作價值的堅持。

  「在大量工業化衣服出產的今天,馬可卻堅持去做手工衣服,此時馬可的無用,已經超出了傳統意義上服裝的定義,開始直接承載了精神價值,而這時的我不得不認同,無用的衣服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賈樟柯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評價馬可的無用。

  衣以載道,傳承傳統

  「經過了八年時間的潛沉和積澱,無用終於在北京創建了全國首家無用生活空間。這裡就是我與大家分享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的場所。」

  2014年9月開幕的無用生活空間坐落於北京老城區美術館后街的一個拐角處。每半年都會推出一期以傳承傳統文化、民間傳統手工藝為主題的公益性展覽。

  10月29日,名為「尋衣問道——找尋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的公益展覽在無用生活空間開幕,展出的是五十多件自全國各地徵集而來,有著或是溫暖、或是曲折故事的手作衣裳。馬可細心地在每一件衣服的一旁,都懸掛了一支錄音筆,而每一支錄音筆裡面,都有著輕柔甜美的聲音,講述著專屬於這件衣服的時光故事。

  馬可坦言,自己是一個酷愛安靜的人,「不喜歡參加公眾活動,不喜歡接受媒體採訪」,最喜歡待在珠海的工作室裡面,和無用手藝人們一起勞作和生活,七隻品種各異的狗狗已經陪伴她多年。

  近兩年,無用品牌代言人兼手工藝主題展覽策展人的身份又迫使她要時不時地出現在公眾的面前,為了讓無用這個品牌的精神理念能夠被更多人所發現和認知、喚起更多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回歸中國精神,面對公眾會面帶羞澀的馬可,卻在「尋衣問道」活動開幕式接受近五百名觀眾的注視和聆聽。

  在馬可看來,想要還原傳統文化的本懷,就需要顛覆習慣性的思維。而做無用,就像是拿她最擅長的「衣服」,做一場幫助人們恢復對祖先的記憶的實驗,去嘗試重新喚起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

  「我想通過無用的手作,提醒大家重返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去尋找生活中的感動,去體味周邊的溫暖,去關注愛、責任、奉獻、道德、良知這些本該在我們生活中被經常提及的東西,去挖掘無論科技與經濟發展到何種程度,我們內心深處最為深切渴望的永恆不變的東西……」馬可希望無用能夠達成「衣以載道」,能夠影響、帶動周邊人重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學習、再認知。

  時尚顧問馬丁·勒何波爾(Marine Leherpeur)認為,中國人現在的消費觀太過瘋狂,就像法國的昨天,而馬可做「無用」,更像是在做道德項目,為這個國家輸入她自己認為是正能量的價值觀。在她看來,無用「不會明天就改變中國,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

  【同題問答】

  1、你的理想是什麼?目前實現得怎麼樣了?

  答:我唯一的理想就是把無用這個品牌做好。自大學時代學習服裝設計以來,我就一直夢想著做一個能夠立足於世界,真正代表中國精神的民族原創品牌。後來我的職業生涯也是一直圍繞著這個理想去推進的,從來沒有改變過。

  目前的無用離我的理想差距還很大,2014年在北京開了第一家無用空間只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未來我們還會陸續在中國和海外的城市去做一些擴展,走向全國、走出國門是必須必要的。

  2、你會不會擔心,這個目標難以達成?

  答:擔心太多的人就不會行動了。我是一個享受過程的人。做無用的過程就像是種樹,我們很開心的種下了一棵蘋果樹,每一刻都是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會天天著急這棵樹為什麼還沒有結蘋果。

  3、在你的生命裡面,有哪些東西是你一直堅守的?

  答:我一直在為「創建一個能向世界傳播中國精神價值的民族原創品牌」而努力,二十多年來,初心不改。

  4、你最看重朋友什麼樣的特點?

  答:真實。

  5、你的座右銘是什麼?

  答:有很多,比如說「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還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祖先留給我們太多的智慧財富,總是能帶給我深刻的啟示。

  6、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答:我希望能夠擁有必須經過磨礪與奮鬥才能夠擁有的「才華」。或者說,經歷了生活的磨礪與長期的奮鬥仍舊能夠熱情不減當年,這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才華」。

  新京報記者 周紅豔

相關焦點

  • 著名服裝設計師馬可簡介
    2013年,對42歲的馬可來說,無疑又是人生的一個巔峰。同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以來首次出訪俄羅斯,夫人彭麗媛身著中國本土服裝品牌亮相,成為全世界的關注焦點。設計師馬可為第一夫人設計的本土服飾1989年,17歲的馬可考入蘇州絲綢工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工藝美術系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1994年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廣州一家小型服裝公司,走上職業服裝設計師之路。
  • 服裝設計師馬可:一個用衣裳造船的匠人
    我那點兒「資深財經媒體人」殘存的專業感,敗給了馬可的固執,以及她堅定的信念。  馬可,服裝設計師,無用品牌創始人,1971 年出生於吉林長春,1992年畢業於蘇州絲綢工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工藝美術系。畢業後她先去了廣州,開始自己的尋夢之旅。1994 年,她以《秦俑》獲得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金獎,那年只有 23歲。她是著名服裝品牌「例外」的創始人之一,奮鬥十年後離開。
  • 中國最值得關注的11位服裝設計師
    這一次想專門寫寫中國本土的優秀服裝設計師和他們的品牌與風格。寫這篇不是想寫一個權威的榜單,只是希望從個人偏好和國際的影響力等方面介紹中國這一代優秀的服裝設計師們。對於最值得關注的中國服裝設計師,在每個人心裡的定義和排名也許都不一樣,歡迎在評論裡分享自己喜歡的設計師。
  • 福布斯:最受全球關注的12位中國服裝設計師
    從服裝設計到家居設計,中國設計師們正在國際舞臺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並把更多的設計大獎帶回了中國。也許將來,中國設計將會取代中國製造,這些中國獨立設計師們承擔了改變時代的責任。下面這些獲得殊榮的設計師不少都是極具天賦的,他們的設計風格橫跨了傳統和現代,不過靈感幾乎都來源於中國哲學,中國布料和中華傳統,並把這些元素通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現出來。
  • 彭麗媛出訪所穿服裝設計師23歲時已揚名
    而這一身行頭從服裝到皮包均是來自一個國內本土品牌,其設計者就是從蘇州大學走出的高材生、著名女設計師馬可。1989年,原蘇州絲綢工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在全國首開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馬可就是首屆15名時裝設計及表演專業學生中的一員。聊起馬可,曾經教過她的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的幾位教授至今記憶猶新。
  • Anything but Fashion——馬可X胡至宜對談
    Anything but Fashion——馬可X胡至宜對談提到馬可,人們可能會想到服裝設計師、策展人、無用品牌創始人這樣的身份標籤。從服裝設計出發,一路走來,馬可在不斷的思考與總結中,跳脫出單一的行業身份定位,重新回歸到生活本身,在一個更加生活化的範圍內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踐。現如今的馬可,與其說是一位服裝設計師或者策展人,倒不如說她是一位生活美學家、哲學家、藝術家。胡至宜,一位來自臺灣的資深創意人和出版人。她在用自己的創意設計不斷豐富著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著生活的諸多可能性。
  • 中國服裝設計師就業前景
    服裝設計比賽為設計師脫穎而出提供了現實的機遇,為設計師之間設計思想的交流提供了平臺,有力的推動著時裝企業設計創新水平的進步,並對時尚創新產業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分析中國服裝設計師就業前景-1 「為什麼我所認識的設計師朋友總是抱怨工資低沒有前景?」
  • 馬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但其實這些鏡頭並不是作者的本意所在,作者是想藉此為我們介紹第一夫人御用品牌的設計師——馬可。作為「無用」這個御用品牌的設計師,馬可對於造物、製衣和設計有著自己的想法和執念。她詰問道:我們的服裝,是不是一定要這麼膚淺?到底它們能不能傳達出更深意蘊的東西?正如「無用」這個名稱所傳達的,馬可意在拾起那些被工業化遺忘或者拋棄的、被工業時代定義為「無用」的手藝和物件。
  • 前輩人用過的經典包裝設計 藏著一代上海設計師的風骨
    不過,要讓人們說出創造出這些經典作品的設計師的名字,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和如今的設計師常常站在眾人矚目的聚光燈下不同,老一輩的設計師都是隱藏在作品之後的幕後英雄。創造這些經典背後故事,一定耐人尋味。  在那個設計師還被稱為「美工」、沒有在設計圖紙上留下姓名的習慣的年代,一手打造了經典的他們到底是誰?
  • 《衣尚中國》譚正巖、張萌、馬可邀您共賞「戲韻之美」
    中國戲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閨的古典佳人,伴著唐風宋韻的高嘆低吟,沿著南戲、元雜劇的歷史軌跡一路蓮步輕移而來。12月19日本周六晚7點檔,《衣尚中國》第六期「戲韻之美」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張萌、馬可將在「譚門第七代傳人」譚正巖的帶領下,探尋唱念做打背後的濃墨重彩,揭秘隱藏在京劇衣箱裡的一顰一笑。
  • 「藝江南」常熟服裝設計師2018秋冬聯合秀發布會
    設計師品牌和潮流男裝的實力,常熟服裝城和常熟市服裝設計師協會在中國國際時裝周舉辦  歸心作為設計師品牌,設計款式創新獨到,作品極具東方情懷與態度。此次「歸心」時裝發布會的作品,將東方之魂融入西方剪裁,東情西韻,為古老的東方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成就在時尚都市中行者的獨特風骨。天然面料真絲與絲麻,恰到好處地呈現畫境般的山水自然。
  • 學服裝設計畢業後能做什麼?(中國服裝設計師就業前景分析)
    中國服裝設計師人才急缺是事實,中國現有服裝設計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不高也是不爭的事實。迄今為止,中國沒有一個像香奈兒、或者山本耀司等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師,即便是在國內有影響力的設計師也寥寥可數。可以說,中國的服裝設計行業存在著很大的空白,這也正是為什麼說服裝設計師前景良好的原因。
  • 央視《衣尚中國》本周六粉墨登場,譚正巖、張萌、馬可邀您共賞「戲...
    中國戲曲宛若一位待字香閨的古典佳人,伴著唐風宋韻的高嘆低吟,沿著南戲、元雜劇的歷史軌跡一路蓮步輕移而來。12月19日本周六晚7點檔,《衣尚中國》第六期「戲韻之美」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張萌、馬可將在「譚門第七代傳人」譚正巖的帶領下,探尋唱念做打背後的濃墨重彩,揭秘隱藏在京劇衣箱裡的一顰一笑。
  • 品牌風格談「例外」 EXCEPTION(組圖)-品牌,例外,EXCEPTION-服裝...
    而對於這個英文LOGO設計意念的解釋-例外就是反的,也正是例外設計風格的寫照:「EXCEPTION」是不跟風的,她總是游離於大眾潮流之外,卻又在不斷的創造著新的潮流;「EXCEPTION」在不斷打破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將夢想轉化為現實。
  • 「2019設計中國——首屆原創服裝設計師論壇」24日在滬舉辦
    論壇以「芸眾天地回歸本原,創真世界至美人生」為主題,凝聚中國原創力量,倡導品牌回歸原創,旨在探索中國原創服裝產業新路徑,開創品牌、設計、學術、產業協同發展的新局面,推動中國原創與時尚產業融合發展。  本屆論壇大咖雲集,來自中國國內服裝設計界的頂級大咖、品牌運營領域的資深專家、服裝企業代表和200位精英設計師將匯聚一堂,為解決中國原創服裝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支招」。
  • 創意獨具內涵的時尚秘語——時裝發布會的設計師行為設計
    當設計師內心需要尚未得到滿足時,個體就會產生一種內部力場的張力,這種張力一旦受到外在因素的引發,便產生了設計師自覺或無意識的行為舉止。對設計師行為設計,需以什麼內在因素為靈感呢?為確保發布會演出時各部門配合順暢,模特試裝後的彩排,算是發布會非公開的正式演練。因要在彩排中把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設計師需在臺前觀眾席上,嚴格把控著燈光、音樂、模特節奏、服裝順序等等發布會的每一個細節。
  • 30歲開始學服裝,從搬運工做起,卻成為「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
    核心提示:崔遊,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理事會理事、中國設計師協會藝術委員會藝術委員。曾任北京順美服裝公司總設計師、崔遊服裝設計工作室設計總監。曾獲中國首屆男裝大賽白金獎、獲中國首屆十佳設計師稱號。
  • 中國獨立服裝設計師生存率僅 1% ,是藝術?是生意?
    現實的另一面,中國的獨立設計師品牌比春筍破土的效率還要高,我們經常看到諸如「國潮崛起」或者「中國小眾設計師品牌的春天」、「網紅帶貨經濟席捲」這類標題。各大時裝周的現場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 獨立服裝設計師們擁有著頂尖的海外背景和優越的家庭資源,有著自己背後獨特的品牌故事和售賣渠道。
  • 可持續服裝設計師如何對廢料設計?
    可持續服裝設計中的一項最重要的回收途徑就是將廢棄的衣服提供給慈善機構。一些世界範圍的自發性慈善機構將廢棄的服裝物品進行重新分配,有的在當地或國家的商店銷售,有的運往海外給其他經銷商。也有穿著者將服裝投入服裝銀行或二手商店,或投入街邊收集系統。
  • 《時尚大師》新銳設計師何平劉彥君艱難突圍
    自節目播出後,「中國時尚」、「中國原創」、「時尚大師半決賽」等多條詞相繼登上熱搜,不少觀眾紛紛表示,「半決賽競爭太激烈了!我都替選手捏把汗」、「為中國設計師中國原創時尚服飾打Call!」設計就是「朝九晚五+辦公室吹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