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商
為改革發聲
為民企立言
微信號:ce_china
說起劍道,很多人馬上會想到《海賊王》裡的三刀流、《浪客劍心》中的飛天御劍流,然而,除去這些文學作品中讓人驚嘆的高超劍技外,現代生活中的劍道更像是一種動禪,它的文化內涵和哲學精神所產生的反響,遠遠超過了劍術本來的意義。
從武士「輕生死」「重然諾」「尚意氣」「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的儒家信仰,到「劍禪一如」通過劍道訓練不斷回觀自我、完善人格的禪宗踐行,劍道這種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武道」,更注重讓人把心放空,在動靜之間去體悟人生的哲理。如今,這種能夠改變人一生的運動和生活方式正不斷被更多人所追崇。
劍道非擊劍也
「劍道」是傳統的競技性器械武術。其最早源於古籍《吳越春秋》,於漢唐時期流傳到日本。明治維新日本政府頒布「廢刀令」後,以竹刀代替刀形成體育劍道。其正式比賽通常在室內進行,因選手赤足,因此對場地木地板的質量有較高要求。選手一對一進行比賽,雙方均穿劍道服、戴護具、持竹劍,按規則相互擊打有效部位,由裁判計點數判勝負。
而擊劍運動則真正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是從古代劍術決鬥中發展起來的一項體育項目。它結合優雅的動作和靈活的戰術,要求運動員精神的高度集中和身體的良好協調性,體現出運動員良好的動作和敏捷的反應。
在選手所用的武器和持劍的方式上,擊劍分花劍、重劍、配劍三種武器,其選手是單手持劍;而劍道只有一種竹劍,分男子和女子兩個規格,其選手則是雙手持劍。
同時,擊劍是直線的前後進退,劍道是可以360度移動的,而且不是打到就會得分,劍道對姿勢的要求很嚴格,既要準確更要有美感,不然即使你擊打到得分處,裁判也不會判你贏。
據業內人士介紹,劍道與擊劍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擊劍是完全競技化的體育項目,而劍道目前則介於武術和運動之間。因此,相比於擊劍18歲到35歲左右的巔峰年齡,劍道則更看重內心的修煉,是對人格全面的提升與磨鍊。只有心的境界超越了對手,才能夠真正的取勝。所以劍道的黃金年齡是50歲,巔峰年齡更達60歲,百歲老人仍然活躍在劍道圈的也並不少見,真的是越老越值錢。
「古怪」的規則
同樣是競技比賽,劍道和很多項目都有很大的不同,強身、防身只不過是劍道的副產品而已。它的目的不是為了爭金奪銀,也不是為了一招制敵,而是培養人格,培養人的素質。
可能有人會問,空手道、跆拳道等不也講人格培養麼,那劍道又有什麼特別?其實,其間的區別是很大的。劍道的禮法概念,對對手的尊重,對自我的控制,對劍士寵辱不驚的要求等都是通過實實在在的規則加以體現的,儘管其中有些規則在許多人看來十分古怪,但選手們卻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在劍道的比賽中取勝,才能通過劍道的段級位考試,成為萬人敬仰的高手。
「劍道的習練過程中,不像西方劍術一樣,學習閃躲、規避對方的進攻。當對方一劍劈下,不能躲、不能退,而要去迎,因為直面恐懼才能置死地而後生。」練習劍道8年、參加了2018年世界劍道賽的馬靚對劍道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他解釋道,劍道是一個「古怪」的體育項目,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比賽,但和競技類武術的「擊中」就算得分不同,它有一個「氣、劍、體」三者合一的標準,氣勢、劍刃角度、力度、打擊位置和身體姿勢均完美的條件下才能獲得一分,而這個評判在現場是由三位裁判舉手判決的。
此外,劍道比賽的「古怪」規則還有許多:比賽結束時,選手即使獲得了勝利也不能當場歡喜雀躍,否則會被取消比賽資格,因為你必須尊重你的對手,保有一顆平常心。
跆拳道、拳擊等,通過攻擊讓對手倒下,受傷無力再戰,是常見的勝利方式。但在劍道的比賽中卻規定,讓對手受傷棄權,傷者自然恥辱,而讓對手受傷者,不管是否有意,都將被判為輸掉比賽。
劍道對比賽者的著裝及氣勢也有很高的要求。選手進行段位考試中,第一關要過的就是著裝整齊,姿勢挺拔有風度。在比賽時,必須時機合適,氣勢充分,並且在打擊之後充分表現自信,並不失警覺之心。動作符合劍道的美學要求的劍士才會吸引裁判的眼球。
劍道遵循這些讓人看似「古怪」的規則,卻為練習者們營造出了互相幫助的訓練氛圍,使其按照培養人格的道路成長,充分鍛鍊了思維方式和自我控制力、集中力等多種能力。高手之間的對決,就像通過竹刀進行的對話,那是心靈的碰撞。
嚴苛的段考
如果說劍道習練像是一個追求悟「道」的過程,那麼在劍道裡「考段」的傳統則是它僅有的帶有目的性的測評。
關於劍道的考段,許多人說「難」,它的難不在於入門,而在於升段的時間。目前國際上的劍道大師最高級別是八段,都是年暮老者。拿到一段之後一年才能考二段,二段到三段需要兩年,以此類推,順利成為一個七段高手到八段泰鬥,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
一般來說,六段就是非專業劍士的極限段位了。你可以把這個段位看為專家級段位。在取得六段資格的時候,劍士往往已經不存在技術缺點,而到了八段考試的時候,對這些技術已無可挑剔的七段劍士進行評價,主要的考點就是臨戰的意識和心態。劍道八段考試的成功率非常低,只有0.5%。一些年輕時一時無二的全國冠軍,到了考八段時折戟沉沙也是常有的事。而獲得九段和十段已沒有考試,一般是授予對劍道有特殊貢獻的人。
因此,面對嚴苛的段位考試,正像馬靚所說,劍道訓練是對耐心和毅力的磨練,很多初學者受不了這枯燥而選擇放棄,而你一旦堅持下去,這將是你一生都會持續的修行。
而對於劍道修煉的終極目的,人稱「昭和劍聖」的日本劍道十段範士持田盛二則道出了劍道的精髓:「劍道不是要斬人;而是把自己的邪念斬斷,養成不動心。鍛鍊身與心,使自身聰明、理智、果斷,培養溫和的情操。互相遵守師徒之禮,修練更高的心和技,認識人倫之意,從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而對世界有所助益。」
劍道中的處世哲學
劍道除了劍技之外,更是一種心的修煉,它信奉「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教條,蘊含著許多修身處世的人生哲學。劍道非常強調「德藝雙修」「心劍合一」,這樣劍才會接近最完美的狀態,在全身運動中體會劍道的力道和味道。
在90後小夥兒王勁東的世界裡,劍道像是一本兵書,是調度自己的身體與人的博弈。他說,劍道的每一次習練,都讓他有不一樣的感受,比如當對陣比自己有經驗的對手時,恐懼未知而怕被打;對陣和自己差不多的對手時,好勝心切;對陣自己的後輩時,怕輸了沒面子瞻前顧後。就在這一次次的博弈中,自我的軟弱之處開始慢慢地顯現。
「從劍道的學習中,我找到了如何與人相處、對立,以及兩者之間的平衡點,這些都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無法獲得的感受。」王勁東道。
作為一家金融公司的創始人,41歲的陳鵬管理著近千名員工。習練劍道5年來,讓他體悟最深的是劍道所展現出的領導之道和企業家精神。
「劍道中,剛剛入道的俠客是『配劍』,入道不久,功力不夠,為了防身劍不離手;入道10年是『掛劍』,已經有一定江湖地位,只在必要時用劍;真正的武林高人是『無劍』,已經是武林霸主,根本無須用劍,隨手拿起一片樹葉都所向無敵。」陳鵬認為,商道如劍道,管理企業一樣如此。在公司剛有管理意識時,往往依靠模式照搬照抄,學到的只是皮毛,治標不治本;之後,開始尋找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理念和方法,不再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為了發展而管理;最後,企業家在實踐中早已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管理核心和根本,企業無須再藉助任何模式和方法。
「在企業管理上,『配劍』『掛劍』階段追求的都是領導之術,而『無劍』的境界才是領導之道,也才是一個企業家真正應該修行和追求的稟賦。」陳鵬表示,劍道與管理殊途同歸,都將是他貫穿一生的心的修行。
劍道的哲學是守、破、離。守是模仿、遵循,是無我的過程。開放心志,全盤遵循。破是變,是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心智逐漸收縮的過程。而離則是返樸歸真,是忘我的過程,最終得到行為和思想上的自由而不逾矩。
這三字真言從劍道的習練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得以充分體現。從道服的摺疊要一絲不苟、平平整整,到交劍時高度的講究,再到每次結束後向老師的敬仰,每一個動作,每一條禮節都深深地影響一個人,影響他的性格,甚至影響到他的一生。使每一個修練者時時刻刻都保持恭敬謙虛的態度、平穩的心境⋯⋯
劍道,看似簡簡單單,實則無比深奧,值得我們用一生去修行研磨。
本文刊於《中國民商》雜誌2020年09期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除註明出處的文章外,均為原創,如需轉載、引用請註明:轉載自中國民商,ID : ce_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