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每秒損失400萬噸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地球會遠離太陽嗎?
大家都知道,地球能夠處於宜居帶上面,並且誕生出大量的生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太陽的存在,太陽每時每秒都在不斷的向太空當中輻射出大量的光和熱,而地球就是接收這些光和熱的一個重要的行星,而除了光和熱之外,地球能夠基本穩定在宜居帶當中,和太陽的引力也有著很大的關係,而我們也知道,引力的大小,是和質量成正比的。
然而,太陽不斷的進行核聚變從而輻射出大量的光和熱,本身就會消耗掉大量的物質,而根據測量得到太陽每秒輻射出來的總能量,再根據質能方程,科學家們最終得出太陽每一秒損失的質量達到了400萬噸,而根據萬有引力的定律,質量的減少,勢必影響引力的大小,而太陽引力的減弱,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太陽對於地球束縛減弱,而地球就會遠離太陽!
而這樣的理論是存在的,而為了能夠真正的探測到這種理論的真實性,科學家們將目光放在了離太陽最近的水星上面,而根據人類朝水星上面發射的探測器傳輸回來的水星數據表示,水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有一些比較小的變化的,當然,這樣的變化,要遠遠小於理論上面的數值,從而我們也就此得出,太陽的引力作用確實在不斷的減少。
太陽系當中的每一個天體都在慢慢的遠離太陽,而地球遠離的速度是每年1.5釐米,當然,這個數值是非常小的,即使到地球毀滅的50億年之後,也就僅僅移動了7.5萬公裡,這個數據看上去很大,但是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根本不值一提,而對於太陽來說,雖然每一秒都會損失掉400萬噸的質量,但是這樣的損失,對於擁有2000億億億噸質量的太陽來說,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太陽質量的減少和地球遠離太陽,會對地球的氣候造成影響嗎?嚴格來說,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也不是什麼大問題,我們上面也說了,移動的距離和損失掉的質量,在宇宙當中來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而且雖然地球在不斷的遠離太陽,但是太陽的光和熱卻在不斷的增強,太陽剛剛誕生的時候,輻射出來的光和熱是比較的有限的,往往只能照射到離太陽比較近的水星上面,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其實水星是處於一個宜居帶上面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科學家們總是懷疑水星上面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原因之一。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內部的活動也越發的活躍,所以太陽也在不斷的輻射出更多的光和熱,簡而言之,就是太陽在不斷的變亮,而根據地質地層的檢測我們就可以輕易的得出,太陽的整體亮度,其實每過大約10億年的時間,就會增加整整10%,而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原本處於宜居帶的水星,成為了生命的禁區,而相對外圍的地球反而成為了宜居星球。
太陽在50億年的生命當中,對外輻射的光和熱一直都在不停的增加,當然,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太陽自己內部的原因,太陽通過核聚變會產生氦,而很明顯,氦是不能繼續進行核反應的,就只能夠堆積在太陽的核心當中,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堆積的也越來越多,從而使得太陽的反應殼層加厚。
太陽反應殼層的加厚,會使得更多的氫參與到核聚變當中來,從而也就會釋放出更多的光和熱了,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地球處於宜居帶的歷史,也在漸漸的遠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的氣溫也將逐漸的升高,科學家們預測,在10億之後,地球的地表溫度將到達50攝氏度,人類將無法生存,當然,這對於生命短暫的我們來說,太過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