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活在俄羅斯境內蒙古人
蒙古族是屬於世界民族,分布於世界各地,居住於中國、蒙古、俄羅斯聯邦較多。在蒙古國包括喀爾喀蒙古人及其他蒙古部族約有300萬人;俄羅斯聯邦境內主要包括布裡雅特人和卡爾梅克人,約有67.5萬人;日本、歐洲、美國也有少數蒙古族;阿富汗的蒙古人後裔哈扎拉族約有150多萬人。
俄羅斯聯邦境內的蒙古人。在俄羅斯聯邦的布裡雅特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圖瓦共和國、阿爾泰邊疆區的阿爾泰共和國等地生活著的布裡雅特、卡爾梅克,圖瓦、阿爾泰人,他們與蒙古族有著親近的族源,相同的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是蒙古民族中的一些部族演變而成的。幾百年來,他們同俄羅斯和其他民族一道繁衍生息,為家鄉的繁榮和俄羅斯的建設作出了貢獻。
卡爾梅克人是歐洲人對厄魯特蒙古人即衛拉特的稱呼。明末清初準噶爾部強盛,土爾扈特部不服準部統治,於1616年在首領和鄂爾勒克帶領下,越過吉爾吉斯草原,同年與俄人講和,移居於託波爾河上遊,以其女嫁西伯利亞汗後人,並徵服花拉子模部分領地。
1643年移營至伏爾加河下遊阿斯特拉罕附近,與諾蓋人密謀,使其脫離俄國。1650年,西伯利亞的土爾扈特部遣使向順治皇帝表示臣服。1673年,頓河和額濟勒河(伏爾加河)間的土爾扈特部首領阿玉奇,為得到俄國每年的豐厚贈禮,向沙皇表示效忠,並與克裡米亞汗國、達賴喇嘛及中國皇帝都繼續保持聯繫。
沙皇俄國不斷向其徵兵用於對奧斯曼土耳其作戰,激起了土爾扈特人的反抗,部分土爾扈特人在首領阿玉奇的之孫握巴錫率領下東歸故土,遭俄軍和哈薩克人攔截,死傷無數,最後剩幾萬人到達中國新疆境內。其他未能東歸的人留在伏爾加河下遊地區繼續受到沙俄的統治。
1920年成立卡爾梅克自治,1935年成為自治共和國,1943年自治共和國建制被撤消,1957年重設自治州,1958年重新恢復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升格為俄羅斯聯邦內的共和國。卡爾梅克人至今還信奉藏傳佛教,講衛拉特蒙古語。卡爾梅克共和國位於俄羅斯聯邦歐洲部分的伏爾加河下遊地區,首都為埃利斯塔,是歐洲唯一的佛教國家。
卡爾梅克共和國位於裏海北的黑土地帶,面積7.61萬平方公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適宜畜牧業和農業發展。該共和國共總人口為33萬人(1990年),其中的17萬為卡爾梅克人,15萬為俄羅斯人,其餘為其他民族。卡爾梅克人口主要由蒙古族的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人組成。現人口的67%生活在城市或居民點,首都額勒斯特市共有9萬多人口。
布裡亞特人從種族上是屬厄魯特蒙古人近支,原遊牧於外貝加爾地區,向北發展至葉尼塞河與勒拿河之間地區。1631年,俄人到達葉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遊與布裡亞特人發生衝突。經過25年的戰爭,布裡亞特人才臣服於俄國。其中一部分向南移入喀爾喀領地反抗俄人,另外一部分當清軍在黑龍江以西打敗俄人時投向中國,被賜名為巴爾虎人,編入八旗後安置於呼倫貝爾地區。布裡雅特蒙古族在俄羅斯聯邦的赤塔州、阿穆爾州,伊爾庫茨克,阿卡、烏絲汀沃爾德布裡雅特自治區等地也有一少部分,在蒙古國的東方省和我國的呼倫貝爾盟也居住著一些布裡雅特人,他們之間有許多親屬關係,民間往來十分頻繁。
布裡亞特共和國位於貝加爾湖以東,南同蒙古國接壤,首都烏蘭烏德。1923年成立布裡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1958年改為布裡亞特自治共和國。1990年,蘇聯解體後升格為俄羅斯聯邦內的共和國。1999年,布裡亞特共和國常住居民人口為103.82萬人,平均每平方公裡3人。
自1992年蘇聯解體以來,人口一直呈緩慢減少的局面。布裡亞特共和國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區內有70多個民族。俄羅斯人佔絕大多數,佔居民人口的70%,當地土著民族布裡亞特人僅佔24%,其它人口較多的民族還有:烏克蘭人佔2.2%、韃靼人佔1%、白俄羅斯人佔0.5%、亞美尼亞人佔0.2%、德意志人佔0.2%、埃文克人0.2%。
俄羅斯聯邦境內還有兩個布裡亞特自治區在貝加爾湖以西:即烏斯特奧爾丁布裡亞特自治區,屬伊爾庫茨克州、阿金布裡亞特自治區,屬赤塔州。
阿加布裡亞特自治區原為布裡亞特蒙古共和國的一部分1937年按聯共(布)政治局的命令將東西伯利州劃成伊爾庫次克州和赤塔州時,將該自治區劃歸赤塔州。自治概況區位於後貝加爾地區東南部,首府阿金斯科耶(居民9300人)距莫斯科6286公裡,面積1.9萬平方公裡。自治區有人口7.91萬人。區內居住著30多個民族,土著布裡亞特人佔54.9%、俄羅斯人佔40.8%、埃文克人佔0.2%、其他民族總共佔4.1%。
烏斯特奧爾丁布裡亞特自治區, 1999年初人口為14.3萬人,位於伊爾庫次克州南部,東部邊界距貝加爾湖約40公裡,面積2.24萬平方公裡,區內居住近40個民族,其中土著布裡亞特人佔36.3%、俄羅斯人56.5%、韃靼人3.2%、烏克蘭人1.7%,以上四個民族就佔全部居民的97.7%,首府為城市型小鎮烏斯季奧爾登斯基。
韃靼人原是蒙古人的一個部落民族,屬突厥語族,混合了蒙古人和跟隨蒙古人西徵的其他種類的突厥人的血統。在蒙古統治消亡後,韃靼人分兩路留在了俄國。一路是原先與俄國上層有過聯姻關係或其它密切關係的韃靼人,他們說土耳其話,繼續對俄國的政治軍事活動產生影響。
在俄國歷史上不少著名的家族都是韃靼人後代,象打敗拿破倫的庫圖佐夫,『沙皇的爸爸』鮑裡斯,戈東諾夫和著名哲學家沙阿達耶夫等。另一支韃靼人,也是大多數韃靼人,在金帳汗國發生內訌時宣布獨立,脫離了蒙古人,在伏爾加-卡馬河一帶留了下來,自成喀山汗國。現在的俄羅斯韃靼共和國有50%居民是韃靼人後代,他們仍舊保留著獨有的生活習俗。
原蘇聯共有600多萬韃靼人,分喀山韃靼人、克裡米亞韃靼人、西伯利概況亞韃靼人等很多種,主要居住在俄羅斯聯邦的韃靼斯坦共和國和西西伯利亞、中亞的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是今俄羅斯聯邦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19世紀後,有一部份韃靼人遷移至我國新疆塔城地區,稱『塔塔爾族』,他們大多是遜尼派穆斯林,還有部分信原始的薩滿教。
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韃靼人屬喀山韃靼人,他們的祖先主要是伏爾加-保加爾人,保加爾人原居中亞一帶,後隨匈奴人西遷到黑海以北,七世紀時分成五部,一部西遷到多瑙河下遊地區,聯合斯拉夫人打敗了東羅馬帝國的軍隊,建立保加利亞汗國,後被當地的斯拉夫人同化,成為基督教徒。後來保加利亞人就成為同化了這支保加爾人的斯拉夫人的名稱。另一支保加爾人北上到伏爾加河中遊、卡馬河流域一帶,稱伏爾加-保加爾人,蒙古西徵時稱他們為不裡阿耳,被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徵服。拔都在西徵結束時建立欽察(金帳)汗國,跟隨拔都留下的蒙古人只有4000戶,但參加拔都西徵的軍隊約15萬人。
西徵結束後,其他各系宗王的部隊都回了原地,剩下的是拔都自己的部隊,大多是來自中亞的突厥人。他們被淹沒在突厥人的汪洋大海裡,逐漸被周圍的操突厥語諸部混血同化,講突厥語,信伊斯蘭教。後來蒙古人和欽察汗國統治下的伏爾加-保加爾、欽察(奇卜恰克)等突厥語民族共同使用蒙古人帶來的名字--韃靼人,伏爾加-保加爾人失去了自己原來的名字。
圖瓦人或譯作土瓦人,自稱「特瓦人」。中國史籍稱之為「都波概況人」、「薩彥烏梁海人」、「唐努烏梁海人」等。國外(主要是俄國)舊稱「索約特人」 (Сойоты,源自Сойон,薩彥人之意)、「唐努圖瓦人」等。圖瓦人的族源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鐵勒-突厥,另一個是鮮卑-蒙古。從族名來看,圖瓦無疑與都播(都波)有較大的淵源。都播是九姓鐵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大致分布在今貝加爾湖西南方位、葉尼塞河上遊一帶,這裡也是古突厥人南遷之前的搖籃。
公元二世紀時,匈奴衰微,鮮卑大舉進據漠北,遂與留居其地的匈奴-丁零餘部(為數尚不少)發生了大規模的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鮮卑遷徙最遠,漠北的北部和西部都受到了影響,都播部落更為顯著,其得名當與「拓跋」有關,至少其組成是加入了一些鮮卑因素的。突厥興起後,都播役屬於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鐵勒之一部,又遠處僻地,故也頗怡然自得,今人研究發現圖瓦語保留了許多古代突厥語的特點,應與此不無關係。按照前蘇聯突厥學家巴斯卡闊夫的劃分法,圖瓦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維吾爾語組-維吾爾突厥次語組。
圖瓦的另一個源頭與烏梁海有關。「烏梁海」是清代的譯法,元、明時多譯作「兀良哈」。兀良哈是蒙古的一部,猛將速不臺即出自兀良哈部,速不臺之子兀良哈臺更是蒙元帝國的得力幹將,西徵歐洲,南滅大理,其功業無須在此贅述。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斡良該」或「慍良改」之名居於漠北的極北部,即今貝加爾湖以東以北、鄂嫩河上遊一帶,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時的「骨力幹」。
現今在中國新疆阿勒泰地區喀納斯居住著一部分操圖瓦語的人,其民族成分是蒙古族。考慮到在歷史上他們與哈薩克人很少有共同之處,倒是唐努烏梁海在併入蘇聯之前一直是屬於外蒙古的;並且新疆的蒙古族大多屬西蒙古,即瓦剌-厄魯特的後裔,本來就與東蒙古有較大的差異,鐵勒-突厥因素更濃,特別其先世斡剌惕部更是正好就分布於今唐努烏梁海地區,因此將阿勒泰圖瓦人劃入蒙古族。圖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薩滿教還保持著較深的影響,也有少數人信俄羅斯正教。
圖瓦人總數近20萬左右,有約2萬人分布在蒙古國境內;外國的圖瓦人用基裡爾字母,中國的圖瓦人無文字,通用哈薩克語文或蒙古語文。圖瓦人分布的地域大體上位於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遊,具體來說主要是指薩彥嶺和唐努山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面積近20萬平方公裡,清代稱為唐努烏梁海,設佐領四十八,分隸外蒙的烏裡雅蘇臺的定邊左副將軍、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及札薩克圖、三音諾顏兩部。
同治三年,中俄籤訂《塔城條約》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被割去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1914年沙俄強佔烏梁海,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收復中東部三十六佐領,但不久又被迫撤退。從此,烏梁海東部九佐領之地,屬今蒙古國,俄佔中部二十七佐領之地,於1924年宣布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26年改稱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加入蘇聯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享有自治州的權力,1961年改為圖瓦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升格為俄羅斯聯邦內的共和國。
圖瓦共和國面積為17.05萬平方公裡,在圖瓦共和國居住的民族近50個,1999年1月1日人口達31.07萬人,圖瓦人佔總人口的64.3%,其他的主要民族有俄羅斯人(32%)、哈卡斯人(0.7%)、烏克蘭人(0.7%)、韃靼人(0.4%)、布裡亞特人(0.2%)等。首都為克孜勒,1999年人口為9.87萬人。
阿爾泰人居住在俄羅斯聯邦阿爾泰自治共和國,他們與蒙古族也有一定的族源關係。舊時一直稱其為「阿爾泰衛拉特人」,自稱「衛拉特人」,屬蒙古準格爾部,1755—1758年準格爾部與清朝開戰,準格爾敗。當時正值沙俄向西西伯利亞擴張,遂被併入俄版圖。
1922年成立山區衛拉特蘇維埃自治州,1948年改名為阿爾泰自治州,1992年改名為阿爾泰共和國。該共和國面積為9.29萬平方公裡,1999年人口20.4萬人,其中,俄羅斯人佔絕大多數為60.4%,其次是阿爾泰衛拉特人佔31%,約7萬人,哈薩克人佔5.6%,其餘為烏克蘭人和德意志人。到1938年為止,阿爾泰人一直使用託忒蒙古文,後啟用俄文。從1922年開始用蒙、俄兩種文字發行《阿爾泰啟明星報》至今。由於長期生活在俄羅斯和哈薩克人中間,語言受其影響很大,但山水地名、畜牧業術語還是保留著蒙古語特點。阿爾泰人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很快,1992年,共有191所普通中學、3所技校、5所專科學校和1所大學。近年來,阿爾泰人在吸收先進的科學文化的同時,也在為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