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水(正希) 作者系寶媽加油站小編
這是之前一段時間走訪幾個幼兒園寫的,現在特整理出來。
北京幾家草根幼兒園在探索,在尊重幼兒天性和個性的基礎上讓教育回歸教育目的本身,「教化育人」,探索而不是產業化地「製造」流水線兒童。
「媽媽,看!火車頭!」在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小沙河村的日日新學堂(以下簡稱日日新)童萌班,三歲半男孩添添從教室搬出一個玩具,興奮地對媽媽說。
半小時前,剛踏入日日新的添添還怯生生地縮在父母雙腿邊,一步也不願意挪開。看到孩子在很短時間內露出了笑臉,爸爸媽媽當場就決定給添添轉學,告別之前那所體罰過孩子的幼兒園。
和日日新學堂一樣,位於城北的芭學園、四海孔子書院、春之谷幼兒園同樣在這個春季學期迎來不少轉學者。
「他們有的來自公立幼兒園,有的來自其他私立幼兒園。」日日新學堂負責人大車說,「大多數都是對傳統教育模式有所反思,想為孩子找條新的路。」
0~6歲是幼兒成長的黃金時期,這時期的教育得當,將為之後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心智體能基礎。用四海孔子書院院長馮哲的說法,這一時期要注意「養性」,儘量不要破壞孩子的天性。但反觀現實,眾多學前教育乃至早期教育機構充斥著製造「小機器人」的規範場景。
幼教創新路在何方?
十多年來,上述三個或更多的全國各地幼兒園都在積極探索。他們的目的是,在尊重幼兒天性和個性的基礎上讓教育回歸教育目的本身,「教化育人」,而不是產業化地「製造」流水線兒童。
《說文解字》稱,「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部中長期規劃綱要》提到,「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重視0至3歲嬰幼兒教育。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可見幼教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找回孩子的靈氣
憶及十年甚至更早前創辦幼兒園的初衷,幾位園長都印象深刻。
銀川畫家李躍兒,芭學園創始人。1995年,37歲的李躍兒開始從事幼兒美術教育,她很認真地教孩子們畫雞蛋,畫素描,從基本功開始一點點練習。然而當她 把孩子們從6歲教到16歲準備考中央美院時,卻鬱悶地發現,正是她孜孜不倦教給孩子們的畫畫技術,把孩子們天賜的靈氣趕得蹤影全無。
有一天,李躍兒發現每個學生進出畫室都兩臂緊夾,胳膊死沉。她不解:為什麼老師兢兢業業去教,學生反而成這樣?為什麼孩子們尿褲子了還能繼續畫畫?為什麼畫不出有靈氣的作品?孩子們的心怎麼了?教育怎麼了?什麼樣的教育能夠幫到孩子?
李躍兒反覆琢磨這些問題,並瘋狂閱讀中外教育名著。她開始明白,孩子成長是有規律的,比如0~3歲是大腦成長的黃金期,孩子需要通過嘴巴來感受和學習, 「要手抓到,嘴啃到,刺激大腦相應凹槽發生反應,人才能學到。不給他用嘴去探索各種東西,他就只好吃手,這好比乾咽唾沫,沒有營養進去。」
那時候,李躍兒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觀點:要給孩子提供工作環境和場所,通過工作體驗來學習和發展創造力;教育的本質是協助人類生命,這一點與考試成績無關;如果在大腦還沒發展出工作能力時就強行塞知識,孩子只會消化不良。
「我親自到澳洲和加拿大去考察國外的學前教育,發現他們更多是帶領孩子進行生活探索和體驗。我們中國家長和老師,反而硬要往黑窟窿裡鑽,生怕孩子少學什麼。」李躍兒說。
2003年,李躍兒到了北京,「原本想到北京學教育,誰知道全國都這樣。」眼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李躍兒只有自己辦理想中的幼兒園。
日日新學堂是2006年媒體工作者大車和作大學老師的夫人張冬青邀請其他三個家長一起操辦起來的。大車回憶,小女兒在普通幼兒園並不快樂,老是莫名其妙害怕,不自信,對幼兒園有所恐懼,他們就決定找幾個家長一起辦學校,讓孩子在家上學。
「最開始我們有四個孩子,從學前班開始做,讓大家有一年的緩衝期,覺得好就接著做。」
大車說,四個發起人的教育理念很簡單,「讓孩子身心健康,充分成長,成為最好的自己,至於未來幹什麼倒是其次。」
春之谷幼兒園在北京開園是2011年。這所幼兒園由華德福學校的鬱寧遠等人發起。他們說:「已有近百年歷史的華德福教育認為,我們當下的教育實踐距離真正的教育不是更近而是更遙遠」。
在遊戲中工作成長
受上述理念指導,四個幼兒園有著迥異於一般幼兒園的園區環境和課程設計。
大車在昌平區小沙河村租了幾畝地,方便孩子們瘋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這裡遊戲學習都是完全放鬆自然的狀態。」
春之谷幼兒園建在鳳凰嶺山腳下的鳳凰公社農園,可供孩子們進行農耕等戶外學習。
芭學園的內牆是粉嫩的鵝黃色或淺粉色,有助於幼兒視力的保護。每個教室有專門的手工臺供老師帶領孩子們進行主題裝飾,布偶、木玩、手工,各式編織工藝具足。
春之谷強調玩具取材於大自然,如木頭、石頭、絲綢、羊毛和棉布等,大部分玩具由老師、家長和孩子們一起製作。
無一例外,幾個幼兒園課程設計都摒棄了單純的知識性學習。日日新不開設拼音課,四海孔子書院即便有拼音、數學等課程,但講解過程中亦要求老師將分享、孝道、師道等精神穿插其中。
四個幼兒園比起普通幼兒園更注重主題式遊戲,讓幼兒在遊戲中充分調動身體器官來感受和學習。「我們的主題課有春天、詩歌、陽光等場景模式;也有家庭、醫院等情景劇學習。」大車介紹,孩子們在5歲以後會有武術、二胡等課程學習。
在芭學園,李躍兒和老師們設計了春夏秋冬四季主題課,將人類生活的場景縮微打包到各個功能區供孩子們模擬學習。在春季,他們會帶領孩子春耕,體會水利、木 工、建築、養殖等活動;在夏天,利用春季課程中孩子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系統課程學習;秋天是大型建造,將學到的知識變成生活中有用的物品或場景,如搭橋、建 房子等;冬季則是提供環境讓孩子們自由整理之前學到的知識。「孩子不是等待大人來填滿的容器,而是天生具有學習能力的學習者,父母應該做一個冷靜的旁觀 者,使孩子通過玩耍、工作來獲取經驗,使精神內核得到成長。」李躍兒說。
在四海孔子書院,孩子們通過傳統文化使心靈得到滋養,心智得以開啟。從3~13歲誦讀弟子規、四書、道德經等不同層次的傳統文化經典,是書院教育的主線。
將人文藝術類教育內容引入課程,為這些幼兒園所共同看重。日日新學堂和四海孔子書院則引入了《聲律啟蒙》、《笠翁對韻》朗讀,培養孩子們對文字的美感和感受力。
不過,幾位園長並不同意幼兒園的主題就是「玩」。「是有建構的『工作』,把知識建構在點點滴滴中變成幼兒園的空氣,孩子在忘我的『工作』中得到成長。這區別於過於嚴厲的傳統教育,也區別於一些過於寬鬆的現代教育放養。」李躍兒說。
學生成長的欣慰
四個幼兒園無一例外都不喜歡體罰,「兩三歲就關小黑屋,罰站,恐嚇別人不理他,在我們看來不可理解。」他們面對孩子的錯誤表現得很坦然。「孩子就是要犯錯誤的阿,沒有錯誤,他能夠成長麼?」李躍兒問。
「在日日新,越是調皮的孩子越對他沒有要求。他不喜歡聽課,那就自己出去玩吧。讓他把積怨統統釋放了,回頭再說。」大車認為,特別調皮的孩子一定是有問題 的,但不能僅僅從孩子身上找問題,而是要回歸到孩子的家庭,通過家長老師的深聊和細緻觀察,找到孩子犯錯的原因,讓孩子恢復到正常。
在四海孔子書院,馮哲同樣不主張老師對孩子過份嚴厲。他直言,聲色俱厲的老師往往疏忽孩子的情感和感覺體驗。只有讓孩子感覺到溫暖,教育才有前提。
每次到班級檢查,馮哲不關心孩子背書是否達標,更關心「老師在你身邊你開心麼,快樂麼」。馮哲說,好的班級聞聞味道就知道,氛圍一定是祥和和安穩的。
不體罰並不代表無節制。幾位園長無一例外地提到,不體罰的前提是老師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並且在孩子犯錯時控制情緒,理性引導。
李躍兒曾提到一個細節。一個孩子將瓶子中的豆子倒出來,灑得滿地都是,見沒人看到就越撒越多,越撒越廣。她並沒有生氣,而是平靜地告訴孩子該把豆子收起來了。她重複了好幾遍,直到最後孩子終於收起來,她抱起了孩子。
這些處理方式,不是真愛孩子的老師顯然做不來。
很相似的是,幾個幼兒園對教師的基本要求都是發自內心地愛孩子。「孩子可愛,你愛他,這不難;孩子不斷挑戰你的底限,你仍然愛他,不傷害他,這確實不容易。」大車說。
目前,四個幼兒園都有了不錯的口碑,有的家長從外地甚至海外送孩子來上學。
李躍兒很欣慰地看到孩子們從芭學園學到的問題解決方式。她提到,有一個芭學園的畢業生到了公立學校上小學,第一天遲到了,老師當眾批評了她,她說,「老 師,你不要說我,我明天可以不遲到。」第二天該學生又遲到了,老師繼續說她,她很鎮定地說,「老師不要說我,我下課後可以跟你去辦公室解決問題。」
在四海孔子書院,一個孩子的家長提到這樣一個細節:暑假和孩子一起出門,坐大巴車的時候,先上車的他們本打算坐到前面,但孩子說,「我們坐到後面去吧,把方便留給別人。」大人很受感動。
在日日新,大車很欣慰地看到幼時受到普通幼兒園體罰「毒害」的小女兒已漸漸恢復正常,現在已進入日日新的初中班就讀。
「兒時的陰影對一個人影響太大,想起來很可怕,你看多少年才慢慢緩過來。」大車說。
到目前四個幼兒園都推出了小學部,有的還推出了初中部,一切看起來按部就班。幾位園長並不焦慮孩子們未來與傳統教育的對接。在他們看來,孩子只要養成了學習能力,學什麼都會很快。
「我們不提倡考試,但我們的孩子去考試肯定都沒有問題。」大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