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時間寬鬆,自己帶孩子的時間多了些,可是煩惱隨之而來。
孩子不敢和別人玩,煩;
孩子打人了,更煩;
孩子被打了,那不光心煩,還心疼啊……
在翻閱各大網站和書籍時,發現了《小七老師育兒說》這本書,瞬間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小七老師育兒說》裡面沒有高深莫測、聽不懂的理論,而是每個寶媽都能看得懂、易操作的落地方法。你也可以把它當成育兒百科,親子溝通、社交能力、生活習慣、科學早教和藝術體驗這五大方面的育兒難題都有詳細的解答,還有能拿來就用的方法。
本書的作者小七老師是兒童早期教育專家,他的線上課程粉絲超200萬,在全國190多個城市舉辦的大型育兒講座超300場。
孩子不願意和小朋友玩,你說孩子太內向;孩子不打招呼,你說孩子太膽小;孩子搶玩具,你說孩子太霸道;孩子被欺負,你說孩子太窩囊,沒自信……
我們總在問孩子的這些問題和錯誤,該怎麼糾正,但從沒有思考過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往往只能看見孩子的行為,卻看不見孩子的內心。看完《小七老師育兒說》我才知道:父母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到底我做了什麼,才使孩子有這樣的表現」。
在小區裡,有的孩子不愛和小朋友玩,總一個人自己玩,好多父母就抱怨孩子內向害羞等等。
其實孩子不願意和別人玩,不愛打招呼,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社交環境不好,缺乏大人的引導,還有可能是父母的交往模式單一。
怎麼辦呢,如何幫孩子擺脫害羞心理,培養孩子自信心呢?
第一,創造一個良好的社交環境。孩子願不願意和小朋友玩,取決於你給他提供 了多少次和小朋友一起玩的體驗;孩子願不願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取決於你給他創造了多少和陌生人相處的機會。
如果孩子從幾個月大開始,每周都有機會和小朋友玩,體驗感積累多,那和小朋友玩就是自然的事情,就像在家裡玩一樣了;如果孩子從幾個月大就經常遇到陌生人,看到父母和他們交談,那對孩子來說,就不稀奇,也不用害怕。
所以,給孩子和別人相處的機會和體驗,孩子慢慢就不膽小害羞了。
第二,認識害羞,並理解接納。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害羞期。從6個月開始,孩子會開始關注自己,在意他人的眼光了。比如,他光屁股,你說羞羞,他就會知道臉紅。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害怕情緒,千萬不要給孩子打上「內向」「害羞」的標籤,這樣會給孩子產生心理暗示,害羞情緒越來越大。
那如果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我們就不要強迫他了。我們只要親身去做,自然地和別人打招呼、交流,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觀察和模仿了。
第三,傾聽和引導。
當我們要帶孩子出去時,要提前告訴孩子:我們去哪裡,見什麼人,做什麼事,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如果不經常出去的孩子,父母還可以和孩子先演練一遍,就像玩「過家家」的遊戲一樣。通過角色扮演的社交小遊戲,演練可能發生的狀況,可以降低孩子的恐懼感。
第四,陪伴——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蒙臺梭利說:「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會知道 自己想要做什麼,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
如果我們的孩子有安全感,他見到陌生人時會先觀察,不會害怕的。所以父母要多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友善,讓孩子內心擁有安全感。
對於缺乏自信或內向害羞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如果我們批評否定孩子,那孩子會更害怕、更沒自信。
不過,表揚和鼓勵是有技巧的,不空泛、具體的表揚才能增加孩子的自信。現在孩子聽到最多的就是「你真棒!」,這樣讓孩子感覺不到實質的內容,很難增加信心。更正確的表揚是:「今天你幫媽媽拎東西,媽媽都不那麼累了,真是謝謝你,我覺得你做得真棒!」
通過以上四步,孩子就會不再害羞,慢慢和小朋友們玩了。
不過呀,孩子們一起玩,還有一個大難題,就是有的孩子不願分享,還喜歡搶玩具,甚至動手,媽媽們幫孩子找朋友還得選來選去。
有段時間,奶奶總說:「這孩子怎麼變得這麼扣了呢,在他手裡什麼都要不出來!」奶奶還建議,孩子吃什麼都要來一點兒,這樣他以後就不扣了。
其實,我們都錯怪孩子了。2周歲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裡程碑。這時候,孩子剛剛完成自我認知,而孩子的物權概念也形成了,主要體現在對玩具和食品的保護上。
此時,家裡所有的東西,在孩子眼裡,那都是他的。做為父母,要做的不是逼著孩子什麼都分享給我們。恰恰相反,我們要刻意地去區分物品的歸屬,以便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交環境中。具體怎麼做呢?
第一,分開「你的」「我的」。
孩子的玩具、衣服等物品,不要和大人的混著放,給他留出單獨的空間。就算條件再受限制,那分出一個衣櫃的一個格子或者箱子總還能做到的。
孩子要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小角落,用來擺放自己的玩具等等。而孩子對這個空間擁有支配權和使用權,他就是這裡的主人。就算父母要動這裡的東西,也要先問問孩子的意見。同時,要引導孩子,如果他想動用父母的東西時,也要先徵求父母的同意。
這樣,孩子還能鍛鍊出界限感,知道哪裡是自己的空間,可以放開地玩鬧,哪裡的他人的空間,不能亂動,也能學會尊重別人。如果你的孩子潛意識裡有這個規則,那走到哪裡,他都會受到歡迎的。
第二,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孩子一起玩時,經常因搶玩具而哭鬧。當孩子搶奪別人的玩具時,可能只是因為好奇,想玩一下,這時候,我們趁機給他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積木弟弟在玩,等一會兒指針走到5時,你就可以玩了。」或者說「這個彩筆是姐姐的,你得問姐姐願不願意給你用。」
第三,一定要給孩子訂立規矩。
孩子拿別人的物品前,一定要先和別人講,這是最基本的規矩,也是禮儀。在公共場所,什麼東西能動,什麼不能動;到別人家裡,用什麼東西要先經人家的允許。
然後,我們還要教孩子如何有禮貌地詢問別人。比如在詢問前先加上「請、謝謝」等詞語。
第四,絕對不要欺騙孩子。
當孩子搶別人的玩具時,我們千萬不要和孩子說:「你先把東西還給人家,以後媽媽給你買。」而你事後沒執行,那孩子下次就不再相信你了。
若孩子因為搶玩具發生衝突時,我們要做的是:
首先,保證孩子的安全。我們第一件事不要責怪、訓斥,而要把孩子分開,抱住自己的孩子,保證雙方的安全。
然後,安撫被打的一方。如果我們的孩子打了別人,我們應該向被打孩子的父母道歉:「對不起,孩子只是想保護自己的玩具,真不是想要弄疼您家的孩子。」
最後,在情緒上接納孩子,但行為上要分對錯。
我們可以和孩子說:
「寶寶,是不是因為別人搶你的玩具,所以你很生氣呀?」
「你是不是希望他把玩具還回來呢?」(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媽媽知道你很生氣,玩具被搶走的確讓人生氣,但是我們不能打人的。」(行為上分對錯)
「對了,寶寶想想還有什麼辦法能拿回我們的玩具呢?」(引導孩子去關註解決問題的辦法)
相信,很多父母和我一樣,特別擔心孩子在外面爭搶衝突。其實,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成熟,出現爭搶打鬧的行為是正常的。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隔離,而是讓孩子走入小朋友圈子。我們關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引導孩子遵守社交規則,學會解決問題,讓孩子在一次次的衝突中發展自己的社交能力。
相信我,你的孩子也可以成為社交小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