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沒有回去了,出來這麼多年,我沒為家鄉做過一點事。去年國慶節我回威縣了,去給鄉親們『負荊請罪』了!我順便去看了一眼自己的老屋,我是在那裡出生的,那幢老房子今非昔比,破敗不堪啊……!」
2005年3月30日,那個狂風驟雨過後依然陰鬱的早晨,在廣東省委宿舍安靜的一隅任老家中,任老仲夷平靜的看似不經意的一聲慨嘆,深深地,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
第一次清晰地意識到,面前這位為共和國的事業、為廣東的改革開放奉獻一生的偉人其實也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只是和我們一樣年輕的時候,他沒有來得及去想念家。
同樣被感動的還有出差廣州專程來看望老人家的河北省青聯副秘書長,他激動地說:「任老,您找人畫個設計圖,我回去負責按您的要求把房子修好怎樣?」
「不用,真的不用!」老人堅決地謝絕的時候,仿佛欲言又止。
直到幾天以後,我到醫院看望在那裡治療的老人。
「海鷹啊,請你轉告他,我老家的房子不需要修,要是他真的有心,就給村裡的小學添點什麼吧,我回去的時候孩子們還在破舊的教室裡讀書。」靠在病床上的老人緩緩說這些的時候,那雙穿透力特強的眼睛閃爍著一絲期待,思緒似乎被遙遠的小村和小村的孩子牽扯出好遠,好遠……
望著那晶瑩的液體一滴、一滴地注入老人瘦弱的臂膊,我不清楚淚水是怎樣模糊了雙眼。
從那一刻開始,我迫切地想到老人家鄉去看看,哪怕只是看看小村和學校裡的孩子……
家鄉的聲音:因為有了您,我們有了太多自豪的理由
終於還是啟程了。
從河北省威縣縣城出發,汽車穿越邢臨公路(河北邢臺——山東臨清)和大連公路,約十多公裡的路程,轉向一條顛簸的鄉間公路。
威縣位於河北省南部,人口50餘萬,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夏禹之前,境內已有人群漁獵稼穡,繁衍生息。威縣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漫長的封建社會,威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世世代代希翼、抗爭,在這塊熱土上寫下了一曲曲正氣歌。八年抗戰期間,威縣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密配合八路軍和地方抗日武裝,破公路、割電線、挖地道、炸炮樓、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保衛著自己的家鄉。當時,八路軍一二九師、一一五師、冀南區黨委、行署等都曾駐在威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陳賡、楊秀峰、宋任窮等曾在威縣召開重要軍政會議,指揮戰鬥,開闢抗日根據地,領導抗日救國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威縣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種種原因,經濟上依然無法和發達地區相比,直到今天,威縣仍是河北省省級貧困縣。
任仲夷出生的小村也許實在太偏僻了,在駛過這樣一條鄉間公路之後,還要穿越一個名叫「南梁莊」的村子。由於剛下過一場大雨,坑窪不平的街道積蓄的雨水經車輛的踐踏,顯得泥濘不堪。汽車吃力地走出泥濘,再次轉向北方,這一次是一條塵土飛揚的狹窄的土路,一路同行的威縣教育局局長張宏和原教育局副局長胡林聲同志告訴記者,土路那頭依稀可辨的村子,就是老人家想念和牽掛的小村——河北省威縣梨園屯鄉西小莊村。而就在這條塵土飛揚的狹窄土路旁,一位敬慕任仲夷同志的香港企業家聽說任老家鄉的孩子還在危舊校舍裡讀書的消息後,帶頭捐助10萬元,河北省、邢臺市、威縣教育部門等共同籌資45萬元興建的新的小學剛剛開始奠基,9月再開學的時候,西小莊村和鄰村的400多個孩子們就可以到新的小學讀書了。
汽車在新的小學工地稍作停留,地基已經打好,工地上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教育局長張宏找到年輕的工程負責人,和他比比劃劃似乎在討論學校大門口與路面的距離,不久的將來,走過這條塵土飛揚的路,就可以聽到孩子們在嶄新的課室裡朗朗的讀書聲了。
車繼續前行,穿過越來越坑窪的土路,到村頭右轉,就是任老仲夷牽掛的西小莊村小學。由於地勢低洼,學校門前有一灘積水,一側還堆了大垛的棉花柴。大鐵門經過風雨的洗滌已經鏽跡斑斑,在門口迎接我們的小學校長說,大鐵門由於時間久遠又經常被碰撞,早已經無法打開,要進學校,只能低下頭來從大門中的小門通過,但常有個兒高的學生不注意碰傷腦袋。
學校的院落不大,但乾淨整潔。教室的窗戶沒有玻璃,有些用來遮風雨的塑料紙已經破爛或脫落,使紅磚牆越發顯得破舊。牆麵粉刷了白色石灰和藍色標語:「動員全社會力量支持教育發展。」
這裡算不上危房,但下大雨的時候卻有教室漏雨。每個教室裡都有孩子在上課,教室裡有些黑,牆面更是斑斑駁駁,那一張張渴望知識、專注的小臉讓人心動。
記者問一個正在埋頭寫作業的小女孩:「你知道任仲夷麼?」
「知道,他是一個大官,是俺們這裡的人。」女孩抬頭眨巴著大眼睛一字一句地說。
「你還知道他什麼?」
「知道他很了不起,做了很多事,很熱愛祖國,俺要向他好好學習…… 」女孩晶瑩的大眼睛裡,閃爍著一絲光芒,任仲夷究竟為祖國做了些什麼,也許她不知道,但「任仲夷」在她心裡,是那麼真實地了不起。
學校的辦公室,校長任士孔(任仲夷的堂孫、現任西小莊小學校長)告訴記者:「我從孩時起,就經常聽爺爺任蘭堂講起蘭甲爺爺(任仲夷曾用名)的事,蘭甲爺爺從小就愛讀書,很年輕就投身到愛國運動中,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不影響工作,把大兒子任琦(在1943年大災荒中去世)交給我爺爺代為撫養。雖然他很少回家,但他為黨、為國家、為社會奉獻了這麼多,我們因為他而感到驕傲。去年國慶節他回來,我是第一次見到他…… 」
村支書任英會說:「我和蘭甲兄是同輩,以弟兄相稱,由於蘭甲兄年齡較大,我對蘭甲兄小時的事知道不多,但我知道他是我們河北省邢臺市的第一任市長,還當了遼寧、廣東的省委書記,我們村出了這麼一位高級領導幹部,村委會感到很光榮。通過讀書、看報,我還了解到蘭甲兄從學生時代起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立志報效祖國,參加工作後為黨做了大量工作。『四人幫』橫行時期,遼寧省的工作很亂,中央派蘭甲兄到遼寧省工作了幾年,很快平息了那場風波;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派蘭甲兄去廣東工作,他在廣東任職期間始終走在改革開放的最前列,圓滿地完成了黨中央在廣東的試點工作。」
「蘭甲兄去年回家探親,他的平易近人和對孩子們的關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他回去以後託人把自己家裡僅有的一臺電腦從幾千裡外的廣州捎來,送給村裡的小學。我們想不到,他做了一輩子革命工作,講原則,講奉獻,到現在90多歲的人,還牽掛著村裡的下一代,這讓我和鄉親們很感動……」
聽村裡人說,也有人曾經抱怨,村裡出了一個這麼大的官,怎麼沒見給老家做一點事。別的村在外面當小官的也有,會給家鄉修條路、打口井什麼的……
60 年了,2004 年國慶節,任仲夷再次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大部分村裡人是第一次見到這位樸實的老人,當少小離家的遊子操著未改的鄉音告訴鄉親們:「這麼多年了,我沒有給家鄉做點事情,我給鄉親們負荊請罪來了…… 」時,人們震撼了,還有什麼能比對家鄉的惦念更重要呢?
鄉親們說,一定要讓孩子好好讀書,將來村裡還要出第二個、第三個任仲夷,任仲夷不一定給村裡修多少路捐多少錢,因為他已經不是村裡人自己的任仲夷,而是國家的、社會的任書記,他使村裡人知道了什麼是自豪……
走出校門時,記者還是忽略了大鐵門的威力,腦袋重重地撞在低了一截的小鐵門上,片刻的眩暈,痛苦地抱著頭走出來,再回頭傾聽那朗朗的讀書聲,無法想像孩子們每天從這裡進進出出要撞多少次。從而,明白了有時候要學會低頭。
就要告別威縣時,記者前往拜訪了威縣縣委書記孔祥友。談到任老,孔書記滿含真情地說:「我年前才調到威縣當書記,開完本屆常委會,我們會專程前往廣東看望老人家,他帶給威縣的,帶給河北的,是一種無價的精神財富。我們最近計劃把我縣的『義和團紀念館』二樓改建成『名人館』,將威縣有史以來在外工作的廳(師級)或做過相應貢獻的人物事跡分別設專館陳列展出,並把這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此激勵威縣人尤其是青少年弘揚愛國精神,團結起來建設新的威縣…… 」
廣東人:我們能為您做點什麼
「你下次見到任老,一定代我問候他,說我非常敬佩他,有機會,我們也希望能為老人家做點什麼!」廣東省連鎖行業協會秘書長湯涓說這話的時候,臉上依然是恬靜的笑容。
其實,在很多廣東人和生活在廣東的人心中,任仲夷的名字已經根深蒂固,他,是一種廣東精神的象徵。然而,提起任仲夷的家鄉,很多人都因他在東北連任兩地省委書記而誤以為其是東北人。
當記者把拍攝的一疊照片拿給朋友看時,廣州市留學回國科技工作者協會秘書長黃鐮第一個發出倡議:「我們廣東人有義務為任老的家鄉做點什麼!」
小學已經在建了,於是,有人提議捐贈課桌椅,有人說可以捐贈校服,還有人說,送幾颱風扇給孩子們,上課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熱了……
在廣州某銀行工作的陳曉鵑自己跑去買了一批體育用品,她說想去那裡看看孩子們。她希望他們像城市的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
人們不會忘記,歷史也不會忘記。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當中央希望廣東作為全國「四化」建設的「先驅」和「排頭兵」,有一位堅強有力的領導人來發起改革,與外部世界打交道時,經過反覆挑選和慎重考慮,最後選中任仲夷為廣東省委第一書記。
然而,在任仲夷和廣東省委「一班人」駕駛著這艘「先驅號」航船,剛剛啟航,開闢一條前人從未駛過的航線時,並非一帆風順,而是「逆風千裡」。故此,曾有不少人包括高層領導擔心這個「新生嬰兒」夭折。但是,具有政治遠見和堅定信念的任仲夷,卻能依靠省委領導班子和全省廣大幹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克服種種困難、險阻。在他主持廣東省委工作不到5年的時間裡,為使廣東的改革開放在全國作先行一步的探索,經受住了多次嚴峻的考驗。因為任仲夷的善於學習,善於思考,善於總結,把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創造性地說明和解決重大問題。「實踐出真知」,「敢為天下先」,任仲夷就是這樣一位共產黨人。在廣東人民心裡,不僅他在位的時候,他退下來了,時間越久,人民對他越尊敬。
九月一天天近了,開學的時候,也許河北省威縣梨園屯鄉西小莊村的孩子們就要永遠告別破舊的校舍,到嶄新的教室上課了,也許更多讀不起書的孩子可以接受義務教育,也許他們收穫最多的,是多了幾千裡之遙的來自廣東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