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錕、陳美蘭、陳美莉兄妹三人合影(2019年,天津)
人們常將非刻意的際遇美稱為「緣分」。我們兄妹三人曾先後就讀於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可謂與該系「有緣」了。風華正茂時在這裡奠定學業和做人基礎,受益匪淺、感懷難忘。現朝花夕拾摘取一些回憶、感悟,雖都是些雜談瑣記,但多少也呈現出這數十年間的一些風貌。學校裡類似的手足同校、異代同校並不乏見,都有各自的機緣、景況,蘊含不少趣聞軼事, 這些閒聞花絮,就似在典雅的華服上施些綴片,雖小但可添些熠光的情趣。
我高中畢業於楊振寧、鄧稼先曾就讀的崇德中學,1955年考入清華時,是按電機系錄取的,但已註明「電訊專業」。入學不久,在階梯教室召開了無線電系「建系」大會,那時全部師生員工也就剛剛坐滿階梯教室,會開得簡單、莊重,又氣氛融融。宣布和講話後,師生還表演了樂器、雙簧等小節目。系主任是孟昭英教授,他歸國前曾任美一電子所長,研發了 「最小」電子管,手執管子的照片曾刊於IEEE雜誌封面。此外,還有常迵教授和馬世雄副教授。「只有兩個半教授」的狀況,讓我們有些訝異,同學間也時有議及。黨支部書記兼系秘書是李傳信講師(後來曾任校黨委書記)。當時系辦公和實驗室與電機系同在電機館,電機館是老建築,礙於前面兩排臨建平房,所以「深藏不露」。此時雖已有系的名分,但與電機系「姻緣」猶在,共稱「電無系」。不久抽調多班學生去組建工程物理專業,重組後又改稱「無物系」。開運動會時,代表隊戴此標記出場,曾引起不少議論,或為笑談。再後,才得以獨立成為「無線電工程系」。
一年級設班主任,由年輕的工程製圖周柳貞老師擔任。記得第一次活動在剛開學,由她帶去頤和園度中秋之夜。月光下的湖畔廊邊,同學們圍坐一起輪流做自我介紹。對於初離家門的少男少女們,感覺是那樣的溫馨,一下便拉近了彼此的情感。如此美好的開端,或已為畢業時獲獎 「先進集體班」撒播了種子。
當時學蘇施行五分制,教務規定,若期末各科都是五分,只一門四分,可開學時重考一次,以爭取「全五」的成績記錄。我也曾「珍惜良機」,參加外語口試再考過關。不久校園裡運動迭起,學蘇也漸淡而趨消聲,此規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此事雖小卻印象猶在,幾年後得「畢業生優良獎狀」,或許也與此有關吧。
我們是無線電系學制由五年改為六年的首屆學生。在五年級時,班裡抽調少數同學提前畢業,後來才知道他們有幸成為我國「兩彈一星」早期開拓者。當時按五年制畢業的還有兩名越南留學生,年長的據傳是越共黨員。他學習有些吃力,筆記使用老式越文,年輕些的已採用拼音,偶爾也插寫幾個中文。他們的畢業(課程)設計安排在系實驗室,不同於我們去校外的 廠、所,估計是「內外有別」吧。二人回國後不久,即傳聞在河內大學,已分別擔任無線電系主任和專業教研室教授了。
學制的延長,使我們有更充裕的時間參加「真刀真槍」的畢業設計,也參與更多的教研室活動。當時正在增設幾門新課,參考書全是外文,開課方式是採取教師各備一段,輪流講述,共同研討,這對迅速開拓新學科確實是有效佳途。
最後一年,曾與專業老師同聽蘇聯專家講課,翻譯由班裡趙國湘同學擔任,此前她已調到教研室工作。雖每次課前她都閱過專家的文稿,經過答疑,但講時的隨機變化也會有,她還是很好地承擔了下來。專家課程的主題和內容對我們來說很新,我們也很感興趣,但講述時卻非常簡略,多為概念,效率也不高。
讓我們難以忘卻的一件憾事,是班裡兩名同學被劃為「右派」。運動後期,他們被調離我系,告別了喜愛的專業,離開了班級。而有幸的是畢業時,學校並未將他們的「材料」入檔,不過他們自己並不知曉,身心影響持續多年,直至改革開放。多年來,班裡一直視他們為成員,返校聚會情感如初。
畢業分配,我到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當時還在北京),首要任務是給中國科學院電子所陳芳允教授當助教。由於當時與西方隔絕,人們對這些有留美背景的大專家有一種莫名的神秘,我曾問他國外經歷的最大收穫,他回答說只需三個字表達:「見過了」,我未曾料及如此言簡意賅。陳先生學識淵博,平易簡樸,他家裡的寫字檯是用「一頭沉」前加折條拼接的,使我深刻印象。
科大實施「所繫結合」,由所裡知名專家授課,有課來,課後回,答疑、輔導等由系裡教師承擔。當時科大已施行「重基礎,少專業」的方針,更多學時用於數學、物理及外語。後在80年代李政道辦的留美博士班選拔中已顯示其優勢。陳先生的「無線電基礎」是專業唯一的全年課,其要點涵蓋了清華的接收、發送、天線等專業內容。此外開有一室主任陳宗騭(早期清華校友)的「電子系統」,四室餘英林、半導體所等專家的專業課,接續安排我為助教。這對剛畢業的我是很大的壓力,但也只有勉力而為。經過此段磨練,使專業基礎和業務能力提高不少,對後來的工作拓展幫助不小。
隨著高能物理所的成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籌備,我有機會參加了「計 算中心」的創建,負責其中的CPU主機。「中心」的規模和運算能力,在當時的科學院是最大的。在全室人員的團結奮鬥下,硬、軟體均如期完成任務。為此,我們曾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支持了國家最大的科研工程,也為所裡爭得了榮譽。1983年依中美協議,我參加了科學院赴美「數據處理中心」的考察。三個多月在費米、SLAK、BNL等實驗中心的參觀、交流,對我國今後相關領域的發展很有啟發和幫助。後來我又參加過在義大利的大探測器籌建。
提到出國我便想到常迵老師對我的幫助。20世紀70年代末的出國氛圍,還似乍暖還寒的早春天氣,準備推薦信是件鮮有的「大事」,大都想找位名氣大的人來寫。那時自己畢業已近20年,常老不僅桃李頗多,且年事已高、經歷坎坷,是否願管此等「閒事」,讓我頗為忐忑。因此,我專門邀了教研室的茅於海老師陪往。剛進常老家門,他的和藹親切隨即緩釋了我的緊張,帶去的草擬信稿,雖已經過諮詢,但評介如何、可否參考依然很是懸疑。他對內容、文字以及格式都做了些修改,最後調侃地說,這推薦信的關鍵作用,可能就在這最後兩行,即推薦人的背景:MIT碩士和哈佛博士。我來前對此況並不知曉,也算是非常有運氣吧。最後,他還多籤了兩份囑我備用。
數年後,在科學院主辦,美國模式識別學會主席擔綱主講的暑期研討會上,我與常老相遇並短暫交談。因為他是會議的主持人,所以我未多打擾。參與此會才知,他對信息科學進展一直保持關注、研究,如此高齡仍在學科前沿,真是令人欽佩不已。此後再未謀面,也不知道他何時仙去,頗多遺憾。
我的大妹陳美蘭,高中畢業於名校北京市女一中。她在1957年也考入我系就讀,分配在電真空專業。進校時已經開始 了「反右」、「大躍進」、教學改革等一系列運動,社會動蕩無所忌憚地撼動著象牙之塔。雖然運動頻頻,糧食短缺,但圖書館學子佔座之風依然,熄燈後走廊繼續做作業也大有人在。蔣南翔校長在清華學子中一直有很高威望,大家最稱道他作報告的言簡意邃,幾無套話。在政治、經濟艱難背景下,60年代由他主導建起了相當規模和檔次的無線電系館——東主樓,令人耳目一新,實驗條件、研究環境顯著改善,極大地鼓勵和促進了系的發展。
大妹這屆畢業動員是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做的,1963年她被分配到國防科委電子所。這裡課題以軍工為主,以我系管八為開端,每年都有師弟、師妹接力般地參加,不長時間後多項成果已近世界水平。大妹或負責課題,或專業配合,數十年如一日踏實勤懇,不計名利,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參與的課題曾多次獲「科技進步獎」 和其他獎項。
小妹陳美莉與大妹畢業於同一女中,在中學即有「才女」之稱,也是學生舞蹈隊長。她於大妹畢業時考入我系,姐姐的鋪蓋換個房間,便安排了住宿。她分配在半導體專業,真是機緣巧合,這樣我們三人竟體現了完美的「專業配套」。因為在很長時期裡,系裡的專業是按無線電技術、電真空和半導體三大類分設的。
從入學到「文革」開始,小妹這屆學生在校大約只讀了兩年多。小妹畢業時已是「文革」後期,畢業生大多分配在邊遠地區或基層。她體質較弱,經工宣隊家訪,受照顧去了西安區辦小廠。報到時,才知清華同時來此的還有位同系男生王建光,相似的命運和共同的憧憬,使他們後來結為生活伴侶。在那裡,他們從基建幹起,在資金短缺、缺乏經驗情況下,自選自研產品,在不長的時間裡,硬是撐起一個效益不錯的電子儀器廠。歷經磨練,他們成熟了,在奮鬥中也不斷地認識自我。
改革開放的大潮,也湧動著他們的心,他們雙雙報考了研究生。王建光由中國科學院電子所錄取(同屆考入中科院的還有南仁東),但為了夫妻兩人能夠在一地生活,他放棄了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與小妹一起共同參加到另一項重要工程。他們在這裡發揮了才幹,開闊了眼界,也獲得走向世界的機遇。經由包括丁肇中教授在內的多位專家推薦,二人先後取得赴美獎學金,在密執安大學攻讀博士。畢業後,他們在大學從事科研,不久取得高級職稱。王建光在橡樹嶺實驗室工作時,由於成績突出,晉升為「傑出研究員」。他曾經受邀赴日、韓等多國講學,出版了專著,都已贈清華、科學院等圖書館。小妹由於在參加的美、日科研合作中的貢獻, 與團隊成員分享了「基礎物理突破獎」,並受到了嘉獎。
多年後大妹之子被保送清華,但保送專業不是心儀的無線電系,他便放棄保送參加了統考。結果不負執意人,最終他如願進入了我系圖像處理專業。畢業後取得獎學金赴美讀博,所選專業仍與信息處理有關。
時光荏苒,至今尚記得剛入校時,荒蕪東區橫穿的棄軌。今天,這裡已是恢弘一片的院系樓群,醒目地聳立在繁花綠茵中。無線電系更是由當年的小系,成為院系中的「大戶」,或許已是「首戶」了。
期待無線電系明天更美好!
注:原文收錄在《無線電系建系50周年紀念文集》。2020年2月20日作者修改後,文章刊載於《清華校友通訊》2020年春季號(復81期)。
《清華校友通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辦刊方向,以傳播清華文化、弘揚清華精神為宗旨,講好清華故事,講好校友故事。《清華校友通訊》被讚譽為「清華人的精神家園」,所刊文章大多為校友親撰,是一本值得閱讀和收藏的校友刊物。歡迎各界校友積極訂閱、賜稿,以及提出建設性意見。
《清華校友通訊》訂閱辦法
【訂閱價格】中國:內地80元/年、200元/3年,港澳臺160港幣/年;國外:40美元/年
【線上訂閱】「清華人」小程序認證校友可通過【校友服務—期刊訂閱】線上訂閱(特別推薦)
【郵局匯款】收款人:清華校友總會,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大學(100084)
【現場訂閱】地址: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大學同方部,發行電話:010-62782238
【2020-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