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大溪小學正值初中和小學分離的時候,面對人員的調整和工作的變動,學校老師們心裡惴惴不安,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呂旭梅來到了大溪小學出任學校校長。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裡,不僅扭轉了全體師生的情緒,還通過細緻的走訪,將當地的焦尾琴文化發揚光大,使之成為學校乃至整個溧陽的對外名片。
人大代表風採系列今天播出第四篇——呂旭梅:凝心聚力,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016年,當呂旭梅剛來到大溪小學的時候,正逢學校初中和小學分離,面對人員的調整和工作的變動,全校教職員工的情緒很不穩定。
面對這種情況,呂旭梅敏銳地抓住了當年舉行的常州市中小學教師經典誦讀比賽和學校幼兒園搬遷的機會,將比賽和搬遷轉化成明方向、聚人心、強鬥志和堅自信的契機,不但順利完成了幼兒園的整體搬遷任務,還在教師團體朗誦比賽上以一篇聲情並茂的美文《溪載舟、舟渡人、創輝煌》榮獲常州市特等獎,這是溪小歷史上最好的團體朗誦成績。
人心齊,泰山移。面對從未有過的好成績,溪小老師的鬥志起來了,教師們的歸屬感產生了。
【採訪】大溪小學教師 馮杏娟:「我們大溪小學在我們呂校長的引領下,我們教師的幹勁更足了,歸屬感更強了,我們家長和孩子們對學校的滿意度更加強了,最後我相信我們大溪小學在我們呂校長的領導下肯定會越來越美好的。」
採訪中,記者發現,作為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大溪小學校長,在呂旭梅的身上隱藏著一股幹事的韌勁。
來到大溪小學後,通過細緻的走訪,呂旭梅很快就發現,東漢時代的蔡邕和蔡文姬父女已經給大溪人民留下了千古文韻,讀書臺、焦尾琴是其傑出的代表,而承擔著教書育人重任的大溪小學不正是最合適的文化傳播平臺嗎?!
為此,呂旭梅帶領著學校老師一遍遍地翻查資料,編寫教材,終於在2017年暑假,一套帶有琴韻氣息的校本教材孕育而生,並成為了學校的特色課程。
在不斷地推廣中,我市政府領導為大溪小學執著的精神所感動,在教材中還專門題寫了「山水清音滿溧陽」的詩句作為鼓勵。
溧陽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大溪小學校長 呂旭梅:在工作中意外地發現焦尾琴文化竟源於大溪,這個焦尾琴文化既是大溪的,也是我們溧陽的,更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文化。
作為執教多年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呂旭梅深知正確的價值觀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而大溪作為焦尾琴文化的發源地,不僅要讓孩子們了解這段傳說,更應該讓他們把焦尾琴文化傳承下去。說幹就幹是呂旭梅一貫的風格,很快一大批相應的學生社團被建立了起來,其中的焦尾琴韻社團還被江蘇省少工委評為江蘇省優秀紅領巾小社團,專業的新聞媒體還特意製作了專題片來宣揚大溪小學的焦尾琴文化。
【採訪】大溪小學教科室主任 劉志洪:「我們呂校長到學校只有短短的兩年多時間,但是我覺得她給我們學校帶來了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她是一個在工作上要求別人做到,她首先是自己嚴格做到的,同時我覺得她是一個能夠帶著我們學校老師幹成點事情的好校長。」
作為教育界的一名人大代表,呂旭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始終牢記自己的代表職責,為了保護焦尾琴的文化傳承,呂旭梅又特意撰寫了《關於加強焦尾琴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建議》,為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盡心盡力。
呂旭梅:黃山湖畔琅琅書聲入耳,焦尾故裡絲絲音韻潤心是我們的願景,中郎明慧成焦尾,我輩因材育青桐是我們的追求,在履職的道路上,我將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