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在九門老師的帶領下,來認真閱讀《耶路撒冷三千年》。
今天是第十九章 阿拔斯王朝:遙遠的主人們(750-969)
第十九章阿拔斯王朝:遙遠的主人們(750-969)
第一節薩法赫哈裡發:劊子手
如果我們把阿拉伯史簡化些來看,大致可分為幾個主要時代:
1,四大哈裡發時代(632-660)
2,倭瑪亞王朝(660-750)
3,阿拔斯王朝(750-1258)
4,法蒂瑪王朝(909-1171)
本節的阿拔斯王朝,書中標明的年代是750-969,但按照史書上的年代都是750-1258。
阿拔斯王朝比倭瑪亞王朝更出名,年代也更長,但也更依靠武力。
(大英博物館內阿拔斯王朝時期的金幣,引自網絡)
阿拔斯王朝的創立者是阿布.阿拔斯,即書中的薩法赫,本書沒有說明,薩法赫就是「屠夫」的意思。薩法赫(或賽法哈,Saffah)不是別人給他的稱號,而是他自稱的。
薩法赫屠殺了伍麥葉家族的大部分成員,甚至連陵墓內的屍體都不放過。唯一跑掉的一個後裔(第十位哈裡發希沙木的孫子),逃到了西班牙,建立了西班牙的後倭馬亞王朝,去過西班牙的人大多知道,西班牙有過數百年的穆斯林統治,但可能並不知道,這個穆斯林王朝與東方的阿拔斯王朝有著不同戴天的仇恨。
阿拔斯王朝已經失去了對西班牙穆斯林的控制,阿拉伯帝國已經分裂,敘利亞的光榮褪去了。
薩法赫死後,他的弟弟曼蘇爾(常勝者的意思)繼位,實際上阿拔斯朝後來的繼位者都是他的子孫。他是阿拔斯朝最偉大的哈裡發,也是最不講道義的哈裡發。
之前的合作者現在都成了敵人,阿里派的阿里家族成員很多被害死(書中有詳細的描述),開國元勳阿布.穆斯林(波斯奴隸)也被暗害。
762年,曼蘇爾將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從庫法(伊拉克)遷到了新建的「巴格達」。
雖然曼蘇爾去過耶路撒冷,並修復了被地震損壞的阿克薩清真寺。但耶路撒冷的地位已不像倭瑪亞王朝時期那麼高了,因為阿拔斯王朝離耶路撒冷相對遙遠了。而一位基督教皇帝卻將要復甦耶路撒冷的魅力,他就是查理大帝-查理曼。
第二節皇帝與哈裡發:查理曼和哈倫.拉希德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這一天,對於歐洲歷史和基督教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蠻族人的國王查理被教皇利奧三世突然將羅馬帝國的皇冠戴在了頭上,地點就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現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前身)。
教皇對查理的需求是幫助抵抗倫巴第人和拜佔庭人,而查理曼所缺的則是君權神授的正當性,雙方各得所需。羅馬教會也因授予皇位而地位大長,而受拜佔庭皇帝控制的東正教會則相對變得黯然。
(下圖,查理曼加冕,攝於巴黎先賢祠)
(下圖,巴黎聖母院前的查理大帝騎馬像)
當時世界拜佔庭帝國、查理曼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形成三足鼎立。
此時,阿拉伯帝國正是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哈倫·拉希德(哈倫·賴世德,Al-Rashid,正直者的意思)當政時期,是巴格達最輝煌的時刻。
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譚)主要講的就是哈倫.拉希德時代的故事。
書中提到查理曼的帝國與哈倫.拉希德的阿拉伯帝國達成一定的同盟關係,雙方互派使臣並互贈禮物,不過書中所說聖墓教堂的鑰匙被獻給了查理曼,《阿拉伯通史》中認為是不靠譜的。
對查理大帝來說,聯合阿拉伯人是為了對抗拜佔庭人,而對阿拉伯人則是希望通過法蘭克人來制衡西班牙的後倭瑪亞王朝。
因此,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穆斯林此時都能融洽的生活在一起,各地來的朝聖者的安全都能得到保障。
拉希德死後,阿拔斯王朝陷入內戰,馬蒙(麥蒙)打敗了他的哥哥艾敏。書中講到831年,馬蒙到訪過一次耶路撒冷,他將巖石圓頂清真寺上阿卜杜拉.馬利克的名字改成了自己的名字,不過他忘了修改日期,一直到今天。
阿拔斯王朝開始走向衰敗,耶路撒冷也不斷有起義發生。
一個突厥奴隸總督伊本.圖倫,在埃及和敘利亞「獨立」,建立了一個短命的「圖倫王朝」(868-905年)。877年圖倫佔領了耶路撒冷。
第三節 卡富爾:有香味兒的太監
本節第一句話說到,突厥人在伊斯蘭世界逐漸取代了阿拉伯人。
這只是剛剛開始,到奧斯曼帝國時,突厥人則完全掌控了伊斯蘭世界,而阿拉伯人則被突厥人所領導。
關於突厥人,歷史上並不是能說的很清楚,大概發源於我國北方,可能與匈奴人有關,唐朝時被打敗西逃,逐漸進入中亞、波斯一帶,很多皈依了伊斯蘭教。由於他們能打仗,時常被發展為僱傭軍或奴隸兵。
阿拔斯王朝後期,由於統治不利,各地不斷湧現出小王朝。在東方,以突厥人和波斯人的小王朝為多。他們表面向巴格達哈裡發稱臣,但實際上是獨立小王國。
短暫的圖倫王朝結束後,又一個突厥人穆罕默德.伊本.圖吉建立了「伊赫希德王朝」(935-969,或伊赫什德,Ikhshidid ),伊赫希德是古伊朗王侯的一個頭銜,是哈裡發賜給他的。
這個傢伙不僅繼續統治埃及、敘利亞,後來還吞併了麥加和麥地那(漢志地區)。
伊赫希德死後,實際權力落入一個黑人太監奴隸卡富爾手中,卡富爾的意思是「有麝香氣的樟腦」,他只是他的主人伊赫希德花很少的錢購買的一個衣索比亞奴隸(穆罕默德主張釋放奴隸可減輕罪責)。
他的統治沒什麼可評價的,但他由一個太監奴隸成為地方割據政權的實際掌權人,卻是開創了伊斯蘭教史上的先例。
卡富爾執政期間,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曾攻入了聖墓大教堂,並燒死了約翰主教。
(下圖,穆罕默德任命的第一位宣禮員,曾經就是一名衣索比亞奴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