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啟動"童耕中國夢"活動 讓孩子體驗農家生活
華龍網6月25日16時20分訊(記者 楊濤) 還記得童年農村老家,幫助外婆摘菜、捉魚的快樂嗎?本月24日,中國夢·文明行「九童圓夢」行動之重慶市「童耕中國夢」活動在潼南縣太安鎮樸真農莊啟動。現場,太安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走進田間地頭,栽種蔬菜、餵雞餵鴨、採摘瓜果。即日起,該活動將在全市首批41所鄉村學校少年宮中進行推廣,帶領孩子們體會農耕艱辛,分享收穫的喜悅。詳細>>
6月24日,潼南縣太安鎮,參加「童耕中國夢」的孩子們在抓鴨子。記者 崔力 實習生 謝智強 攝
華龍網訊 (記者顏若雯)6月24日,「童耕中國夢」活動在潼南縣太安鎮啟動,太安鎮中心小學80餘名學生來到樸真農莊做農活,感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
本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潼南縣委、縣政府主辦。啟動儀式上,太安鎮中心小學被命名為「童耕中國夢示範基地」。
「原來,要吃上魚還真不容易!」
活動中,80餘名小學生分成7組,在示範員及市綠葉義工志願者的指導下栽種蔬菜、餵養家禽、採摘瓜果,有的還赤腳走下小池塘捕魚。
「我摸到魚啦!哎呀,又溜走了!」在不足10平方米大、約50釐米深的小魚塘裡,太安鎮中心小學5年級學生米丁洪「瞎忙活」了好一陣,一條魚也沒抓到。擰了一把褲腿上的水,米丁洪爬上岸,顯得有點沮喪。
「摸到魚以後,雙手往水底下壓,往角落裡趕,魚就跑不掉啦!」同班的張玲玲捧著剛抓到的魚,給米丁洪上起了課。
後來,兩個孩子齊心協力,又抓到了一條魚。
「我家就有一個魚塘,可我從來沒管過。原來,要在餐桌上吃上美味的魚,還真不容易啊。」米丁洪連連感嘆。
半數以上學生沒做過農活
在種植辣椒體驗區,11歲的楊鑫鑫一臉興奮。
楊鑫鑫和媽媽住在太安鎮鎮上,家裡除了年邁的婆婆還在銅鼓村老家偶爾種點地,其他人都不幹農活了。
這次種辣椒,是楊鑫鑫第一次體驗農活。「不累,特別好耍!」擦了擦額上的汗水,楊鑫鑫笑著說。
太安鎮中心小學副校長肖紅平介紹,該校1100多名學生中,半數以上都沒做過農活,剩下的孩子中,大多數也只偶爾幫父母摘菜,會割豬草、放牛的已經很少了。
「這次活動讓從沒接觸過農活的孩子體驗到勞動的辛苦和收穫的幸福,很有意義。」肖紅平表示,今後,學校將分班、分批次組織學生定期體驗勞動的酸甜苦辣。
據了解,「童耕中國夢」活動將在全市首批41所鄉村少年宮進行推廣。
親愛的小朋友們:
你們好!
重慶市「童耕中國夢」活動的開展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為你們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感到高興,也希望你們珍惜!能得到你們的邀請,成為「童耕中國夢」的圓夢大使,我感到非常榮幸。我一定抽時間到你們美麗的家鄉來,到時候我們一起在農田裡勞作,給你們講我們中國的農耕文化。
我們祖國的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在母系氏族時期,當時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就開始種植稻子,那個時候就出現了農耕文化的萌芽。長期以來,人們為了適應生產和發展的需要,創作了多樣性的農業生產和豐富博大的農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浸透了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華了億萬民眾的實踐經驗、教訓和成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可以這樣說,沒有農耕文化,就沒有兩千多年燦爛的中華文明。
你們提出要親身實踐農作,體會農耕文化,這是很好的體驗。我相信,通過你們在體驗區的勞作,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糧食、農作物零距離接觸,了解糧食的成長過程,你們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到農耕文化的博大,真正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我相信你們會熱愛這種文化並把它傳承下去。
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努力,把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為我們的「中國夢」增添一份自己的力量。
祝願你們學習進步,健康成長!
你們的圓夢大使溫鐵軍爺爺
文明時評
讓中國夢從孩提時代起步
丁華乾
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富則中國富,少年強則中國強。這是當年梁啓超的論斷,至今還有現實意義。
然而,百年來,國人在怎樣「強」、怎樣「智」上,卻屢屢犯迷糊、走歧路。
不少家長、教師以為:「強」,就是身體強健,購買洋奶粉、洋飲料,大魚大肉吃得生厭;「智」,就是讓孩子的書包越背越重,一股腦兒灌輸知識,背不完的書,趕不完的考……難怪,許多孩子患了身體「虛胖症」、五穀不分的「弱智症」、視力模糊的「近視症」。
中國教育,似乎進入了一條離開讀書和趕考就沒路可走的「死胡同」。這讓許多國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市「童耕中國夢」活動,讓孩子們接地氣,讓他們回歸自然、體驗耕作、學會勞動、享受快樂。這不失為一個好的創意!
在土地上播種、施肥、除草、剪枝、收菜、摘果……不僅讓孩子們收穫了快樂,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悟出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曉得了勞動艱苦、勞動創造財富;同時,還明白了萬物生長靠太陽、空氣、土壤的道理,明白了四季變化、新陳代謝等自然規律。從而,讓孩子們從小熱愛自然,自覺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常說孩子們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老師、家長們,切不可忘了「勞」、輕視「勞」,更不可讓孩子們產生「勞」是附加的、可有可無的這樣一個價值取向。
實現中國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承前啟後、代代接力。作為老師、家長,既有責任將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又有責任手把手教他們以實際生存技能。要通過此類活動,讓孩子們明白:勞動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基本的方式。我們該從現在做起、從童年起步!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