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開你的髒手!滾粗文化產業圈!」博納影業集團發行總經理劉歌致偷票房影院的一封公開信,徹底將「偷票房」行徑推到鎂光燈下。博納影業與「黑」影院勢不兩立的堅決態度可謂大快人心,目前其官方微博已經設置了影票查詢舉報專條微博,並將其放在置頂位置。
偷票房影院不單惹怒了劉歌,也不幸地得罪了EXO成員樸燦烈的忠實粉絲。作為本次《所以,和黑粉結婚了》(以下簡稱《黑粉》)被偷票房一事的首度曝光者,粉絲齊心合力曬出偶像主演電影《黑粉》被偷票房的有力證據,經過粉絲的強力發酵,偷票房這一圈內黑幕又一次被赤裸裸地攤在了大眾面前。
(微博網友曬有問題電影票,根本無法掃描二維碼,票號並不存在)
一如滋生在陰暗處的黴菌,「偷票房」不僅對影片、對片方都帶來極大的傷害,更可怕的是它還悄悄腐蝕著這個行業。
院線偷票房:獨吞的野心
票房相關利益方包括出品方、發行方和院線。三者分工不言而喻,出品方擔任著電影生產源頭的角色,發行方更像是中間渠道,負責電影拷貝、檔期安排、和另一方院線談判籤合同等發行工作,鏈條終端便是院線,而影院具體的電影排片和流程,則由排片經理負責。
據業內人士透漏,一部電影的票房按照慣例要上交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稅,剩餘分配由片方與院線按照 43:57的比例分成。
由此看來,三方確實已經擁有明確的分帳比例規則,但商業總是逃不過一個利字,偷票房正是產生於這三方強烈的趨利心理。
院線為了獲取自身利益,採取各種手段壓縮實際票房,被雪藏的起來的隱形票房,則可由影院獨享,而無須和片方分帳。
說到壓縮電影實際票房的手段,院線可謂煞費苦心。較為初級的做法包括手寫票、無票入場、廢票入場。這些類型的電影票均不會計入電影的實際票房中,但是院線卻實實在在地收了觀眾的電影票錢。這種獨吞票房的簡單做法一直備受院線青睞,但可惜的是,危險係數卻很高,因為片方實地的審查監督並不容易躲避。
(非正規手寫電影票)
伴隨著片方的監督的加強,院線的做法也在不斷「創新」,出現了「捆綁套餐」的路數。舉例來講,假如院線和片方商定的最低售賣票價為30元,在這一前提下,如果院線的單張電影票價是40元,那麼這40元就必須和片方分成;但如果將電影票+爆米花+飲料進行組合捆綁式銷售,並將價格提高到50元,其中20元被算作是爆米花+飲料的價格,剩餘30元(已經達到最低售賣票價)為電影票價格,那麼院線只需要將這30元同片方分成,而爆米花+飲料的20元便可納入影院個人收入。
院線的作為遠不止於捆綁套餐,院線記帳、報帳雙系統可謂是又一次偷票房的策略升級。院線的報帳系統是與國家票房監控系統聯網的,這也是大眾和片方獲知電影票房信息的主要來源。而另一套票房系統即記帳系統則是由影院私自設置的,這套系統的強大之處在於同樣可以出機打影票,但票房卻被影院自己私吞了。
這樣一來,片方好像成了被院線蓄意謀害的單純小綿羊,但事情永遠沒有這麼簡單,某一部電影片方與影院合體偷取另一同檔期電影票房的現象才是屢見不鮮。
片方+院線,「團結」就是力量
的確,合作意味著雙贏!假如有兩部同檔期上映的高人氣電影A和低人氣電影B,A電影答應給院線10%的票房收入,而B則願意奉獻20%的票房收入,院線無疑更傾向於B電影,因為分成更高。為了吸引更多觀看B電影的觀眾,院線的基本做法是提高A電影的票價,同時降低B電影的票價。
但若此舉不成,院線則會選擇偷梁換柱的巧妙方法,和B電影片方合作,偷取A電影的票房。具體做法便是和觀眾約定,以B電影的低價賣給觀眾B電影的電影票,但播放的卻是觀眾想看的A電影。
這樣一來,觀眾花低價看到了自己喜歡的電影,影院得到高額分成,B電影片方有了光鮮的票房成績,而A電影片方則總覺得哪裡不對.......
除了偷梁換柱、轉移騰挪,更多的是變相的偷票房。片方也想出了增加排片量就返點和包場刷票等一系列做法引誘趨利院線與其合作。如此以來,勢必擠壓其他電影的排片空間,造成了嚴重的不平等競爭。
在中國電影市場,這種「變相」偷票房的事情反而屢見不鮮。
2015年上映的電影《捉妖記》取得最終票房24.39億,刷新了當時的國產電影紀錄,也推出了一個新的名詞「幽靈場」。在電影播映的後階段,從場次間隔和上座率來講,在上座率100%的放映室,15分鐘就能把整部電影放映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捉妖記》卻做到了,瞬時片方包幽靈場這一猜測甚囂塵上。
去年還有一部抗戰影片,在其上映器件,同檔期競爭者有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獲得者侯孝賢的《聶隱娘》;在上影節拿獎無數的國產影片《烈日灼心》;劉青雲與湯唯主演、講述成龍父母故事的《三城記》以及施瓦辛格主演的好萊塢大片《終結者:創世紀》。然而這部抗戰電影卻一舉打敗上述幾部重磅影片,以10%左右的排量,獲得了22%的票房佔比。
據稱,對於該影片,七部委紅頭文件明確要求,「發行方要給予最大限度的讓利。」在其上映的第二日晚,網絡上甚至還出現了一張任務表,該表完整地顯示了個各院線需達到的該影片放映和票房的額度和指標。其中中影星美院線任務額最高,達4000萬;萬達院線按表內要求,要達到3800萬元;排在第三位的是中影南方院線,任務額3000萬。
原來都是套路.......更有網友爆料,有些影院為了完成任務,一整天印發的所有電影票均是該抗戰電影。
通過增加排片來擠壓同檔期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不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偷」嗎?
偷票房這一頑疾,該如何根治?
偷票房的「傳統」由來已久,娛樂獨角獸認為,對於當前龐大的中國電影新興市場,要治療偷票房這一頑疾,仍需時日。
偷票房無非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分成,獲取商業利益。早在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就出臺了《關於加強電影市場管理規範電影票務系統使用的通知》,在四項應用措施的保障下,推出了五重「組合拳」,意在向電影市場違規行為全面宣戰,對偷漏瞞報電影票房,以及市場上其他違法違規的行為加大打擊力度。
我們永遠不要懷疑中國商人的適應能力。即使在明確國家文件的監督下,偷票房的現象卻出現了不減反增的趨勢,可見其監管的難度之大。
那麼對於這一頑疾,到底該如何根治呢?
首先就政府而言,強力的監管和法律措施需要儘快完善。即使不能完全杜絕利益相關方在票房分配上的小動作鑽空子,也應該儘量減少其可發揮的空間。
從個人消費角度而言,拒絕手寫票、廢票,積極驗證收到電影票的真偽,並及時留圖舉報,轉發偷票房真相帖,擴大偷票房的科普影響力,這些都足以成為減少偷票房的重要力量。在這一點上,可以充分調動粉絲力量,號召粉絲積極對不合理出票行為「曬出來」,並傳播出去,形成輿論監督。
暑期檔如期而至,僅7月份就有40部影片上映,激烈的競爭只會進一步激發偷票房的動機,偷票房的高發期極有可能會隨之而來。
對於中國電影市場而言,偷票房是其前進路上的巨大絆腳石,還是走向黎明曙光前的必經黑暗?毋庸置疑的是,偷票房這一中國電影市場的毒草是時候要強力拔除了。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