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跌以來,在對疑似程序化交易的帳戶進行監管問詢後,至8月3日,滬深兩市已對42個具有異常交易行為特徵的帳戶採取了監管措施。其中,28個帳戶被限制交易三個月,4個帳戶盤中被暫停交易,10個帳戶被口頭警示。
誰在做空中國:司度公司股指期貨獲利近10億 中信證券被放到聚光燈下
在被限制交易的具有異常交易行為特徵的帳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資帳戶(雖然不排除也有外資是中資帳戶的實際使用者),但從公開資料看,只有一家外資公司受到限制——司度(上海)貿易有限公司(下稱司度公司)——目前其深交所帳戶被限制,上交所帳戶正常運轉。
司度公司是大型美資金融集團Citadel的全資子公司,Citadel旗下有證券和對衝基金兩大業務。作為經紀交易做市商,Citadel證券旗下交易產品包括股票、期權等,為散戶及機構投資者提供市場流動性,在美國市場佔有15%的股票市場交易流量,以及20%的期權市場交易流量;作為對衝基金,Citadel對衝基金成立於1990年,至今管理著260億美元的客戶資產,投資人來自世界各地的主權基金、機構投資者、養老基金等,2015年在《機構投資者》對對衝基金的綜合排名中名列第三,連續三年進入前五名。
中國最有實力的券商中信證券曾在司度公司創立時持股20%,後於2014年11月退出。
Citadel更加引人注目的原因是,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於今年4月出任該集團的高級顧問。不過,從華盛頓到華爾街的「旋轉門」是美國政商制度中的常見現象。而伯南克透露他選擇Citadel的原因是,對衝基金不在美聯儲監管的範疇內;除固定薪酬外,他不從Citadel獲取獎金,也不在Citadel持有股份。
7月31日,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監管部門宣布對異常交易帳戶限制交易的當天公開表示,「對頻繁申報或頻繁撤銷申報,涉嫌影響證券交易價格或其他投資者的投資決定的24個帳戶採取了限制交易措施。」
司度公司的深交所帳戶被限制交易,也與此類情況有關。據財新記者了解,司度公司目前已經向交易所提出了申訴,辯稱頻繁報撤單另有緣由。
從合資到獨資
司度公司的帳戶被叫停,中信證券馬上被放到聚光燈下。
2010年2月, Citadel通過在盧森堡的子公司Citadel Global Trading S.AR.L與深圳中信聯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信聯創)共同出資成立司度公司,註冊地在上海靜安區恒隆廣場。當時Citadel以自有資金出資400萬美元,佔80%股權,中信聯創以自有資金出資(折合100萬美元),佔20%股權。
中信證券旗下直投機構金石投資在中信聯創持股92.07%,中信聯創的董事長和法人代表是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兼任董事,金石投資總經理祁曙光兼任總經理。
司度公司的法人代表是Andrew Ka Wing Fong,中文名方嘉榮,也是Citadel亞太區的首席行政官和首席法務官,負責亞太區辦公室行政運營和法律事務,常駐香港。Andrew此前是Citadel在香港的一名律師。
司度公司的董事會設四個董事席位,每年召開三至四次董事會;中信證券佔得的一席由汪定國出任,定期了解公司運營情況。
據財新記者從中信證券方面了解,這一合作來自於2007年中國證券國際化的戰略目標,為布局境外業務,Citadel與中信證券開始建立聯繫。2009年,Citadel提出希望與中信證券合作,共同開拓中國境內商品期貨交易業務。
財新記者從Citadel方面了解的情況是,此前Citadel還和其他幾家期貨公司談合作,最終選擇了中信證券,雙方具體的合作模式聽從了中信證券的建議。「當時是王東明親自去美國談的。」知情人士說。
雙方成立合資公司一事在當時很受重視,證監會一位副主席還接見了司度公司有關負責人。「當時正值2008年牛市下跌,領導希望外資機構把先進的交易技術引入中國,讓中國有更多的流動性。」知情人士說。
2013年,中信證券聯合Citadel在美國芝加哥召開了第十屆中美金融論壇。此會每年一次,輪流在美國、中國召開。
中信證券也逐漸和其他國際大型對衝基金採取了類似合作模式。例如,2008年中信證券國際向總部位於香港的匯信資本(VisionGain Capital)注資2000萬美元,匯信資本的另一大股東是上海證券。
此外,中信證券也與另一家國際量化對衝巨頭英仕曼集團(Man Group)有合作。2013年9月,英仕曼集團在上海成立了一家註冊資本為200萬美元的外國法人獨資公司——英仕曼海外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為中信證券第一個種子基金提供投資顧問,並在國內發行了首批基金產品——「中信宏量一號」和「中信宏量二號」。從2014年3月14日首發至當年12月19日,中信宏量基金的實際收益為32.9%,投資標的為股指期貨和中國大宗商品中具有高流動性的品類,運用AHL量化交易算法,直接交易境內市場品種。
8月31日下午,彭博通訊社報導稱,英仕曼集團中國區主席李亦非被中國警方帶走協助調查,並稱該調查與近期證券市場的大幅波動相關。不過,財新記者向李亦非的丈夫、信中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潮湧求證時,他卻否認稱:「李亦非去公司倫敦總部開會了。」截至目前,財新記者跟英仕曼集團確認時沒有得到回覆。
李亦非微信朋友圈的最近一次更新是8月22日。
9月6日晚間,李亦非接受了財新記者的電話採訪,否認「被中國警方帶走協助調查」,並稱上周在開完一個行業會後參加了「辟穀」(一種道家養生方式)。
「因為辟穀要求關閉手機,聯繫不上才鬧得沸沸揚揚,沒想到大家都這麼關心我。」李亦非說,「請轉告大家,我現在一切都很好。」
當日下午,李亦非發布微博稱,「開了個行業會,趁著閱兵好好休息了一下」,並配發了三張風景照片。
針對「惡意做空中國股市」的傳言,李亦非對財新記者表示:「都傳得太離譜了,哪有那膽子做空中國股市啊?」
「我們和中信證券都是正常的業務合作,我自己並不負責具體的產品投資業務。」李亦非對財新記者表示。
作為全球最大的對衝基金巨頭之一,近年來英仕曼的併購動作頗為兇猛,目前旗下管理788億美元資產,AHL、GLG、FRM以及Numeric等國際著名量化對衝基金,構成了英仕曼的四大業務板塊。其中,王牌對衝基金AHL(管理期貨基金CTA),是「無人駕駛」的基金,主要通過精密的電腦化程序,以識別全球市場趨勢及其他投資機會。
帳戶受限後,Citadel和中信證券分別發表了聲明。Citadel在聲明中表示,「在華投資已有15年,和監管積極溝通,目前公司運營正常,將繼續合法經營」。
中信證券聲明表示,目前中信聯創不再持有司度公司股權,這只是過去的一次「較小財務投資」。2014年11月(彼時A股在2500點左右)辦理了工商變更登記,中信聯創持有司度公司20%股權全部轉讓給Citadel Global Trading S.AR.L。司度公司的運作方式實際類似於投資基金,因此雙方商定以2014年8月底的淨資產為基礎,對20%股權按帳面價值轉讓。
雙方結束合資的原因,官方說法是「和平分手」。據財新記者了解,這與政策面變化有直接關係。2012年11月,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修改<關於證券公司證券自營業務投資範圍及有關事項的規定>的決定》,允許券商直接參與商品期貨交易。2013年10月,中信證券設立大宗商品業務線,開始布局商品業務,希望通過自身的業務線來推進大宗商品業務,因此退出了司度公司。不過,司度公司仍然是中信期貨、中信證券融資融券業務的客戶。
從商品期貨到股指期貨
據財新記者了解,2010年司度公司創建時,即以程序化交易的方式投資商品期貨,當年便盈利頗豐。司度公司的收入來自現貨貿易收入和期貨投資收益兩塊,成立當年的淨利潤即有5162萬元。
工商信息顯示,司度公司經營範圍為從事有色金屬(貴金屬除外)、天然橡膠、豆粕、豆油、棕櫚油、菜籽油、綠豆、聚乙烯產品、精對苯二甲酸、螺紋鋼、線材以及相關產品的進出口和批發等方面的業務。
關於司度公司註冊為貿易公司的原因,知情人士表示,Citadel最初進入中國是瞄準了大宗商品期貨領域的機會。在雙方合資的四年間,商品期貨收入是司度公司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業內人士推測,通過貿易公司,境外資金可以方便地進出內地資本市場。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有多家外資公司通過貿易公司的現貨/期貨交易模式在國內開展業務,包括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設立的摩根史坦利商貿(中國)有限公司、英國石油公司(BP)設立的碧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達孚(Dreyfus)設立的路易達孚(北京)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等。這種模式在中國境內存在先例。
市場有聲音質疑,認為許多外資公司通過虛假貿易獲得人民幣,投資中國股市,從而導致「熱錢」流入。對此,知情人士表示,司度公司的人民幣全部來自中信聯創。2010年,Citadel方面以美元入股,持有80%的股份,其中只有極少部分在中國監管的要求下兌換成了人民幣。中信聯創的100萬美元出資是以人民幣入股,持有20%股份,之後投入二級市場的人民幣,幾乎全部來自中信聯創。儘管中信聯創在2014年底回購了股份,但司度公司四年來投資二級市場收益頗豐,帳戶中剩餘了大量人民幣,這也成為司度公司繼續投資的資金來源。
據財新記者了解,司度公司成立後即開始了股指期貨的交易:2011年股指期貨成交額590.8億元,2012年增加到2119.48億元,2013年的成交金額則為3265.27億元。
一位律師對財新記者表示,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發布的《證券帳戶管理規則(修訂稿)》,註冊在境內的外資公司可以開證券帳戶,因此司度公司做股指期貨為合法行為。
從數據看,司度公司在股指期貨上的交易量在2015年上半年出現了激增。2014年全年僅585.66億元,2015年1月到7月,股指期貨的交易量突破了萬億元(10889億元),其中6月至7月的交易額就有6691億元。不過,同期市場的交易總量也出現了激增,司度公司1月至7月的股指期貨成交金額約佔市場的3‰,這一比重與過去相比有所增加,但並不顯著。
從500萬美元到10億元人民幣
7月至8月間,斟酌再三,Citadel派韓嘉睿到北京金融大街中國證監會來解釋有關情況。在2014年11月中信證券的董事汪定國退出司度公司後,韓嘉睿被增補為董事。公開資料顯示,韓嘉睿也是Citadel量寬策略的中國區主管。
根據中信證券方面的數據,司度公司的全部資金來源就是註冊資金500萬美元。在中信證券退出後,Citadel對司度公司增資到了1000萬美元。
從2014年8月中信證券開始退出司度公司時的數據可以看到,2011年公司業績與2010年持平,盈利在5000多萬元;2012年受期貨收益增加影響,利潤增至8432萬元;2013年收入和利潤有所收縮,當年利潤4357萬元。
在2014年8月前,也就是中國A股市場最近這輪行情開始之前,司度公司在期貨的投資收益不多,只有2170萬元,利潤縮減到1377萬元。此後,在A股的這輪從2000點到5000點、每天交易過萬億元的瘋狂行情中,司度公司的盈利出現了明顯增長。業內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截至7月31日帳戶被限制交易時,司度公司帳面餘額為10億元(約合1.56億美元),可謂盈利豐厚,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司度公司加大了在股指期貨方面程序化交易的操作力度。
司度公司的投資策略和模型的主要負責人是現年40歲左右的韓嘉睿。韓嘉睿在高中時曾代表中國奪得第38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他從北大數學系畢業後,在史丹福大學取得數理統計學博士學位,之後一直在華爾街工作。
作為中信證券融資融券的客戶,截至2015年6月,司度公司在中信證券的融資授信額度為4.9億元,融券授信額度4億元,排名在第28位。有關資料顯示,司度公司的交易主要以融券T+0 迴轉交易為主,普通帳戶、融資、衍生品交易極少。2015年1月至7月,司度公司累計成交金額1655.72億元,日均成交金額11.66億元,日均交易頻度在三次左右,交易單次規模不超過授信額度。
Citadel認為,中國的市場交易制度和交易系統存在一些問題,其無效性很容易被捕捉到。比如,大單對市場價格的影響等,在市場交易量比較大的情況下,存在很多交易機會。
業內人士稱,程序化交易的策略和模型設計是公司的核心秘密。中信證券即使作為股東也無法接觸到;作為交易通道的提供方,更無可能偷師學藝。「所有對衝基金盈利的基礎都是市場的無效性,中國這種無效性尤其多,而這是與市場機制發育程度、投資者教育、監管機制與市場效率有直接因果關係。」
爭議頻繁報撤單
在滬深兩市被認為具有異常交易行為特徵的帳戶中, 10個帳戶被口頭警示。例如,被上交所限制交易的某帳戶在7月8日的交易中,累計申報賣出近16000筆,累計申報賣出金額超過15億元,申報賣出後的撤單率高達99.18%。司度公司也位列其中。深交所在公函中指控司度公司的撤單率過高;但是同期上交所並沒有對司度公司進行交易限制,這其中主要矛盾在於 「廢單」是否屬於撤單行為。
如此高的撤單率背後有雙重原因:其一,由於在司度公司的程序化交易中,報撤單原本就是其交易策略之一。其二,由於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融資融券交易試點實施細則》,都針對融券賣空制定了「報升規則」,規定融券賣出的申報價格,不得低於該證券的最近成交價。由於滬深兩市的交易行情都是每3秒刷新一次,而很多程序化交易的報單頻率低於1秒,客觀上就造成了很多廢單。
前述對衝基金人士解釋道:「如果我根據第1秒的行情報出的買一是3.25,但第3秒時交易所行情才更新,顯示賣一是3.23,那麼根據『報升規則』,買一就是廢單,會被交易所自動拒絕。」
知情人士表示,其大多數報單失敗的情況都是交易指令被交易所拒絕,並認為這些被拒絕的報單不應該被稱為「撤單」,「這種指令從未達到交易所的系統中,也從未被市場參與者看到,所以對市場並不產生任何影響。」被交易所打回報單是否屬於撤單行為?深滬交易所的人士並未就此作出回應。不過熟悉上交所交易系統的有關人士表示,「報單只有進入報價系統後,再撤單才算撤單。」此次司度公司主要是被深交暫停交易,上交所的帳戶並沒有被關停,「說明上交所沒有把廢單算作撤單」。
「這主要是滬深兩市交易所的把握尺度不一致。」前述對衝基金人士說,「撤單是主動的,被拒單是被動的,這是投資者決定不了的事情。怎麼能算撤單呢?」
該人士認為,大部分對衝基金運用的是市場中性策略,「在任何一個交易時段內,多頭和空頭往往是平衡的。和所有的正常交易一樣,賣出被高估的個股,買入被低估的個股,這樣的交易策略反而有助於降低市場的波動性。」
另據財新記者了解,Citadel在世界範圍內從未被任何監管指控「晃偏」(spoofing,即頻繁報撤單)或操縱市場,也從沒有被關停帳戶;惟一一次被美國監管層處罰80萬美元,是其客戶在美國市場錯發交易指令的技術問題。Citadel證券在亞洲並不處理客戶訂單,因此未曾有監管機構指出 Citadel證券涉嫌操縱市場或填鴨式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