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米說兒:在中國,一雙筷子,承載著中國人數千年的情感和記憶。
「疑問:」兩個「小棍子」怎麼就能引發全民抵制?
2018年11月18日,奢侈品牌杜嘉班納(D&G),為了給D&G上海大秀造勢,推出了一則廣告《起筷吃飯》。乍聽這個廣告的名字,感覺好像是個不錯的創意,實則一看,發現沒這麼簡單。片中模特使用筷子時的那動作、那語言、那神態,仿佛就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國人可真夠奇葩的,怎麼會用這玩意兒啊?」
杜嘉班納,你可知道,你所輕蔑鄙夷的兩根「小棍子」,到底在中國意味著什麼嗎?我想你一定是不知道的,不然你不會做出那樣的表情、說出那樣的話。或許你也沒想到,你口中的這兩根「小棍子」,怎麼就讓你引發眾怒,落得如此之般的下場?所以我覺得,實在有必要給你簡單科普一下。
關於這個科普,也困擾了我很久,跟你談傳說,比如筷子怎麼來的,你沒這個文化基礎,根你談筷子的文化底蘊,又怕你又聽不懂,所以只好先跟你說說事實,再談談別的,看你能理解多少吧……
「1」不是我們不用刀叉,而是我們淘汰了刀叉
關於刀叉你想不到的事
首先告訴你,一開始我們中國祖先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什麼?中國古人一開始就是用刀叉?對,你沒有看錯,刀叉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現在世界上最早發現的餐具刀是在我國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7000年。大家可以想一下,新石器時代的人還基本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對付肉食類最好的工具當然是刀了,所以聰明的中國古人就把刀最先應用於飲食之中。只不過,當時人們把用於餐桌上的刀具叫做「匕」。現代人用的匕首原來產生的時候居然是用於飲食的。看看下面出土的青銅匕,它具有兩種實用功能:一是相當於勺子,二是相當於餐刀。可以切可以撈。
先秦的時候,這個「匕」其實就是從刀演變而來的,後來,隨著飲食文化的發展,兩個功能就分開了,形成了刀和勺。「匕」後來只代表勺子,這個字在古代也引申成美食,美味。
我們至今把去世的母親稱為「妣」,甲骨文中「妣」就是「匕」,代表做飯的母親。餐具刀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餐具,接著出現的就是餐具的叉子。在我國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些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它們出土的時候是在一起的,說明當時是成套使用的。
到了商代,餐叉變為兩齒,也小巧了。它和勺子和骨刀同在,表明當時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在我國商代的一些遺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都表明商代時刀叉是人們使用的主要餐具。
之後,在洛陽的一個戰國墓裡頭出土了50多件多銅刀銅叉,說明戰國也用刀叉。甘肅酒泉出土過東漢銅餐叉,廣東出土過東晉鐵餐叉,甘肅漳縣出土過元代的餐叉餐刀,同時在山東嘉祥也出土過刀叉,還有專門放置刀叉的竹鞘。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續到宋元時期。
「2」關於筷子的歷史
那麼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筷子的呢?
在我國江淮東部龍莊出土的42根骨箸,還有青海出土的骨箸,距今都7000年了。但一是發現數量少,不能當成當時中華大地上普遍的餐具。再者,按我們的生活常識,筷子就是兩根小棍,誰知道當時人們還拿它有沒有別的用途。中國最早的筷子是安陽殷墟1005號墓發現的6支銅箸頭。這就是為進餐準備的。所以,學界認為筷子當被做餐具使用是在商代。以後慢慢取代了刀叉,到了戰國時筷子成為餐桌上的主流,從此我們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地使用筷子了,而刀叉進入到了廚房,很難再登大雅之堂。
商代的青銅箸
也就是說刀叉我們曾經用過,只是後面又把它給淘汰了……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古代西方用什麼吃飯呢?
古代希臘和羅馬吃飯是用手抓飯。即便當時最強盛的羅馬,貴族最時尚的吃法也是躺在床上,用手取食物。在很多歐美歷史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人們是不用刀叉的。
到了中世紀,人們還是手抓飯吃。當時的教會認為肉和其他食物都是上帝為造福人類而恩賜的,用餐具接觸食物是對上帝的傲慢無禮和侮辱。(到這個時候,你們還用手抓,想和古代的中國比文明……,哼哼,我請你吃個火鍋,你抓抓看……)
一直到了15世紀歐洲人開始普遍地用刀叉了。(祝福你們,也算是不用手啦……)
「3」筷子如何淘汰刀叉
關於筷子如何壓倒刀叉的成為國人的主要餐具的?
除了文化差異外,可能還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食物和飯太燙。如果用手抓,心急就吃不了熱豆腐。二是炒菜的逐漸普及。烹飪食物時,主輔料已經切碎,用勺子取食,反而不如筷子方便。
而叉子,筷子已經具備叉的功能,
就自然淘汰了;
而刀
中國吃飯是一件享受的事
不宜見兇器,這是傳統,對吧?正是因為中國飲食的博大精深,
所以,筷子在通用性上壓倒了刀叉匙。
「4」關於筷子的對中國的意義
這一節有些複雜,不一定西方人能看懂,我們自己看看吧……
從年幼無知到懂事長大,這兩根不起眼的「木頭」陪伴著每一個中國人長大和老去,一代又一代從未停歇。
從文化上來說:
筷子一端是方形的,一端為圓形,圓的代表天,方的指代地,暗合「天圓地方」,這是人類祖先對世界的最初認識。另外,中國的易經理論中講究萬事萬物皆有陰陽兩面,而使用筷子時,一支主動,一支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其次我們還講究陰陽結合,合二為一才是完美,所以雖然筷子是兩根,但我們會說「一雙」筷子,而不是「兩根」筷子。因此,筷子中還有我們的古典文化。
從傳承上來說:
一個孩子從吃輔食開始,媽媽或奶奶就會用筷子一口一口地餵食粥飯。中國的孩子學會走路說話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怎樣使用筷子,而且要學到握姿正確為止,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這個過程可能時間比較長,可能幾周,也可能數月,但只要拿筷子的方式不對,長輩就會第一時間出來指正。米飯掉在外面,長輩會用筷子輕輕夾起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教育和啟迪,通過一雙筷子代代相傳。
從禮儀上來說:
對不起,筷子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只是進食的工具,同時也關乎禮儀道德,絕不是你們可以拿來戲謔或搞怪的物件,相反,我們還給怎麼使用筷子立了很多規矩。一捆筷子要擺放整齊,因為「三長兩短」不吉利;筷子不能指人,這是對他人的不敬;筷子不能敲擊碗碟,這是乞討的姿勢;筷子不能顛倒使用,這意味著飢不擇食;筷子不能插在飯菜當中,這是對主人的不敬;筷子不能胡亂扒拉,這是缺乏教養的體現;一家人吃飯要讓長輩先動筷子,這是尊老的表達方式......
當然,筷子也絕不能像你們宣傳片中那樣一手一支地叉食,因為筷子是夾食物用的,「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糧食心存敬意,不宜開玩笑。你可能覺得這是沒事兒閒的,非也,中華是禮儀之邦,中國人更會在一言一行中體現道德修養。我們講究做事先做人,而道德修養則是做人的第一步。哪怕只是使用一雙筷子,這裡面也包含著對他人的尊敬,對糧食的尊重,對教養的尊重,說多了你們D&G可能也不懂。
綜上,蝦米認為,瑪格麗特披薩偉大在哪裡面,我是不知道的,反正就一食物,說到食物,光中國菜就有川、魯、粵、蘇、浙、閩、湘、徽八大菜系,每個菜系裡面品種無數,肯定是沒法和你們這些歪國人聊的,你們也想像不出來中國菜系之繁瑣,文化之厚重。
不過可以說的是在一個中國人眼裡,你們口中的披薩,它可能遠遠比不上兒時母親做出的一碗疙瘩湯、父親遞過來的一口青菜、爺爺品小酒時夾起的一顆花生米。
我們的筷子雖然結構簡單,但它承載著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道德、我們的情感。你們這樣玩兒,不單單是對我們不尊敬,更是對自己品格的無情踐踏。筷子對我們很重要,它的分量很重,重到這份量你們掂量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