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山唱什麼歌,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什麼人說什麼話。
「 早上當你走在上班的路上,晚飯後當你在廣場上散步時,你總會不經意地發現到處都是廣場舞,人們習慣稱之為「大媽」廣場舞,實際上應該叫「嫂子」廣場舞!她們太年輕了,她們的身姿、舞步與節奏簡直太驚豔了!你不禁會問:50歲退休的女人算是「老年人」嗎?」
近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發表了一個觀點引發各界熱議:50歲退休 「中年」勞動力的巨大浪費
董教授指出,在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男女退休年齡均不低於65歲,而中國的女工人退休年齡為50歲,男人的退休年齡為60歲,而且十分尷尬的是「我國女工人的法定退休年齡是50歲,女幹部是55歲」
這樣以來,我們的「老年人」要比國外的「老年人」年輕不少,於是董教授發問——50歲退休的女人算是「老年人」嗎?50歲退休的女工人,究竟算「中年人」,還是算「老年人」?
由於「處在就業弱勢的女性「城鄉居民」需要年滿60歲才能退休,而具有就業優勢的女性「城鎮職工」卻可以50歲退休。」是巨大的勞動力資源的浪費,而且老年人規模越大,年輕人的負擔就越重。
所以,「上一代人退休越早,老年人規模越是壯觀,則下一代人的社保繳費負擔就會越沉重;同時,全體勞工退休越早,則勞動力供給就會越緊張,勞工成本就會上升越快,不利於企業發展、不利於社會進步。」
總之一句話,還是讓「老年人」延遲退休的好。
但有年輕網友表示不服:老年人不退休,年輕人上不去,那麼你說說這怎麼解決?
還有年輕人說,自己40歲就想要退休了......
「真正的勞動力浪費是二三十的年輕人在送外賣。」
另外,更有網友建議,董教授50歲時,可以到建築工地上挑沙灰,這樣以來就不浪費了。
對於年輕網友的此類態度,董教授早有先見之明,他在文章中表示「網上調查都是多餘而無聊的」
雖然「99%的地球人都是反對延長退休年齡的,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這根本用不著調查,誰不願提前退休享受?這是人的天性使然,無可厚非。」
但是董教授呼籲社會管理者應該理性決策,因為「逐漸延長法定退休年齡成為歷史必然。」
以美國、俄羅斯和日本為例,你看美國法定退休年齡都定在66歲了,而俄羅斯的男女退休年齡分別推遲到了65歲、63歲,日本首相更表示「未來將會實施3年大改革,將日本打造為「終身不退休社會」」
董教授認為中國應該緊跟潮流,「中國延長法定退休年齡也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傳統地,中國大媽退休後大多淪為自家保姆、封閉在家中,卻不能作為社會資源為社會共享,這也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
勞動才是財富的源泉,勞動才是幸福的源泉。你們這些「嫂子」們慚愧不慚愧,去跳什麼廣場舞!
多浪費呀!
我相信董教授的出發點是好的,老年人一多,年輕人負擔就重,看上去延遲退休對老年人、年輕人和社會都十分有利。
可是,董教授大概不知道在農村,還有很多80歲、90歲的老人一直在勞動、沒有「退休」。
董教授也可能不知道,城市裡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奔波在大街小巷送快遞和外賣。
董教授還可能不知道,在生產線、在環境惡劣的工作環境裡有很多人在超負荷工作。
60歲的鋼廠工人,每天卸貨300噸,每噸只賺6毛錢——這樣的勞動董教授可能是幹不來的。
讓這些人繼續這樣勞動下去,是您所謂的「公平」嗎?
那麼,不想退休的是什麼人?
在全美CEO薪酬百強排行榜中,絕大多數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中,幾乎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還有一位董事90多歲!川普(男)與希拉蕊(女)兩位「老人」參加競選美國總統時,恰好都是70歲。
他們多是社會的食利層,是社會的精英,有錢有權有勢,他們的日子過得很好,他們當然不想要被「退休」。
作家李敖在其年輕時寫過一篇「老年人和棒子」,他說,「站在一個青年人的立場,我所關心的是:第一、從感覺上面說,老年人肯不肯交出這一棒?第二、從技巧上面說,老年人會不會交出這一棒?第三、從棒本身來說,老年人交出來的是一支什麼棒?我擔心的是,老年人不但不肯把棒交出來,反倒可能在青年人頭上打一棒! 」
長江後浪推前浪,老一輩人和新一輩人的換位、「交棒」,從來是一個難題。
如果百科上沒寫錯的話,董教授應該是54歲了。
日本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國家之一,它們有大量的「銀髮族」在持續工作,可不只是為了發揮餘熱,為社會做貢獻。
其根本原因是這些老年人收入微薄,不得不去工作賺錢來維持生計。
看看他們的工作崗位:促銷員、便利店店員、導遊、收銀員、加油站工人、計程車司機、保安、飯店清潔工......
在日本,在韓國,在新加坡,這樣的老年人都是不在少數。
另外,社會對這些高齡人群可並不友好。
對此,日本生命保險公司的分析師前田信宏說的很透徹:「很多公司總以為高齡員工容易犯許多錯誤,並缺乏較年輕員工的能力;此外,部分日本企業對於提高退休年紀仍有所保留,他們考慮的是,若讓資深員工持續佔據高階職位,會增加營運成本;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連)則說,留住這些年長員工,意味著較年輕員工接替無望,將打擊他們的士氣。」
按照日本企業的遊戲規則,普通大齡的員工是不得不退,而頂尖的權力層是沒人敢叫他退。
社會是有差異化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也不是一樣的,延遲退休,對那些不得不參加勞動的高齡人群來說,是非常不人道的——一輩子光幹活去了。
而對知識階層來說,他們有很高的選擇權,他們的處境也很好,他們也還有其他許多的欲望,延遲退休,對他們就比較有利。
如果讓兩者調換下位置,恐怕董教授就是另外的說法了。
實際上,我並不是反對董教授,對於許多渴望繼續發光發熱、夕陽紅的老人來說,他們的情懷是偉大的,值得尊敬的。
我反對的是一刀切的權力意志,你的出發點是好的,難道別人就必須全盤接受?
這是什麼邏輯。
人不應該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和利益上看問題,一個孩子、一個成年人和姚明站在一起,腳下都是一個同樣高的板凳,你能說這個板凳就是實現了公平了?
要知道,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人從體力勞動當中解放出來是大勢所趨,人只有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以後,才會有時間、有精力和有興趣去展開創造性的勞動,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力資源的浪費要比人力資源的壓榨要好很多,隨著人的壽命的提高和物質生活的富裕,彈性退休可以,但最重要的是自願的原則。
科技可能不是解決社會公平和人力資源浪費的唯一途徑,但技術進步畢竟是提供了一種可能。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馬雲說,「今天對中國的來說是裡程碑的一天。中國正從出口轉向進口,我們將8億人從貧困中解救出來,中國將會成為進口大國。這是中國最大的挑戰,也是世界最大的機會。」
他還表示,我從來沒見過一個年輕人擔心技術問題。物聯網、AI、大數據不管你喜不喜歡,技術就在發展,大家都需要做出改變。
而馬雲的老朋友比爾·蓋茨則認為,每當新技術問世,消極的一面都令人擔憂,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巧妙利用技術的智慧非常重要。
「不久社會將需要創造就業,對生產資料(機器人)徵收重稅。我們將採取促進僱用人類的稅制,而不是推動引進機器人」
這是比爾·蓋茨對未來的展望。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激烈,消費欲望無處不在,而人面臨的壓力也是空前的大。
看看那些在城市裡忙碌不休的年輕人,大多是以奮鬥之名在透支身體健康和未來。
特別是那些創業者,30多歲,40多歲,就疲憊不堪甚至過勞死的也是屢見報導。
主持人白巖松說自己,「30歲時做減法,40歲很困惑,到了50歲很好奇」
而對許多年輕人和老年人而言,只是活著就很累了,根本就沒有時間和心力去琢磨減法、困惑和好奇。
在這個世間,到處都有無可言說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