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來源:團結湖參考
石家莊市所有車輛和人員禁止出城,這一步來得有點快。
從報告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開始,五天之內,石家莊的感染人數就突破了200。考慮到疫情聚集地主要是農村地區,這個數字有點驚人。
除了數字增長比較快,石家莊疫情還有讓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住在開發區的一位69歲男性,因為腿腳不便,從去年11月中旬就開始居家,但是在篩查中卻出現陽性。劉家佐村一位65歲男性同樣長期居家,也在篩查中呈現陽性。沒有接觸史,或者說接觸史暫時成謎,反映出這一波疫情的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隱蔽性。在沒有觸動預警系統的情況下,新冠病毒可能在局部地區已經傳播了一段時間。後果不難想像。
從啟動全員核酸檢測,到禁止車輛人員出市,只用了兩天多時間。人們印象中有點「慢條斯理」的那個石家莊,明顯加快了應對的節奏。
瀏覽有關石家莊疫情的新聞,讓人印象最深的有兩個詞:「診所」和「婚宴」。去年12月中下旬,多個村莊已經有多人出現發燒等症狀,但他們大多數都是去鄉村診所看病,有人甚至打了四天點滴也不見好轉。目前已知的感染者中,至少超過10人參加過婚宴、滿月宴和其它酒席,還有人連續參加了三次婚宴。這兩個場景,都是新冠病毒最「中意」的。婚宴具備人群聚集的特點,在喜氣洋洋且普遍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病毒很容易傳播。而缺乏防疫意識的診所,很可能成為疫情傳播的「熱點」。此外,多個確診病例每周都會「參加活動」,這也給新冠病毒提供了大範圍傳播的機會。
流調所反映出的村民生活,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歲月靜好,沒有什麼值得苛責的。但是此次疫情的隱蔽傳播和蔓延,仍有值得警醒和反思的地方。最大的教訓是,我們疫情防控的「底」並沒有築牢。
從武漢開始,新冠疫情的每一波爆發,都是在城市裡。城市人群的高流動性,最適合病毒傳播。正是因為這樣的「經驗」使然,人們很忽略農村、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的疫情防控。之所以說農村處於疫情防控的「底部」,除了資源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末梢神經不夠靈敏。當一個村莊出現多人發燒等症狀時,診所、衛生所顯然都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和新冠病毒打交道,更沒有將情況上報,或許他們根本也沒有上報的通道。這種底部預警失靈的漏洞很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只不過石家莊恰好被「洞穿」了。
同樣因為資源稟賦的差異,農村地區一旦出現疫情,後果其實更嚴重。城市裡出現發熱病人,一般在首診時就會接受核酸檢測。如果呈現陽性,馬上就會觸動一整套防控體系,密接者和次密接者很快就被「圈」了起來,傳播鏈條就此被切斷。但石家莊的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石家莊的發熱病人只有到石家莊市裡的醫院看病,才會被納入防控體系,於是就出現了一段真空期,病毒得以肆無忌憚地傳播。農村老人很少使用智慧型手機,這也會讓流調遇到困難。石家莊沒有在最快時間裡給出確診者的行動軌跡,說不定正是遇到了這樣的技術難題。從農村病例散發,到千萬人口的大城被封,也不過半月光景。野火燒不盡,農村的疫情防控真是半點大意不得。
雖然早就有專家指出,冬季來臨之後,我們可能面臨疫情的反撲,但是不難注意到,整個社會包括政府部門和民眾,並沒有及時獲得一個普適性、權威性的行動指南。戴口罩和勤洗手,這個我們已經知道了。不要前往高中風險地區,這個也懂。但是,音樂節能不能舉辦,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能不能召開大型會議,個人能不能參加千人以上規模的婚宴,春節還能不能大範圍人員流動,入境者隔離期滿還有哪些注意事項,鄉村發熱病人是否需要上報,都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說法。如果疫情威脅是切實存在的,「說法」就很有必要。築牢疫情防控的底部,確保藁城區的情況不在其它農村地區重演,是這個冬季最緊迫的功課。
究竟是誰感染了那個石家莊人?可能是人傳人,也可能是物傳人。找到這個漏洞當然很重要,但當務之急是切斷傳播鏈條。從最近兩天的新聞看,石家莊已經開始了教科書式的防控操作,武漢的很多成功做法正在被復刻。疫情可能比想像的更嚴峻,但還是要相信我們的制度優勢和抗疫經驗。熱乾麵贏了,烤冷麵贏了,烤鴨贏了,大盤雞贏了,豆瓣醬也贏了,石家莊……當然也不會輸。
(文/蔡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