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編輯 | 侃侃
今日話題
「7381工程」你真的了解嗎?該工程又有哪些不能為人知的事情呢?
「7381工程」可以說是一個反映了我國人民無私奉獻,團結一致以義務大獻功的形式保家衛國的一個典範。在當今社會,如果每月給你一千塊錢安排你去工地做工,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去。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那些無私奉獻的人們就是憑藉自己的一腔熱血,不辭辛苦不計酬勞,歷時五年完成了這項宏大的「7381工程」。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蘇聯在中印邊界衝突問題上偏袒印度,並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撤退了所有專家終止了一切援建項目的合同。兩國關係交惡,隨後就中蘇未解決的邊境問題。蘇聯從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挑起的邊境事件4189起,並在1969年3月2日入侵我國珍寶島。
我國軍隊奮起反擊迫使蘇軍撤離,但這也意味著兩國之間的戰爭隨時可能打響。珍寶島事件後,全國賽要「準備打仗」的思想指導下,把人民防空擺到了城市防禦體系的重要位置。而處於兩國交界的黑龍江自然成為了可能到來的戰爭的前線。
於是,在1973年8月1日經省委批准「7381工程」正式在哈爾濱動工,該工程主要在於發動群眾集中力量構築永久半永久性的人員掩蔽工事,機動疏散幹道和集團公式,在戰時可做防空疏散之用,在和平時期則可以進行商用和民用。
為此,此項工程還被稱為平戰結合工程。然而,當時我國經濟水平低下,生產力嚴重不足,省財政部只能拿出五千萬元投入工程。這對於一個長達十多公裡的地下工程來說十分緊張。不過這項工程不僅是市裡領導重視,就連普通的老百姓對「7381工程」也是充滿期待,很多工人義務獻工,發揮無私奉獻精神加入到這次偉大的工程之中。
當時,哈爾濱各行各業士農工商都參與到這項工程中,為了保證工程順利進行,各廠成立了「7381工程」指揮部,施工隊設聯排班等編制還從廠裡抽調了廚師、會計、出納、醫生、護士一贏俱全,而且能夠加入這項工程的都經過了仔細的考核,所有人都已加入這項工程為榮。
如果名額有限,人數又太多個組織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照顧家庭條件困難的工人。因為參與工程的每天可以領到六毛錢左右的補助。在建設「7381工程」支出收平戰結合思想的引導工程,嚴格按照地鐵的標準修建並派遣工程技術人員曾多次到北京、天津等地進行考察學習。
指揮部還專門抽調了哈爾濱規劃設計院、哈爾濱市政設計院、建工學院地下工程教研室和電車公司的近百名技術人員進行規劃設計。由專門在哈市近郊的山上建了三公裡的試驗段工程,在確保無誤之後才開始建設。
雖然如此,但由於沒有大型機械設備工人們也沒有施工經驗,只能是一邊摸索一邊工作。這項巨大的工程完全依靠人力進行挖掘,其難度可想而知。手腳上的水泡一遍遍地擠破變成老繭。在閒暇之餘,工人就把手伸出來比比看誰的繭子,多說明誰幹的活多,工人們三班倒24小時不停工,地面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出土口,每天車來車往熱鬧非凡。
地面上的工人們夏天頂著太陽幹,穿著短褲光著膀子身上都曬紫了,後背和肩膀的皮曬掉了一層又一層。在地下的工人更是辛苦日日夜夜工作在潮溼陰暗的隧道裡,冒著塌方的危險奮力掘進。由於冬天氣溫極低,混凝土都能上凍,人們便將材料運送到地底進行攪拌作業,條件極為艱辛這項巨大的工程歷時五年完工,最多一天出工達到15000多人。
工程累計使用鋼材12000多噸、木材20549立方米、水泥十萬噸、沙子24.7萬立方米,各種石料40萬立方米。在不包括人工費的情況下,工程總投資5308萬元加上此後五年的修建,哈爾濱地區新建地道376631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地上千家萬戶,地下萬戶千家的地道網。
如果發生戰爭,這些工事將成為人民最有利的保障。在工程建造期間,雖然在軍事戰備方面是機密,但某些國家依然是聞風而動,他們派出間諜想要探究其中的秘密盜竊施工圖紙,但最終這些間諜並未得逞反而被我國群眾發現有公安人員抓獲。
當時,人民日報對此次事件作出點評,並以此為原型創作了一本名為《間諜落網記》的小人書。
此後,電影《熊跡》和《黑三角》都有提及蘇聯的這次間諜事件。「7381工程」在1979年完工,工程建成10.1公裡隧道按照北京地鐵的標準寬度為7.3米,高度為6米。此工程一共為七層,上兩層為商服區,下兩層為辦公和住務區,地下第四層開始工程鋼混結構裸露出來。四壁質地和洞頂的稜角開始顯現出戰地工事的面貌,上面還有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標語,仿佛置身於那冷戰時期的歲月,而外面就是紛飛的硝煙。
雖然該項工程都是人民建造,大多數工人都沒有經驗但工程的質量十分可觀。經歷30年無聲歲月,但各處牆體、拱頂、通道等依舊堅固如初。在今年評比的地鐵質量中由「7381工程」改建的地鐵名列前茅足見該工程的堅固。
在地下七層半處有一個十餘平方米的空間,一道鐵門擋住了去路。門當中是一個大鐵栓,上面有足足五道門鎖。作為一項平戰結合的工程,「7381工程」的一部分被商用,但有關軍事的部分依然十分保密,或有人防部門派人專職看守或有相關單位人員把守,一般情況下,市民謝絕參觀。
具有經歷的人士回憶,地下七層是一個巨大的拱形通道,寬大的混凝土拱板高高地扣下整齊而肅穆的排列,猶如一條伏息的臥龍,甚至可以容納兩輛重型坦克並行。在這裡有工作人員定期維護。由於不擔心堵車,開著吉普從哈工程大學入口到工大入口只要十分鐘時間。
雖然「7381工程」為戰事做準備,但它卻有幸沒有經歷過戰爭。在和平時期該工程被用作商業用途。第一場商業街美年營業額在30億元左右,安置就業人員五萬五千人。由於哈爾濱冬季極為寒冷,因此地下商業街十分受歡迎,人流來來往往川流不息,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不過,這項偉大的工程是按照地鐵標準建設,自然要用作地鐵才名副其實。哈爾濱此後也一直為開城市的地鐵事業而努力,只不過其中頗多曲折。
1995年,當時的哈爾濱在面臨優先建設松花江北岸還是優先發展地鐵的情況下,最後選擇了優先發展松花江北岸,地鐵建設因此被擱置。
1998年,哈爾濱又成立了地鐵辦公室,同時向國家發改委申報建設地鐵項目。但是這一次哈爾濱的運氣不太好,因為這個期間全國所有的地鐵項目全部停止審批。
在進入新世紀之後,在哈爾濱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下終於等在2002年國家確認哈爾濱符合建設地鐵的資格。為此,哈爾濱進行了十年近期規劃與十年遠期規劃,終於在2008年9月28日哈爾濱地鐵一期工程正式開工。
2012年12月30日,哈爾濱地鐵一號線一期試通車,第一條線路於2013年9月26日開通試運營,至此,哈爾濱終於步入了有地鐵的城市時代。
如今「7381工程」已經成為歷史中義務大獻功的典範,成為哈爾濱人奮鬥團結進取精神的標誌物。而由此建設的哈爾濱地鐵則將世代服務於哈爾濱人民。不過在人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或許人們真的要感謝當年付出數年艱辛努力的先輩。
這些前輩如今大部分都步入老年,有些或者已經去世,但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艱苦奮鬥的信念絕對值得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