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廣東省湛江市調風鎮東平村的男生曹某某拿著偽造的錄取書,謊稱考上「清華大學」的事情在網絡上引發關注。
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曹同學在拿到「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父母非常高興,在村裡拉橫幅放鞭炮,還殺豬宰羊,花了幾萬元擺酒招待親朋好友。
圖片來源網絡
不過,隨即有人指出曹同學的「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有問題,反映到當地教育部門後,當地教育部門立刻著手核實,結果發現曹同學的實際高考分數只有235分,而他的錄取通知書則是他自己花3000元買的假冒證書。
當教育部門的人找到曹同學家裡時,他的父母正在準備大紅花讓曹同學去遊街慶祝。被告知實情後,父母氣得差點暈了過去,剛準備好的大紅花也給剪碎扔到了垃圾桶裡……
目前,當地公安機關還開始著手對「造假證書」進行調查。
對於這一出鬧劇,大多數網友的評論都是針對曹同學的父母的:「自己孩子有多少水平,家長心裡一點數都沒有嗎?」
圖片來源網絡
沒錯,一個只考235分的孩子,平時學習成績或學習表現怎麼樣,做家長怎麼可能沒有一點數呢?
但世界就是這麼奇怪,有些你覺得難以置信的事情,它往往又是真實存在的。
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並不是一個難事,孩子自己在學習上的投入、家長會、老師的反饋、每次考試的成績、家長們相互間的溝通……
這所有的一切都足以使一個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狀況有一個基本認知,所以我敢大膽的推測:
這個曹同學的父母,他們從來不會參加家長會,即使參加也只是充個人頭,坐在教室裡也根本不聽老師在說什麼,根本不會看見可能已經出現在黑板上的孩子名字,平時也根本不會留意班級微信群裡的動態。
總之和孩子學習相關的一切事情,他們從來不會想到要去了解;老師反饋的所有問題,他們從來不會想到要去聽一聽……
圖片來源網絡
我一直都有一種直覺,在班級微信群裡最不響應老師的,往往就是學習成績不怎麼好的學生家長。這類家長不響應老師的原因,我認為大致上有這樣兩種:
第一種是「無知型」,這樣的家長從來不會意識到班級微信群裡會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們去留意和掌握,比如那個曹同學的父母,大概就屬於這類家長,他們不是故意不響應老師,而是可能壓根就從未想到過要打開班級微信群看一看;
第二種是「抗拒型」,他們會看見老師在班級微信群裡發的一些需要家校配合的信息,但每次看到就開始抱怨,抱怨老師的事情這麼多,孩子送學校就應該由老師管,關家長什麼事,所以他們明明能看見也當作沒看見。
以我孩子的所在班級來說,總有那麼一些家長,總是對老師在微信群裡的各種信息愛搭不理。
比如「家校互動平臺」上有些需要家長去完成的「作業」,他們總喜歡抱怨「做這種東西有什麼用」,最後非要搞到老師在群裡直喊「拜託家長們」為止。
最可悲可笑的是,即使老師都在群裡喊「拜託」了,仍舊有部分家長不來理會。
「家校互動平臺」上的「作業」到底有沒有意義,這是另一個層面的話題,我們不討論。
我們只說作為老師布置下來的這項需要家長配合去完成的「作業」,重視家校互動的家長,會在第一時間把這些作業給完成掉;
圖片來源網絡
而不重視家校互動的家長,老師求著哄著拜託著,他也不一定會心悅誠服地去完成。
沒錯,單純一項「作業」並不能代表什麼,唯一能代表的是家長配合學校的意識。
會第一時間去完成這項「作業」的家長,也會第一時間去完成別的需要家長重視的事情。
比如今天老師讓家長監督一下孩子背誦課文,會去完成「家校互動平臺作業」的家長,也一樣會配合老師去監督孩子背誦課文;
而不會去完成「家校互動平臺作業」的家長,大多數也不會去配合老師監督孩子背誦課文。
不僅不會配合老師,他們甚至會不斷地在背後發牢騷抱怨說:「這不是老師的事情嗎,老師拿工資不幹活的嗎?老師的工資怎麼不分一半給家長……」
沒錯,你可以抱怨老師,你可以和老師計較,你可以不配合老師,你可以不關注孩子,這是一個家長的自由。
但我們說,自律會有自律的收穫,自由也會有自由的結果,比如這個曹同學,他用3000元買「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他的家長居然還真能信以為真。
如果這不是正規媒體報導出來的,我一定會認為這是一個脫口秀的段子。我只能感嘆:一個真敢騙,一個真敢信。
別人說這對家長愚昧,我其實更願意說他是自食其果。
正因為對孩子毫不關注,所以對孩子一無所知;正因為對孩子一無所知,所以孩子才能在他面前胡作非為,瞞天過海。
圖片來源網絡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不管這戶人家多有錢,3000元錢對一個哪怕已經高考結束了的孩子來說,都不算是一個小數目。
比如一個3000元的手機,我相信絕大多數孩子都是需要家長同意拿出錢幫他買才行的,但是這個曹同學,他是怎麼能如此輕輕鬆鬆拿出3000塊錢買假錄取通知書的?
所以我又很有理由相信,他的父母可能根本就沒管過孩子關於「花錢」的事情。
話說透徹了可能會使少部分家長覺得不適應:對孩子花錢的不重視,往往就是意味著對孩子人品的不重視。
所以大多數家長,即使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是非常理想,但至少會去把控孩子花錢。因為一個人對待錢的態度,往往象徵著一個人對待人生的態度。
一個孩子,即使學習不太好,但只要三觀和人品一般過得去,都不至於做出買假錄取書的事情。
我為什麼會提到「三觀」和「人品」這兩個似乎有些敏感的詞?
因為現在的「被揭穿」並不是曹同學的本意,如果不被揭穿,接下來會是什麼?
毫無疑問,接下來就會是曹同學拿著「學費」和「生活費」以「在清華大學讀書為名」在外面到處遊玩。
不要以為這只是一個孩子在虛榮心驅使下做出來的荒唐之舉,這事實上是一場敗露了的有所蓄謀的欺詐行為——儘管他的欺詐對象是他的父母!
圖片來源網絡
我們都說一個孩子吃不了學習的苦,將來就要吃更多人生的苦。
其實對於家長來說也是一樣,吃不起配合學校監督孩子的苦,將來也就會承擔更多或許始料未及的苦。
比如這個曹同學的父母,他們在鄉鄰間也算是貽笑大方,丟光了面子,但他們真有那麼無辜嗎?
其實,從他們第一次不願關注孩子的學習開始,從他們第一次覺得孩子大手大腳花錢無所謂的心態開始,如今的這一切幾乎就已經註定了。
話又說回來,今天被揭穿也算是一個小幸運。
畢竟這比在外面好吃懶做地遊蕩幾年之後再識破要好多了,希望這段經歷能使這個曹同學學會腳踏實地,也希望他的父母能從今天開始學會重視孩子接下來的成長,更希望更多的家長們不要僅僅是把這當成荒唐的趣事來圍觀和嘲笑。
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通過別人的經歷去防止同類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自己家裡,那麼這件看上去荒唐不堪的事情,也算是擁有了一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