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簡宏妮 重慶報導
作為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批恢復招生的政法院校,西南政法大學的發展歷程,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脈絡,呈現出中國法治進程中的一個法學教育樣本。
供圖/西南政法大學
走在西南政法大學渝北校區的校園裡,沿途的鬱鬱蔥蔥讓人印象深刻。
毓才樓門口,有兩棵大樹格外茂盛,據說,它們是從歌樂山下沙坪垻老校區移過來的。老校區既是西政的發源地,也是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很多法學教育者、學者魂牽夢繞的母校舊址。「十年育樹,百年育人」,走過70年曆程的西政,被稱為中國法學教育的黃埔軍校,歷經幾番風雨和波折,始終未丟失的,是一代又一代西政人默默堅守和傳承的西政精神。
今年11月16日至17日,黨的歷史上首次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將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開啟了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法治進步離不開法學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推動。而作為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批恢復招生的政法院校,西南政法大學的發展歷程,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脈絡,呈現出中國法治進程中的一個法學教育樣本。
從實務中來,到實務中去
在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道路上,「五院四系」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詞。它們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5所政法院校以及4所大學的法律系的簡稱。它們代表著中國法學教育的最高水平,對中國法制發展與法治建設具有重大影響。「五院」分別是:北京政法學院(現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學院(現西北政法大學)、中南政法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華東政法學院(現華東政法大學);「四系」分別是:北京大學法律系、人民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律系、武漢大學法律系,現在均已改為法學院。在這份名單中,擁有70年歷史的西南政法大學舉足輕重。
西南政法大學誕生於烽火方歇的年代,前身是1950年建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學。1953年,西南政法學院在歌樂山下、烈士墓旁掛牌成立。經歷了「文革」十年,1977年,中共中央批准西南政法學院在全國政法院校中率先復辦。
1978年,西南政法學院以改革開放後首批全國重點大學的身份,成為當時政法院校中唯一恢復高考招生的學校。當年全國法律專業招生僅有729人,其中西南政法學院就招收了424人。
恢復高考招生後的首批學生、78級校友們津津樂道的,是被稱為「稀爛政法學院」的校園和人生經歷「五花八門」的同學。那一年,西政招收的學生中,有的當過兵,有的當過工人,有的在機關工作過。西政80級校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原所長李林回憶,在1980年進入西政前,他當過十年的工人和戰士,還上過戰場。
不論是烽火方歇的上世紀50年代,還是百廢待興的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務實都寫進了西政的基因裡。這一點,在西政的師生身上,也得到了極好的傳承。
在距離西南政法大學渝北校區30分鐘車程的一個茶館裡,《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見到了80歲的西政老教授、我國著名的訴訟法學家徐靜村。他穿著深灰色呢料中山裝,戴著禮帽,思路清晰,就著一杯清茶侃侃而談。
徐靜村4歲上私塾,從此開啟「學霸」模式,10歲成為孤兒,半工半讀,於1963年從當時的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畢業,此後在公安刑偵一線工作多年,並在西政復辦招生後的第二年,來到西政執教。徐靜村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法學人才,是迄今為止全國法學界唯一一位兩次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獎的博士生導師。
在西政執教後不久,徐靜村在研究生中開設「古代訴訟制度」課程,使學生從歷史角度全面了解訴訟制度的發展與政治、經濟、文化乃至道德、宗教、倫理觀念、社會意識、價值取向諸種因素的聯繫,「讓他們有一個很長的空間去理解歷史,有一個比較廣的寬度去理解世界」。為了上這門課,徐靜村查閱大量文獻,講稿達60多萬字。作為我國訴訟法學專家,他前後三次參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而這種難得的偏實務的課題,他也會帶著學生一起去完成。為了完成課題,他曾帶著學生到十幾個省份去實地調研。
胡爾貴是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學院的院長,1997年從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部訴訟法專業畢業後,曾在重慶市公安局刑警總隊工作7年。2004年,在西政搬到渝北校區後,胡爾貴回校執教。參與多年一線刑偵工作,胡爾貴非常懂得將實務和教學相結合。2018年,西政成立了國家安全學院,胡爾貴是院系帶頭人。西政國家安全學院以實驗班的形式,為新時期國家安全系統培養複合型人才。在這個過程中,胡爾貴遇到了不少阻力,但他憑著一位老公安多年的經驗,認為這件事是值得的,也是有意義的。
西南政法大學2019級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梁逸秋在西政學習的感受是非常充實,研究生第一年,所有同學都需要去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地方實習,「白天實習,晚上上課,我們一天的安排非常充實」。
西政的很多畢業生在走入社會後,也紛紛走上了公檢法等領域的實務舞臺,展現著他們的風採。
質疑和思辨,西政之魂
採訪李林是在北京,位於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大樓的辦公室裡。作為兩次走進中南海擔任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主講人,這位知名法學家謙遜有禮、滿腹經綸而又精神飽滿,他的辦公室裡,最多的就是書。
李林將他的人生經歷概括為「四個十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開啟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二個十年。在西政建校70周年慶祝大會上,李林言辭懇切地說:「在西政的學習經歷,為我的人生帶來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轉變,使我走上了法學研究的道路。」大學四年,給李林靈魂最大震撼的是大三時在綿陽的法律實踐。他為一個就要被判處死刑的人辯護,法院的書記員偷偷告訴他,「死刑判決書都列印好了,這個案子沒什麼好辯的。」但他還是從中發現了疑點,最終使被告人判了死緩。「這使我第一次感受到法律帶給自己靈魂的震撼,從此沉醉其中,樂而忘返。」因為在西政時期打下的紮實根基, 李林在進入中國社科院讀研之後,一鼓作氣讀到博士,成為國內頗有分量的法學家。
在西政學習期間,梁逸秋對曾經旁聽過的一堂「雙師同堂」課記憶猶新,兩個老師在同一個課堂上,就一個話題拋出不同法學派的觀點,底下的學生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支持的觀點進行辯論。梁逸秋形容這種感覺像「圍觀神仙打架」。
西政歷史上就有「雙師同堂「的傳統,作為西政思辨文化的代表,一直傳承至今。
西政78級校友張建田在其所著的《歌樂年華》中回憶,「質疑和思辨」的傳統教學特色,至少從78級就已經很鮮明了。「當年給78級上課的老師們,由於大多具有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腦殼子裡裝的故事較多,往往喜歡通過案例和現實問題啟發同學們的思考和學習。課堂討論便是78級學習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風景線。」在西政的討論課上,經常是唇槍舌劍、刀光劍影,火藥味十足。
據張建田回憶,1980年底,西政刑事訴訟法教研室組織78級各班陸續舉辦模擬法庭,同時提供案件材料和卷宗,案例是「原汁原味的」。「這可能是當時我國法律院校(系)首次開設的教學實踐模式。」
西南政法大學渝北校區的篤行樓裡依然保留著模擬法庭。在這裡,舉行了一屆又一屆辯論賽,也舉行了一次又一次法庭審判的演習。這種實務和思辨相結合的模式,是西政始終堅持的教學方式,也為西政的學子們提供了可貴的精神涵養。
西政校友辦主任王群從西政畢業後,留在了西政工作,她對這種西政文化感受頗深。「西政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舉行了天倫杯辯論賽,從辯論賽這個載體發端,以辯論、辯證文化涵養出來的西政學子的身上,有一種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在論辯中尋找很多理論的支撐,激發求知的熱情。」王群認為,這種涵養對西政學生畢業後,從事法律等相關工作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善辯」的西政學子,近年來也取得了不少成績——西政學生辯論隊曾在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大學生辯論賽、全國WTO模擬法庭競賽等活動中屢獲冠軍。
「西政精神」,緊隨共和國法治發展脈絡
一般大學都有校訓,而西政是少有的在校訓之外,還特別擁有「西政精神」的院校。它一共是四句話16個字:心繫天下、自強不息、和衷共濟、嚴謹求實。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付子堂是一位「老西政人」。他1981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是著名的「新四屆」(1978級至1981級)中的一員,取得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在上海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工作一年,又回到母校任教,這一待就是20多年。連續幾年,每一年畢業典禮上,付子堂會把「西政精神」 中的一句話送給學子們。就這樣,「西政精神」的精髓像蒲公英一樣,被一屆又一屆學子帶出去,落在祖國各地。
西政人爛熟於心的「西政精神」,到底如何理解? 據《 西 南 政 法 大 學 校 史(1950-2020)》記載:位於歌樂山下、嘉陵江畔的西南政法學院,自設立之初便是法學重鎮,學院教學規範、制度嚴謹,不斷探索新中國早期的法學教育模式。書香瀰漫的西南政法學院成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新風景。
即使在艱難歲月裡,西政師生們也沒有放棄自己身為政法專業人才的社會價值:1974年8月至1975年12月,處於停課待命階段的西政,先後派出兩批共150多人,到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省公安廳、省政法黨組、成都市公安局等單位協助工作;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新憲法後,西政組織教師撰寫文章,外出宣講新憲法。
西政的很多教師和從這裡走出去的學子,除了是法學教育者、法學工作者,也為推動我國法治進程貢獻了力量。比如徐靜村,他數次參與刑事訴訟法的立法工作,並以他的專業精神和家國擔當,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說起「西政精神」,徐靜村感受最深的,一個是艱苦創業的傳統,另一個就是擔當精神。「西政身上有從延安帶來的革命精神。」
除此之外,西政還具有自強不息、逆境崛起的奮鬥精神和和衷共濟、團結協作的集體意識。數次創業,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在艱苦的條件下或艱難的歲月裡,西政猶如它所在的山城重慶這座城市一樣,給人的感覺始終是樂天、堅韌。每當困難來臨時,西政師生都習慣抱團取暖。
作為中國法學教育的典範之一,西政偏居西南一隅,並不具備先天的地理優勢,歷經幾次波折,後天命運也可謂多舛。但在家國情懷、逆境崛起、團結協作之外,西政最根本、最硬核的還是它嚴謹求實、知行合一的文化品格。這樣的品格,使它治學嚴謹、推崇思辨、重視實務,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法學精英。這樣的風骨和底蘊,陪它走過了70年。
在西政渝北校區勤業樓前,有88級校友於2012年捐贈的一棵樹齡800年的銀杏樹,校友們寫道:「其雄健虯勁,歷經幾世幾劫,傲視風霜雨雪;其枝繁葉茂,見證滄海桑田,無愧歷久彌新!」西政校友辦主任王群介紹,校友們把這棵古銀杏樹從深山裡買來,移植到母校校園。這個舉動,或許不只是給母校捐了一個景觀,而是更深層次地表達了他們美好的願望:「願母校如此樹生生不息,千年傳承,萬古長青!」
在西政今天的校園裡,有不少校友們捐贈或親自種的樹,其中不乏國內法學精英的「手筆」。 這些樹和這些故事,伴隨著西政的歷史一起,已然成為「西政精神」的一部分。
「西政70年攻堅克難、負重自強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奉獻史,一部堅守中國法學教育的奮鬥史,一部西政人投身法治事業的創業史。」2020年9月20日,在西南政法大學建校70周年慶祝大會上,付子堂的這段致辭,似乎可以為西政的70年,寫下一個註腳。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1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