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孩子成為下一個神童式教育的犧牲品

2020-09-09 啊啊啊啊離啊

好像現在的家長都很焦慮,從計劃懷孕開始就已經在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一定不能輸在起跑線,一定要先人一步,於是從懷孕早期就開始報名各種胎教培訓班,讓寶寶從肚子裡面就開始學習,出生以後更是各種早教班,腦力訓練不斷,就怕落後於別人。



不久前,一位16歲的天才少女衝上微博熱搜,被稱為現代神童,可以每天寫2000首詩,300首詞牌,15000字的小說,已出版3本書。這樣的輸出量,確實讓無數網友震驚。也被脫口秀演員龐博笑稱為最廢回車鍵的神童。履歷更是驚呆眾人:新聞記者、演講師、幾個公司的創始人等一堆頭銜是許多人努力一輩子也達不到的高度。

能夠有此成績,自然離不開父親的嚴格教導,從小就要求她背誦詩詞歌賦,還給她找了一位老師,名字是姬劍晶,在老師的帶領下,小小年紀就到處做演講。雖然只有十幾歲,但是在採訪過程中侃侃而談,更像一個「成功學」大師。

還有曾經13歲上大學,17歲考入中科院碩博連讀,卻在20歲被強制退學的神童魏永康,他2歲時,已經認識1000多個字;4歲時,就學完了初中階段的內容。後來13歲就參加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被重點大學錄取。

這些成功的神童更加引起無數家長的焦慮,怎麼辦,別人家孩子從小就這麼優秀而自己孩子還在懵懵懂懂,天天補課也不見成績,以後拿什麼和別人競爭。於是對孩子要求更加嚴格,甚至去模仿神童式教育,可孩子真的願意被當神童嗎?



真的是神童,而不是父母競爭中的犧牲品?

教育部長陳寶生提到超前教育的問題時,曾強調說:「學生是一張白紙,交給老師,老師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在此之前,左一道右一道,把孩子畫得五花八門,這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上面16歲的天才少女,劇情反轉得出乎大家意料,已出版的3本書市場上並沒有只是內部傳閱,每天寫的詩也是偽原創,演講和老師同出一撤的口號、手勢、內容,最後都淪為了笑柄。甚至有傳言是父親為了營銷自己的「神童爹」身份而把女兒打造成這樣。

魏永康雖然成功考入名校,但是除了讀書之外的其他能力幾乎為零。和同學年齡差距大導致他不和同學說話,沒有關係好的朋友,整天呆著家裡看書,魏永康幾乎沒有社交;冬天穿單衣和拖鞋,不會打掃,不會洗衣服,完全沒有自理能力。攻讀碩士後,學習和生活上接踵而來的各種挫敗,讓魏永康迫切地想要逃避,甚至因為躲在宿舍看書,他錯過了考試,有一門課記為零分,連畢業論文也沒有寫。

最終,經過學校的慎重考慮,中科院勸退了魏永康。



在父母花費了大量心血之後兒女可能短暫地出現在報紙頂端,成為眾人羨慕的對象可是這些孩子長大以後還能像小時候一樣嗎?好像寥寥無幾,曾被稱為中國第一神童的寧鉑,連孩子考上清華的父母都羨慕,真的是老天爺賞飯吃,可他最後的選擇是什麼?38歲時出家,只為尋求內心的寧靜,長時間地生活在鎂光燈下,雖然收穫了無數人的羨慕,但也讓自己忘記了初心。

其他的神童長大後還像小時候那麼出色的有幾個?好像沒有幾個,好多都和方仲永一樣泯然眾人矣。而你再看看那些特別有名的青年科學家什麼的誰不是按部就班的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兒,所以揠苗助長並不可取。

而中國式父母好像都很焦慮,就怕自己的孩子差人一等,所以就各種逼迫孩子,其實孩子的教育沒那麼亟不可待,順其自然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讓他成績優秀還要讓他心理健康。

相關焦點

  • 別讓孩子成為你必須進名校教育理念下的犧牲品
    作為父母,孩子都是自己心中的寶貝和天使,隨著現代社會物質條件和教育資源地不斷提升,每個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投資,有的父母十分重視孩子的分數,一心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重點班,或者進名校,因為這樣可以接觸到更多優秀的同學,並且擁有更豐富的教育方法,這種想法大概是中國千萬個家庭的教育縮影。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是否願意進這樣的學校,是否真的適合呆在名校的環境裡?
  • 臺灣四歲「神童」大談成功學,又一個家長拼娃的犧牲品
    一般是一個所謂的「成功學」講師在臺上侃侃而談,臺下的人跟著心潮澎湃。 但是,當在演講臺上說出這番話的是一個四歲的孩子,似乎就有些變味了。  這位來自臺灣的四歲「神童」叫曦曦,面對臺下成人粉絲們提出的一個又一個人生困惑,曦曦的回答口吐蓮花,頗有哲人風範,最後還不忘加上一句「這樣你懂嗎?」
  • 什麼是教育觀念?自由可貴,別讓孩子成為攀比的犧牲品!
    所以,什麼是教育觀念,其本質內容,就是要把人培養成什麼人的問題。每個人的生命都不一樣,但這並不意味著人人可以得自由,自由地呼吸,自由的成長。教育觀念,形成於社會,踐行於學校,執行在家庭!你生在一個千裡馬的家庭,你想做一個佛系青年,那是很難的一件事。你生在一個醜小鴨的家庭,你想做一個白天鵝,那也是難上加難。難道千裡馬不好嗎?難道醜小鴨不幸福嗎?教育觀念,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給人貼上標籤。
  • 龐博吐槽神童式教育,接受孩子平凡有多難?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神童式教育」,這也是近年來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 什麼是神童式教育? 神童式教育是一種以犧牲孩子童年天真為代價,超前或過度的教育方式。這其實是一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這些神童犧牲了自己的童年,過早的擁有了不該他們這個年齡段擁有的技能或知識。
  • 不要讓孩子成為家長面子的「犧牲品」
    今天跟朋友談起孩子,朋友稱孩子考試成績讓他很生氣,不但沒得到雙百,名次更是近五十名。朋友的孩子只是小學二年級,參加了鋼琴、書法、作文、口才等興趣班。我問朋友孩子得了多少分?朋友答算術94分,語文97分。由此,我與朋友談論起來,並發表觀點說:」現在的孩子已經成了家長期望的犧牲品,成為了家長面子的犧牲品,成為了家長虛榮心的犧牲品!
  • 三歲就能識字3000,倒背三字經,究竟是神童還是填鴨式教育的炒作
    一個5歲多的孩子能夠有如此的表現,他究竟是「神童」還是家人的「填鴨式」教育的結果呢?相關資料顯示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作者,而且常年在居住在上海,而他則和奶奶生活在青島,所以並沒有顯著的家庭教育基因。那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神童」呢?答案是肯定的,像古代的甘羅、楊炯、王勃、李泌、都是響噹噹的「神童」。像現在的張炘煬、蘇劉溢、何碧玉也都是「神童」級的人物。成為「神童」的前提通常有兩種,其一他的記憶力要非常超群,其二要有很高的天賦,這樣別人有可能要用幾天才能完成的事情他一天就能完成。
  • 不要使孩子成為家長望子成龍的犧牲品
    日前,著名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在杭州接受記者採訪時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悲慘故事:他的一個學生是馬來西亞華裔,12歲上大學,20歲獲得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21歲考入丘成桐的博士後。在馬來西亞,幾乎所有大的媒體都報導過他。一年後的暑假,這位學生忽然在半夜裡大呼小叫,鄰居報警,結果發現他精神不正常,不得不住進了精神病院。在養病期間,他的這位早慧學生曾兩次自殺。
  • 中國式神童再惹爭議:16歲女孩日作詩2000首,網友:畸形的教育
    前言引入每位家長對自家的孩子都有著很高的期望,他們都希望孩子能成為人們口中的神童一樣,天資聰穎,高人一等。最近,網上又出了一位神童,使中國式神童再熱引發爭議。這位神童才16歲,她能每日作詩2000首,簡直讓人無法想像。
  • 唐朝對神童教育是如何接管的?童子科又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生活在唐朝的神童其實可以算是比較幸運的了,因為政府對於神童教育是非常看重的,基礎教育不僅沒有放過,還專門為他們設置了童子科。那麼,對於神童教育,唐朝人究竟是如何接管的呢?唐朝的童子科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所以孩童的啟蒙教育也是一個非常讓人關注的問題如果知道少年班這個專門針對天才少年而設立的存在的話,大概也能猜到,能夠進到少年班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神童的影子在裡面。
  • 14歲傳銷少女一天創作2000首詩,「神童式」教育何時休?
    教育問題一直是亙古難題,一直是古今中外的家長頭疼的難題。所有的家長都覺得隔壁家的孩子好,就像孩子總覺得別人家的飯香。但是,最近幾年的新聞報導,讓我們覺得教育這件事變的簡單了,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簡單嗎?「神童」肯定存在的,新聞報導中也不乏真實存在的神童。北大今年最小本科生只有15歲、清華最小博士18歲,這些通過通過高考取得成績獲得成就的稱之為「神童」也不為過。
  • 莫讓孩子成為早教英語亂象的犧牲品
    正是因為瞅準了這些弱點,早教機構拿出了誘人的宣傳,炒作「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概念,大多數家長在非理性乃至盲目的狀態下乖乖奉上自己的金錢。  除此之外,早教英語亂象的大量存在,也離不開監管的缺位。為了逃避監管,目前涉及早教英語培訓機構多以教育培訓中心、教育諮詢公司名義在工商部門註冊後進行商業運營,工商部門無法對此類機構的辦學標準、師資準入、監督考核做出客觀評價,而教育部門沒有相關審批權,更是沒有權限進行管理,導致此行業陷入「幾不管」的空白地帶。這種游離於監管之外的狀態,無疑更加劇了市場亂象。
  • 為製造「神童」買單,傷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神童們」的成果引起了廣泛關注,真相卻令人咋舌:何某德在其父親「鷹式教育」下通過了南京大學專科自考;岑某諾出版書籍的中國人民出版社並不存在;陳某石的研究成果來自其研究員父母的研究項目。為何家長明明知道這是對孩子的「過度包裝」,卻還要一意孤行?
  • 首屆少年班中的三大「神童」:從輝煌到落幕,「神童教育」錯了嗎
    而在這21人組成的天才班級中,有3個人可以稱得上天才中的天才,「神童」之名實至名歸。本以為會成為科學史上的舉足輕重的人物,可誰知,曾經被寄予厚望的三大「神童」:一個出家為僧;一個精神出問題;還有一個和導師鬧翻。曾經輝煌的天才,無聲地宣告了「自己的時代」的落幕。「神童教育」真的有問題嗎?
  • 1歲徒步暴走,6歲寫自傳,「神童」簡歷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近日,《一站到底》節目中,一張「神童」簡歷引發網友熱議。相信很多人看到簡歷的第一反應都是,假的吧!1歲徒步暴走?5歲開飛機?6歲寫自傳?11歲大學畢業?現在吹牛都不打草稿了嗎?醫生告訴父親:「孩子未來可能是個腦癱兒或者痴呆,要做好心理準備。」但是何宜德的父親,並沒有放棄他,根據醫生的建議給兒子制定了很嚴格的訓練,包括遊泳、按摩等多種訓練。每天長達8小時的訓練,讓何宜德很快的生長發育恢復了正常。甚至在智力和體能方面還高於正常人。
  • 素質教育就是「打造神童?」,家長的「面子」,不是靠造假獲取的
    「畸形」的素質教育在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下,許多教育學家逐漸的發現了其存在的弊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都在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到底是什麼?如下為官方解釋,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俗稱「五育一體」式教育。
  • 父母超前教育想創紀錄,9歲神童大學被退學,求放過孩子
    但是,為什麼放到自己孩子身上時,就變了?搶跑,這個不遵守規則的行為,卻成為了人人稱道的美談。別忘了,搶跑的時候,裁判的槍還沒響。一旦響了,就會嚇破搶跑者的膽。9歲神童衝擊「最年輕大學畢業生」失敗我們9歲的時候在幹什麼?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的,反正我在玩泥巴。可是,荷蘭的勞倫·西蒙斯卻大不相同。他九歲的時候,即將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
  • 揭秘「神童熱」:別讓孩子淪為「定製的天才」
    他們原來不是「神童」,只是「神童人設」,還是過度包裝,甚至作弊得來的人設。這些剛被供上神壇的孩子們又瞬間被輿論口誅筆伐。按理說,前世之事,後事之師。一個個被戳破的謊言尚且殷鑑不遠,為何包裝「神童」之事還在繼續上演呢?
  • 中國家長式造神:別讓學二代毀了教育公平
    病毒肆虐了半年多不曾離去,洪澇災害淹沒了許多家園,就連高考都史無前例地推遲了一個月,考試那兩天還有考場被淹、突發地震的……真是太不平凡了。在這樣的時光,冒出一批批神童,似乎也說的過去?然而,真是這樣嗎?
  • 兒童成長規劃|天才少女一天寫詩2000首真相曝光:神童都是假的?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是如何輸在了終點?最近,浙江一位14歲的女孩火了。她是以「神童」的頭銜火的,究竟有多牛,看了你就知道了!其實,沒有任何一個父母不希望子女成才,這並沒有錯,但不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是給孩子大肆包裝,過度營銷。孩子,不該成為家長吸人眼球、自我炫耀的工具。「神童」是父母教育焦慮的犧牲品面對越來越大的社會競爭,父母不小心就會陷入教育焦慮。
  • 那個9歲參加高考,10歲上大學的女孩,不過裹著神童的一層遮羞布
    30多首詩,12就進入中科大,但最後卻銷聲匿跡…… 這些神童明明已經接受了最佳的教育,卻還是因為成長的速度太快,壓力太大,心境沒有更上,最後全都"傷仲永",更別說那些後天拔苗助長強行培養出來的"神童",比如說今天要講的這一位不過裹著一層神童作為遮羞布的河南女孩,張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