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這個特殊的日子,在中國近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為過教師節。
直至1985年,才真正確定了1985年9月10日為中國第一個教師節。
教師節到了,「受惠不忘施予者」,老師教會了我們知識,作為她的學生應該還予禮。
那麼給老師們送什麼禮物又成了一個問題,送的便宜顯得小氣,送的貴了顯得賄賂。
如今的教師節,學生們會精心製作賀卡贈予敬愛的老師,或者買一束鮮花贈予老師表達對老師的喜愛。
可這些似乎在大眾眼裡這些過於繁瑣或者又過於遠遠不夠,有人說,與眾不同的禮物才能讓老師們記憶深刻,未來的日子會記得多照顧一點。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樣的習俗,變成了各地的「灰色慣例」。
歷史上首個教師節,是在孔子誕辰那天,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先河,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我們追溯從前,古時候的學生們,一般會給老師送什麼禮物呢?
我國文獻中首度出現送給老師的禮物,是在2000年前的春秋時期。記述春秋時代大教育家孔子言行的《論語》一書,在《述而》篇中有這麼一句話:「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這句話被後來人註解為:束脩就是十條肉乾。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給10條肉乾以上,我就收弟子。」
這個解釋一出來引起一陣爭論,爭論的問題:束脩到底是不是肉乾兒?
有人說,如果束脩就是十條肉乾,那麼孔子門徒有72人,其中既有子貢這樣的富家子,也有顏回子路那樣的窮孩子,如果孔子說收徒弟的條件就是要送給他肉乾,那顏回子路哪裡有東西送?有人說,孔子收的是10條肉乾, 10條肉乾其實不算什麼厚禮,這禮很薄,主要是為表現學生對老師的尊重,重點不是禮物本身而是敬師。也有人說,束脩是指的酬勞,一直延續到後來,束脩慢慢地從見面禮、拜師禮轉變成了老師們的工資。
那麼,孔子所說的束脩到底是什麼,到現在爭論依舊在,沒有定論。
但是有一點可以保證,在古代,老師是沒有工資的,所以就算束脩是酬勞,那也一點也不為過。
再隨著時間的推移,束脩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它不僅包括老師的工資,還包括給老師的見面禮、逢年過節的敬禮等等。
除了賀卡、鮮花,還可以給老師們送什麼呢?
各個學生家長們送過的禮物也是花樣百出,我們可以來看看。
有學生給老師送過潤喉片,說是每天老師的嗓子都很不舒服,常常帶著保溫杯,常常帶病堅持教學,送潤喉片希望老師能好點。
這雖然也是一片心意,但這個只能治標不治本。
據統計,全國千多萬的教師中,60%患有咽喉類疾病,原因是因為平時上課時長較長,要講很多話,學生們有時候比較吵鬧,大聲講課是為了能讓學生聽清自己講話。
如果可以,老師們需要一款科音達無線講解器,在課堂上使用。
能夠讓老師們告別大聲講話,告別痛苦的咽喉病。
這下你知道除了鮮花,除了賀卡,還能給老師送什麼禮物了嗎?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五天忙碌六七不休,八思久想十分用心,百般教誨千言萬語,滴滴汗水澆灌桃李遍天下。
在這裡,祝我們最尊敬的老師們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