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5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年糕,因含有「年年高」的寓意,所以它是浦江人過春節時必備的食品之一。臨近年關,不管是城區還是農村,人們已經張羅著準備做年糕了。
一大早,在浦南街道巧溪村的大吉米粉年糕加工廠,就有來自周邊的村民帶著糯米、大米前來做年糕了。將米浸透、磨成粉後,工人把米粉拿到木桶裡面蒸個十多分鐘,待到雪白的蒸粉變成有點米黃色,說明米粉已經蒸熟蒸透,這時將其倒入年糕加工機器,趁著熱氣,師傅將米粉進行重複碾壓,不一會兒,雪白軟胖的年糕就從機器的另一頭源源不斷地擠出來,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米香。守在「出口」的打糕村民快速將年糕撿到竹板上排列整齊,一板排滿,抬到空地上涼著,坊間裡充滿了濃濃的年味。
來自浦南街道平一村的黃銀華每年都要到這裡加工一些年糕,她告訴記者,雖然現在物質條件豐富,超市裡什麼都能買到,但是年關歲末她家還是會延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今天她就特地過來加工了80斤。「年糕我們每年過年都要吃的,過年的時候三個兒子都要回來,他們回去帶點浦江的特產回去,年糕年年要做的,吃了一年比一年高,這是我們浦江的風俗。」
蔣塘村的於琳梅剛剛打完80斤小米年糕,她開心地告訴我們,小米是自己種的,相比糯米年糕,這個更營養。「送給女兒還有親朋好友,隔壁鄰居分給他們,農村裡說做年糕會高頭的。」
年糕加工廠的負責人洪忠平告訴記者,他們是從12月20號開始加工的,開工以來到現在一直沒有停下來過,接下去會更忙。「我們現在每一天都是加工五六十家,到元旦最起碼一天達到160家左右,現在一天3000多斤,以後要到7000、8000斤,最多一天加工一萬多斤。」
洪忠平做年糕已經有40多年,見證了傳統手工打年糕到機器打年糕的歷程,也目睹有了年糕隨著生活條件改善而變的形式多樣。隨著養生觀念的深入人心,近幾年,雜糧年糕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流行的有南瓜年糕、黑米年糕、紫薯年糕、小米年糕、玉米年糕等。雖然打年糕的方式變了,年糕的形式多樣了,但不變的是那份濃濃的年味。
熱騰騰的年糕一排排擺滿了大棚內外,村民告訴記者,年糕做好後除了自己吃,還會送給親朋好友品嘗,大家共同分享豐收的喜悅。這古老的傳統,讓日子充滿了濃濃的年味。
記者|陳好 徐晗昕
編輯|陳棟輝
審核|李少俊
原標題:《年糕飄香 年味漸濃》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