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教育新聞網05月25日訊 (記者 陳麗麗 通訊員 俞劍維) 在哪裡上課,小夥伴們可以圍坐在地上,還能聽得津津有味?你知道植物扦插怎麼做?你知道土豆什麼時候挖、怎麼挖不會破?……昨天下午,記者在杭州市學軍小學的小雛燕農場裡,有了一次特別的體驗。
學生喜歡來農場 抓個青蟲回家研究
每周二下午,是學校的社團課,張建平老師的小雛燕種植社團也如期開課。下午一點半左右,20名小雛燕種植社團的孩子們已經蜂擁來到了學校頂樓的露臺。張老師說,孩子們最喜歡來這裡,如果他不關門,孩子們一天在這裡都不嫌久!
趕在上課前,先參觀一圈小雛燕農場。這個450個平方的樓頂,種了10多個品種的蔬菜水果、70多種花卉,放眼望去,不是長勢喜人的花兒、綠植,就是準備種植的各種裝備,難怪小朋友們都喜歡「窩」在這裡。
「這邊是西瓜、南瓜、黃瓜、西葫蘆,那一片是土豆……」張老師熱情地介紹著,身邊幾個學生都很羨慕:如果我也有這樣一片「樂園」該多好!
「老師,來這邊,從這裡拍照很好看!」三(6)班的小男生壽瑋文熱心地拉著我,來到了南瓜藤邊,低下頭,「你看,從這裡看是不是很美啊,藤上還掛著好幾個南瓜呢!」彎下腰,南瓜藤下金燦燦的一幕,呈現眼前。
在小雛燕種植社團裡,像小壽這樣的粉絲有不少。我看到一名男生手上一直攥著一片綠葉,即使一手在搬弄花盆,也沒捨得放下。「我從包菜地理抓的小青蟲,我要帶回家做研究的。」四(4)班的周奕帆是張老師的忠實粉絲,知道小雛燕農場每天中午、放學後張老師會打開門,他都會跑上來瞧瞧,幫著張老師整理一下工具、看一下黃瓜長得怎麼樣了,都是美滋滋的。他還把張老師課堂上學的知識用了起來,在家裡種了鳳仙花和紅豆,每天觀察它們的長勢情況。
學生喜歡抓小青蟲做研究
美術寫生、科學體驗都能在小農場裡實現
張老師帶的種植社團,每周一次課,都在這個農場裡上課,讓孩子們很是幸福。在昨天的課堂上,張老師指導學生們學習扦插繁殖。「不能保留整一片葉子,最好留一半葉子,這樣能減少一定的光合作用……」三(3)班的楊熠軒很利索地完成了番茄苗的扦插。
學校樓頂的這個「樂園」,不僅是種植社團成員們的天地,也逐漸成了全校學生們的嚮往課堂。比如,美術課、語文課、社會實踐課和科學課等課堂,也會「搬」到這裡來上。「美術課上,來寫生,學生們根據植物生長定期來完成寫生作品;語文老師讓孩子們來這裡觀察植物,寫觀察日記更加鮮活生動了;科學老師會帶著學生來這裡做體驗……」張老師樂呵呵地說,孩子和老師都喜歡這裡,來這裡上課都需要提前預約的。
接下來一段時間,會有各種果實成熟。「我好後悔把初中報得那麼遠,如果近一點,我還能時常回來呢。」一名六年級學生連著跟張老師嘟囔,為什麼不早點把農場弄起來,那還能多享受一年。
樓頂的小農場 逐漸成為學校的一門「大課」
記者了解到,目前杭城不少小學建起了樓頂小農場。以西湖區為例,學軍小學的小雛燕農場、省府路小學的生態科技園、翠苑二小的都市小農夫樂園和翠苑一小的小農夫果菜園等。
為什麼學校紛紛在學校裡建起生態園呢?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學校紛紛把樓頂小農場打造成「課程」,給學生的拓展實踐提供場所和機會。
省府路小學動作最早,2014年就建起了「小逗點」科技生態園。關祥榮校長說過,這個生態園是學生連接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最好的課堂,這裡不僅成為科學課的實踐研究基地,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植物生長過程,發現問題去研究解決,還可以讓孩子們看到植物成長到結果的不易,會更懂得珍惜。
這些罐子都是學生贊助的,廢物利用。
學軍小學的小雛燕農場是從去年暑假開始準備的,備受學生喜歡,校長汪培新很支持,這個學期的農場規模正在發展壯大中。學校以農場為支點,不斷做課程延伸和整合,將推出種植的系列steam課程。
科學課,有最能承重的結構研究到農場搭架子,進行一個實驗到實踐的過程;美術課到農場寫生,逐漸形成一顆植株的生長過程;綜合實踐課,到農場體驗勞動、規劃農場種植計劃等。而在種植社團課上,智能灌溉系是研究的一個課程項目,涉及wifi控制,電源選擇、各個區域作物的澆水方式、澆水量等知識的梳理和研究;利用學生水果餐吃剩下的香蕉皮、蘋果核等進行酵素製作;尋找真正的番茄味,了解激素番茄的利弊,掌握一門生活技能……張老師說,學校的種植系列課程還將逐漸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