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旬,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方言調查團隊開始了方言調查和採集工作。從2016年開始,這樣的調查採集工作已經持續了5個暑假。和往年不同的是,由於疫情的影響,今年的工作推遲了1個多月。但困難擋不住湖北文理學院的師生的工作。留下鄉音,記住鄉愁—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在行動!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的行動吧。
留下鄉音,記住鄉愁—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在行動
為配合國家語保工程,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於2016年組建了以劉群教授、辛亞寧博士、馬婷婷博士、楊琳老師為核心成員的方言調查團隊。調查團隊共承擔4項國家語委「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專項項目」、6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湖北方言及漢語方言語法比較研究」子課題,科研經費累計66萬。在國家語委和省語委的統籌安排下,該團隊從方言學專業的角度分別對襄陽市城區及轄區內的宜城、保康、谷城、南漳、老河口6個調查點的語音、詞彙、語法、話語、口頭文化等原始數據進行全面採集、整理,以紙筆記錄、音頻採集、視頻採集等多視角、立體化記載了了襄陽方言的全貌,所有數據將以數位化方式存入國家和湖北省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永久保存。
方言調查數據採集體量大,攝錄技術要求高,語音記錄和整理專業性強。為實現這些「國標」,該團隊克服諸多困難,每年3月份準備立項,5月份尋找發音人和符合條件的攝錄地點,暑期調查攝錄,9月份中期檢查,10月份預驗收,12月份驗收,次年1月提交最終數據,這樣周而復始的高強度工作,一直堅持了5年。
保康點調查攝錄過程
老河口點調查攝錄過程
南漳點攝錄過程
宜城點調查攝錄過程
詞彙紙筆記錄
單字視頻截圖
單字音頻截圖
這一工作為當代和後代的語言研究者留下了寶貴的語言資料,也為保存和傳播地方文化、強化區域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提供了有力的音像支撐。
● 襄陽話與普通話對照
2020年的新冠肺炎抗疫戰,將我校這個團隊多年來積累的方言調查成果直接推向了抗疫前線。疫情暴發後,全國各地馳援湖北,但援鄂醫療隊遇到了因方言原因導致醫患溝通不暢的問題。在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導下,北京、武漢、廣州部分高校語言學者和企業成立了「戰疫語言服務團」,我院方言調查團隊也義不容辭地加入其中。「養兵一日,用兵一時」,團隊成員用20個小時就完成了《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襄陽方言156個方言詞語、76個方言句子的文本轉寫和音頻樣本採集,配合商務印書館完成口袋書的文本音頻核對,為「戰疫語言服務團」的工作提供了基礎數據。由該團隊錄製的《襄陽話與普通話對照》視頻短片在廣州大學語言服務研究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語言服務與文化傳承研究中心平臺上展播。
這是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方言調查團隊第一次近距離地將自己的專業學術與國家重大危機事件應急處理結合起來,展示了專業人的家國情懷;同時,也凸顯了本專業的社會應用價值,彰顯了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方言調查團隊勇於發揮專業特長、為地方建設與社會發展做貢獻的社會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