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許雯
驅車從成都市中心出發,一路向南,映入眼帘的是初具規模的中央商務區,山水綠脈在這裡自然延伸。作為公園城市首提之地,天府新區生態本底優厚,有著與生俱來的強大基因,這裡享受著天府之國山川河流的潤澤,成都平原絕佳的生態格局,讓城市與山水共生,人與自然相融。
作為國務院批覆設立的第11個國家級新區,近年來, 一所又一所優質新建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在天府新區廣闊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並迅速獲得家長及社會的廣泛認可。根據官方數據顯示,新區先後新開辦59所學校(幼兒園),新增學位5.5萬個。2021年,天府新區還將新開辦元音中學等14所學校(不含社區幼兒園)。
多數新開辦的學校都攜帶著「名校基因」,值得一提的是,從天府新區教育的發展速度和整體布局來看,這些年天府新區在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這條路上是相當的給力。
回歸正題,基於近期家長們的呼聲,團長決定給大夥好好盤一盤四川天府新區第三小學(下簡稱:天府三小),全方位的呈現這所位於承載著武侯區與天府新區「君子之交」的學校。
說到天府三小,不得不提到一個背景即成都市龍江路小學(下簡稱:龍小)。
2017年,承載著天府新區與武侯區「君子之交」的小學——天府三小誕生於天府新區錦江生態帶。在授命出任天府三小校長之前,李丁時任成都市龍江路小學副校長,之所以願意投身天府新區,除了有組織安排,從她個人層面來說,「這裡有挑戰,也有機遇。」
李丁仍記得初來新區時的情景,「當時學校已具雛形,不過學校周邊和現在的繁華相比略帶一絲荒涼,看著學校逐漸有了現在的模樣,也看著周邊小區從打地基到封頂,再到這裡的一切更具煙火氣,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天府三小佔地約45畝,學校共有3棟教學樓,最早的設計是教學樓錯落有致,不過,李丁卻對此有自己的見解,「『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針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課間十分的蹦跳必不可少,別說是一口氣從一樓跑到三、四樓,就算是跑完3棟樓都不是啥難題,那麼如何確保安全又能守護孩子們的天性?」
「拓寬樓道、打通3棟教學樓」,龍小給設計師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其實理由也很簡單,拓寬樓道,使得孩子們在玩鬧時不至於衝撞到一起,讓3棟教學樓平行相接,增加了活動的空間,孩子們玩耍起來也更自由、更放開。
2017年9月,天府三小迎來了第一批學生,共計226名。不過,由於校區還有一些設計在改良,採取了借校區上課的方式,直到2018年5月,全體師生來了一次大「搬家」,回到了自己的校區,並在5月31日這天舉行了「新校園落成典禮」,這不僅是學校的大日子,更是學校送給所有天府三小娃的一份「六一」兒童節禮物。
李丁的從業經歷很簡單,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成都市龍江路小學,從一名普通教師逐漸成長為學校的副校長。期間雖歷經幾任校長,但這幾位校長在辦學主張、治校策略以及師資團隊培養等方面,對她有著不小的影響,不僅是對龍小的辦學精髓和思想有著傳承,同時李丁也逐漸形成對學校管理的獨特理解。
天府三小是她教育生涯的第二站。「既要傳承龍小優秀文化,又要彰顯新區個性,使二者相融,開出獨具特色的教育之花。」這是學校堅定的追求。
團長:天府三小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
李丁:這是天府新區的創新體制學校,創新的辦學體制賦予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的權利,使學校具有制度優勢、管理優勢、人才引進和使用優勢,激發辦學活力。另一方面,基於天府新區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使得學校具有了辦學環境、硬體設施優勢,所以天府三小也是一所將學園、花園、樂園融為一體且具備現代化基礎設施的全新學校。
我們也是成都市龍江路小學集團成員校。依託於龍小的教育教學管理、教育思想理念和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我們高起點辦學提供了有力支撐,綜合這些優勢為天府三小創辦高品質新區名校奠定了堅實基礎。把學校辦成一所「傳承與創新交融,善教與治學並重,共性與個性共生」的天府名校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團長:天府三小將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李丁:天府三小秉持龍小「樂學樂教,悅人悅己」愉快教育思想,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深入探索「讓每一個生命都精彩」的教育實踐,努力讓每個學生擁有「盡興、致樂、掘能、展長」的校園時光,為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勇擔重任的時代新人打牢根基。
在這裡,我們敬畏每個生命不同的存在,因為一切的教育工作從尊重和敬畏每個生命開始,只有我們看到了每個孩子、每一位教師的生命成長的無限可能,我們才能真真正正的憑著對每一個生命存在的敬畏和理解去做教育,讓每一位師生自由快樂的按照原本的樣子用自己的方式長成最好的自己。
團長: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學校的課程又是如何設計的?
李丁:天府三小打造了「樂之課程」。一是構建發展科學能力的基礎課程,以部頒課程、地方課程為本,以傳統課程結構為主,結合學校實際進行學科統整和校本化實施,引領學科課程向縱深發展;
二是構建生長生命寬度的拓展課程。即在保障了部頒課程、國家課程的種類和課時後,學校以學科課程為基礎,對部頒課程給予補充和拓展,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
三是構建培養個性發展的活動課程。根據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要求,在國家規定課程開設總課時數之外,結合校內外,整合周末、寒暑假綜合實踐新課程,實現「課內+課外」「學校+社會」「老師+家長」的開放型課程結構,給予學生快樂成長更多可能。
團長:天府三小教師隊伍比較年輕,學校是如何提升師資力量的?
李丁:三小的教師會定期前往龍小「尋根」。所謂「尋根」就是帶領教師前往龍小了解辦學文化,學習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課程改革的實踐經驗,了解「愉快辦學」真正的精神內涵等,三小教師過去跟崗學習,龍小教師過來跟進指導,形成固有的學習交流狀態。
與此同時,「請進來、結對子」也是我們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一種方式。每年學校定時舉辦教學研討活動,採用邀請國內專家到校指導、教師外出學習培訓等方式,邀請省市區各級專家組成學校專家委員會成員,每月到校開展教育教學研討,指導學科教學工作;同時學校以多渠道、分批次的方式開展師德教育和專業培訓,如建立和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對各類教師進行定期專題培訓,名優教師與新教師「結對子」等,從中積累教學經驗,保證了不同教齡段教師做到「一課一得」,促進教師隊伍快速成長。
天府三小有三年辦學經歷,現有28個教學班,學生人數1149人。教職員工85人,教師平均年齡27歲。教師本科全覆蓋,其中研究生10人,海外研究生學歷3人,省市區優秀教師達40人。
在這支年輕的教師隊伍中,不乏一些放棄編制加入的老師。鄔丹麗便是其中一人,她就職於主城區某學校,辛辛苦苦考取了編制,拿到了不少人嚮往的「鐵飯碗」。不過,2017年她選擇了離開,「其實放棄編制身份,周邊人有些不理解,對我來說編制身份的確給我帶來了穩定,但也讓我有被束縛的感覺,我也有過猶豫,最終還是決定離開。」
鄔丹麗說,最初令她心動的是天府新區新開辦學校多為「兩自一包」的管理模式,即學校擁有自主招聘、自主管理的權利,而教師的薪資是「多勞多得,優勞有酬」,「這樣的模式有利於激發教師活力,讓人更加充滿幹勁,正巧天府三小在招聘教師,這所學校與龍江路小學一脈相承,讓我更加堅定的加入這個大家庭。」
袁媛曾就職主城區某學校,擔任教導處副主任,也曾任該區小學英語兼職教研員,事業發展有條不紊。和鄔丹麗一樣,袁媛也選擇了離開舒適區,吸引她的同樣是「兩自一包」的管理模式,「教師從被管理者角色轉變為主動參與者角色,充分激發每一位教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教師自我發展不斷學習、主動創新,同時,有助於提升教師的研究意識、研究能力和研究素養,最終凝聚成學校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為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提供體系支撐和培養載體。」
袁媛說,新的管理體制為學校的課程構建也提供了制度供給。比如天府三小「樂之課程體系」以愉快教育思想為基礎,以「樂學樂教 悅人悅己」校訓為核心,指向於「讓每一個生命都精彩」的辦學追求,這是全面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立體且多元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目標上強調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獲取生活經驗、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陶冶情感的多元化的價值取向。「無論是教師專業發展還是課程建構,都讓我感受到了學校蓬勃的生命力,我堅信在這樣的團隊中能找到個人職業發展新的生長點」。
和前面兩位老師有些不同,研究生畢業於香港教育大學的宋高睿放棄考編,畢業後直接來到了天府三小,「我不覺得教小學就是屈才,相反小學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特別重要,需要耐心與責任心。當然,我也很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相處。」
2018年9月,入職1年後的宋高睿迎來了教育生涯裡的第一次當班主任。她說,那天陽光正溫暖,也恰巧灑在了課桌上……那天走進教室時,43雙水靈靈的小眼睛望著她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算了算日子,在三小已經836天,我仍然不後悔當初的選擇,因為這裡有一群可愛的孩子,他們就像是一群小精靈;這裡也有一群充滿夢想的老師,為教育揮灑著熱血。」
舞臺上收放自如,一招一式充滿颯氣的街舞男孩子驍。目前是四年級的學生。平日裡的子驍遠不及舞臺上的「囂張」,說話時偶爾也有點小害羞。作為街舞隊的「C位」男孩,這位酷蓋已擁有眾多「粉絲」,和最初有些偏內向的表現相比,現在的他舉手投足之間都透露著一份自信。
除了舞技好,子驍的學習也沒有落下,獲評了天府新區優秀班幹部、三好學生等眾多稱號。對於兒子的表現,媽媽一直看在眼裡,「在天府三小的三年多時間裡,孩子不僅學到了紮實的文化知識,也習得了一身舞技,與此同時,學校還會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提升孩子的能力,正是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孩子越來越自信開朗。」
子驍所在的校街舞隊名叫NS,全稱New Star,成立於2019年3月。「寓意著新星,不僅體現在這是一所新的學校,同時也寓意著學校對孩子們的期望與祝福」,街舞隊教練、體育組組長楊玲說。
專業運動員出身的楊玲是個舞蹈迷,最初也是她提出成立街舞隊,並得到了學校的支持。於是她從報名的學生中,挑選了16名學生作為街舞隊首屆成員,僅幾名學生有一點舞蹈底子,其餘都是「零基礎」。街舞不同於其他舞種,除了要求四肢協調,其對舞者的力度和爆發力也有著更強的要求。每周兩次固定時間訓練,孩子們從記不住動作到嫻熟流暢,從隊形雜亂到整齊劃一,從軟綿無力到力量爆發……訓練中,有隊員想過放棄,有隊員哭過,但最終的結果卻是16名隊員整整齊齊的站上了比賽舞臺,「你現在所堅持的,未來都會還給你」,這是楊玲在訓練中送給每一位隊員的鼓勵。
2019年11月,這支最大年齡僅9歲的街舞隊首次出徵便在全國中小學運動舞蹈大賽以高分斬獲小學丙組第一名,還受邀參加大賽開幕式和全國青少年舞蹈藝術教育成果展演,榮獲銀獎和十佳編排獎。
無獨有偶,校籃球隊首次出徵,以六連勝的輝煌戰績拿下小學男子乙組冠軍和技巧賽亞軍。作為籃球隊隊長的伯嘉與老師、隊員共同享受了這份喜悅。和街舞社團一樣,籃球社團成立的時間也不長,大多數隊員都是從零基礎起步。
伯嘉說,在籃球社團的日子裡,對傳接球、投籃、持球突破、搶球、斷球等球技的訓練是一方面,但老師教導大伙兒最多的還是對打球的態度,「老師說龜兔賽跑裡面,兔子就是因為不重視對手被打敗;我們打球也是一個道理,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對手,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想要球打得好,需要一個端正的態度;拿下冠軍不能驕傲,未來還有更多的對手,我們會繼續努力。」
據統計,天府三小自創辦以來,先後創建了十二大校級社團,涉及體育、藝術、信息、國際理解等領域,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願選擇加入,鼓勵生生有特長。
雖說各類社團成立時間都不長,卻在各級賽事中屢獲大獎,其中國家級一等獎50項,省級一等獎80餘項,市級一等獎100餘項;前不久,「成都市第八批陽光體育示範學校」和「成都市第十三批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名單正式公示,作為為數不多的雙上榜學校,天府三小展現出了只爭朝夕的實力。
作為省級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2020年天府新區率先啟動「多校劃片」,綜合相關政策來看,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在於——傳統的「某個小區、某個樓盤,對口某個小學」提法,今後在天府新區將幾乎不再成立;從另一方面來說,三個批次的入學選擇,賦予了家長們選擇學校的權利。
一年級的軼塇是天府新區推行「多校劃片」的首屆學生,軼塇媽媽介紹,在新政之下,如何為孩子選擇一所好學校,一家人沒少下功夫,「我們思考得相對長遠,孩子剛上幼兒園,我們就開始思考小學了,相比於成績,我更期望她能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能夠獨立思考、積極陽光的孩子。」
從天府三小開辦以來,軼塇媽媽就一直持續關注著這所學校,如辦學理念、教育主張、師資力量等,「學校『樂學樂教、悅人悅己』的辦學理念和教育主張打動了我,加上學校每年都會有龍江路小學教師帶班教學,這給我們吃下了第一顆『定心丸』。」
在天府新區三個批次的招生中,軼塇媽媽放棄了第一、第二批次的填報,只等第三批次的報名,「第一志願肯定是天府三小,好在結果如願以償,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我如釋重負,如今,孩子已經入讀3個多月了,她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了不少,每天回家都會跟我分享在學校裡發生的故事,加上學校豐富多元的教育機制和家校聯動活動,我當初的選擇沒有錯。」
同樣是今年小一新生家長的書豪媽媽告訴團長,在為孩子考慮學校這事上,家裡人也是再三思考,「小學是孩子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時段,這個階段孩子的性格養成,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愛好培養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娃娃幼兒園讀的私立,我們一直在公立和私立中糾結,志願修改再三後鎖定了天府三小。」書豪媽媽說,這樣的選擇是在與一位媽媽的聊天中得到的啟示,「那位媽媽提到了三小教師對孩子的接納和尊重,這一點與我們育兒的想法相契合。」
私立幼兒園到公立小學,孩子能不能快速適應?書豪媽媽介紹,書豪隨性的特點比較突出,最初自己也很擔心孩子會不會被各種規則磨平了自己的個性和想法,所以一家人也做好了隨時被請家長的思想準備,希望與孩子一同去適應調整,但事實並非如此,「剛開學不久,班主任老師就準確的掌握了每個孩子的特點,每一次的溝通,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次共同進步,我們也慢慢發現,學校的常規要求,其實並不是磨滅孩子的天性,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原則下,鼓勵他們發展個性。」
如今,小一第一學期過了一大半,書豪媽媽直言,孩子一直在進步,這令他們一家人很是開心,「經歷過才知道答案,要說天府三小到底怎麼樣?我的回答很簡單,任何學校都不是十全十美,但是學校好與不好這個評判權應該交給孩子,我們認為孩子喜歡,能讓他們做事積極有進步,每天都很開心的學校就是適合孩子的好學校,天府三小對書豪來說就是這樣的一所學校,作為家長,我們也感受到了學校帶來的溫暖,也許新學校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是也同時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