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說某人讀研基本不用花錢,有的還有錢得——比如有位王師傅的兒子2016年讀研時,跟導師做項目,聽說家裡有點困難,有年另外一次性給過一萬多補助。
後來聽說,讀研基本上不用自己掏錢,尤其是雙一流高校,專業又好的,導師又有較研發項目的。
如今大學生滿大街的年代,為了找工作時有更多、更好的籌碼,每年考研的學生越來越多:2019年報名參加考研的學生就已經接近300萬,2020年報名考研的人數突破了400萬大關。
因式找工作不容易,找好工作更不容易,於是在很多大學裡,特別是211以上的高校裡,研究生學生的數量慢慢就遠超本科生——有人覺得,未來讀研可能是很多學生的選擇。
有個朋友的兒子本科是在北京的一所著名的211裡念的,專業還是該校數一數二的——自動化:因是卓越計劃實驗班的(高等工程師學院),第二學期可以根據自己的成績選專業。這麼高大上的名頭,也不甘於畢業後當個普通工程師,於是想考更高層次的學校,即985或名氣更大的。
上了北航自動化專業複試,但被涮了。但消息靈通,馬上調劑到中科院新設的、國家近期很需要的專業——「空天信息與創新研究院」(下圖說的正是中科院空天信息與創新研究院的)。
據說中科院最大的優勢是讀碩士研究生的補助多——這一點或許是公認的事實,而且他們去外場基地實習,還能按國家規定領取(出差)補助。研一都能拿到每月2100~3000元不等的補助,研二、研三會更多。
而如果在讀研期間能有專利發明,發表了有價值的論文,跟導師合作出了成果……那更是補助拿到手軟。
那麼,碩士研究生的補貼到底有多呢?某些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否承擔得起研究生期間的各種費用費用呢?對於這個問題,讀過大學的人都知道:實力是最好的敲門磚,好成績是最大的底氣。所以,有些大學直接按成績來決定能否算公費生培養,而這個能否享受公費生資格,讀研第一年自然得根據考研成績來排名,而入學後(尤其是研二)就要按照平時考試成績來排名了。而考試成績除了看硬氣的分數外,還有輔導員、導師、研究室的評價等。
而更多的學校(尤其是理工類211以上名牌大學)早已開始實行獎學金制度,看成績進行獎勵(也參考家庭情況):一等獎學金的學生學費全免,二等獎學金的學生學費免一半,其餘學生學費自行承擔。從目前情況來看,大多數大學都在實行這種制度,這比較科學,也很少有爭議。
過來人都會口口相傳,學生讀研期間主要學習任務就是跟著導師做好項目,從項目中學習專業知識,發表有用的學術論文。因此選導師時,除了專業,大多數人都會關心導師的年紀、能力。如果導師的項目很多,很熱,國家又重點扶持,自然導師會從項目經費中不定期會給學生一定的生活補貼,尤其是工科類學院的。
只不過導師給學生的生活補貼,完全由導師自行決定——這其中的信息量可就大了,即「多少不一,甚至可以0補助」。有的人本身很努力,有潛力,而導師又大氣大方,很體恤民情,那就是學生自己的幸運了!
相信大家心底裡也較明白了:好的學生進了好的大學,遇上了好的導師,有好的項目又多,經費當然也比較充足,因此給學生補貼的機會就相對更大。
而現在學生讀研,也一樣有獎學金制度或優秀學生評選活動,按照上一學年綜合測評排名進行劃分,跟讀本科時的基本上類似。
如果家裡真較貧困,大學對貧困生的保障制度也非常完善,不僅有各類獎學金、助學金等,兼職賺錢也很容易。只要不懶,足夠努力,完全是可以自給自足,甚至略有結餘——很多厲害的研究生讀研期間基本上不用家裡再掏錢了,有時還可以回饋父母一些。
當然,專碩與學碩也稍有一點不同,全日制與非全也有不同,這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現在名義上讀研還是要交學費,而且數目還不小。而與此同時,研究生也是我國科學研究的最重要力量的之一,是我國科學研究的基層力量。國家為了提高研究生的學習動力,會給每一個,對,是每一個全日制研究生,提供了一筆助學金,大約6000元/年,分12個月付,卻按每月500元發放。
我的看法或許還有不足,請您來適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