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哈佛尼曼新聞實驗室發布的新聞業動態預測裡有一項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虛假新聞的治理」。2017 年,我國的新聞傳播業界相繼出現了《21歲大學生娶同學媽媽新娘今年55歲》、《溫州女生高考遲到2分鐘被拒絕進入考場》、《「菸草大王」褚時健因病去世》、《三名女士在韓國整容後被滯留海關》、 《山東萊陽14歲神童與麻省理工大學籤約》等虛假新聞,造成了惡劣的社會效果。
請根據以上材料,從新聞傳播學專業角度分析論述「我國虛假新聞的治理」。字數在800字左右。
(2019年社科院440綜合題|分數:35分)
虛假新聞是這近幾年很熱門的一個考點。尤其疫情期間,不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得虛假新聞頻發,本次真題的題目是:從新聞傳播學專業角度分析論述「我國虛假新聞的治理」。這是道非常基礎和典型的題目,此次出這道題的目的是在這個階段,提示寶寶們應該去回顧基礎、綜合提升。儘管是已經背誦過多次的理論知識,也需要自己動手操練幾遍。
在此次批改中,發現同學們審題、破題、答題的大問題已經逐漸解決了,但也發現同學們的細節問題。都說「細節決定成敗」,當大家都差不多的答題思維和作答論述的時候,老師往往憑著「細節」給出很高的分數。
最後說一下如何破題。首先,拿到題目思考題目關鍵詞,也就是解題的方向。這道題中的關鍵詞顯而易見是「治理」,但鑑於是35分的綜合題,因此不能像簡答那樣僅僅只作答對策內容,而應先分析「問題成因」,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論述結構,也能體現出考生的思考邏輯。
註:參考答案在文末
—本期批改人:倩倩學姐
學生一
總評:30分
1.首先先表揚寶寶的字很好看,字間距和行間距安排得也很合適。
2.寶寶答案的搭建意識很到位了,整個的答題的結構很清晰。先分析成因,再分析治理對策,整體的思路還是不錯噠。不過,「虛假新聞」作為一個專有名詞,需要在開頭做名詞解釋哦~
3.成因部分第二點,可以看作是「傳者」層面的思考,因此可以分為專業媒體和自媒體兩者來談,使成因部分內容更完整。成因部分第三點。「受眾」層面也是除了接收(盲目跟隨)外,還有傳播,當下受眾成為產銷者,限於批判鑑別信息能力不足,即盲目接收又可能盲目傳播,形成虛假新聞的病毒式傳播。
4.破局之策的思路很好,整個論述也有案例進行支撐,尤其是提到「實施核查制度」,棒!還可以再積累一下技術層面的措施哦~
5.寶寶最後的結尾「隨著社會發展,虛假新聞沒有立足之地」這二者的因果關係有些牽強,表達也過於絕對了。
總評:28分
1.寶寶的書面呈現還是不錯的,字跡清晰,分點作答。但美中不足的是「汙點」太多,如果寫錯了,直接單個字用斜線劃掉就可以了,做到大體不影響觀感,別來回劃線。還有個解決辦法就是作答前想清楚分點,在草稿字上先寫出關鍵詞,儘量避免出現「品德修養/媒介素養」來回改,其實不影響整體思路的情況下,建議小標題不進行修改。
2.寶寶在這個論述題整體答得很不錯,時間的把握也很合適~整體框架也有模有樣啦~美中不足的是「虛假新聞」的概念沒在開頭界定。
3.原因部分分析得很好,解決部分的措施提出的也很到位,誇獎。不過解決的措施相對來說就平平,沒有亮點,其實寶寶25分鐘就能作答完畢的話,可以再結合自己所學來深入思考一下還有什麼其他的方式?比如,技術層面:利用區塊鏈技術;中觀層面:事實核查制度等
4.寶寶從開篇背景引入和結尾都是用的「技術」入題,但問題在於中間出現邏輯斷裂,不是有技術就直接可以過渡到虛假新聞的產生,而是「技術發展——傳播環境變化——虛假新聞表現嬗變」。
虛假新聞是報導形式中傳播的錯誤虛假、聳人聽聞的信息。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信息生產和傳播處於一個全新的環境,除了專業媒體開通兩微一端,社交媒體、聚合平臺成為更重要的傳播渠道。伴隨著造假手段的智能化和傳播擴散的即時化,虛假新聞的邊界變得更為模糊,自媒體和受眾也成為虛假新聞生產和傳播的環節主體之一。專業媒體的專業理念淡薄體現在多個方面。在新聞生產上,多次出現未對信息源進行核查或核查不足的情況,許多時候甚至未經採訪,在新聞寫作中對事實真相任意取捨,斷章取義。在新聞傳播上,盲目轉載其他媒體、社交媒體的新聞,多次發生信息誤搶誤發現象,暴露其內部從普通編輯至管理層一整套把關機制運行的失範失序失控問題。當然,國內的虛假新聞狀況未必嚴重到需要通過立法來規制,真正的問題在於,懲罰機制難以落到實處。雖然相關部門制定的虛假新聞懲處辦法早已有之,但長期束之高閣或只在少數案例中得到貫徹,未能成為普遍性的管理規範,更未能進入媒體人的自覺意識。發布假新聞的媒體均未受到任何懲罰,甚至根本就沒有檢討和道歉,也未對事實進行更正。媒體既不再受到專業意識的鼓勵,又缺乏懲罰機制的約束,兩者合力無疑降低了假新聞的生產成本,同時也消解了媒體的公信力。目前虛假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是在一個新聞生態系統裡進行的,是一個包括生產、分發、傳播、消費等多個環節在內的完整過程。由此看來,單單將責任歸咎於專業新聞機構,乃至將其作為假新聞治理的主要對象已經無助於抑制虛假新聞的傳播。在此之外的媒介如社交媒體、搜尋引擎、新聞聚合平臺等,因疏於對海量內容的把關而放任虛假信息的傳播。甚至受眾的新聞閱讀習慣也在無意中加劇了虛假新聞的散布和流傳。構建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倫理體系,加強媒介倫理的研究。媒介倫理研究要從明確概念、提高研究深度、擴大研究領域、注重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展開和強化。加強媒介倫理法制建設、完善相關的方針和政策,明確規定對新媒體倫理道德失範行為的懲辦措施,依靠法律來防止不當的媒體運營商和用戶,嚴格遵守媒體職業道德,履行傳媒的社會責任。加強新媒體的行業自律,提高媒體人的專業理念和倫理意識擬定新媒體自律方針,建立新媒體自律機構,加強傳媒行業內部管理。新媒體從業者要自覺維護信息內容的真實和客觀,抵制虛假信息和不健康信息;大力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從業者自身的媒介素養,增強信息傳播者的倫理道德觀念。開展網絡監控技術,在後臺對網絡進行監管,通過建立網際網路輿情監控管理系統,開展註冊信息實名制,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區塊鏈技術查找虛假新聞源頭,防控網絡謠言。通過屏蔽、過濾敏感詞彙,控制信息汙染。增強受眾媒介信息挑選、分析、批判能力,提高受眾媒介素養。加強網絡倫理道德教育,教育用戶要理性傳播信息,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範,要有人人都是「把關人」的意識。強化網民的法律意識,使網民嚴格要求自我,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加強全體公民和社會組織對新媒體的參與和監督。假新聞的存在固然不可避免,但過於泛濫則表明新聞生態環境欠佳,這樣的新聞業無法承擔起為政府和公民提供真實優質信息的重任。通過有效的治理,可以降低虛假新聞發生的頻率,減輕其可能產生的危害。—1417字
案例加餐:《2019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