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業就是做一次感恩活動,拍照片配文字說明。」某小學二年級(1)班的倩倩說,她的點子是:大年初一搶先給爸爸媽媽發紅包。「這學期我存了48元零花錢,一點零食都沒有亂吃過。」倩倩說,她會努力把錢攢到50元,然後換成5張嶄新的10元,封在一個大信封裡發給爸爸媽媽,「他們應該很震驚吧!就像大人的公司會發年終獎一樣,我也要像個成年人一樣,犒勞他們這一年為我的辛勤付出。」
一名同學表示,老師布置的任務是在寒假中要完成我愛讀歌詞主題活動,閱讀並抄寫5首自己最喜歡的流行歌曲的歌詞,並且閱讀一本方文山或林夕等著名填詞人的書,下學期開學後班上會舉行歌詞交流和論壇活動。
看《羋月傳》學語言
某校的學生們需要在家看《羋月傳》做作業,完成包括劇中成語摘抄和查閱、臺詞仿寫、思辨型問答題等內容。
這份作業名稱叫「看《羋月傳》學語言——寒假語文積累實踐作業」。作業被設計成一張三折頁冊子,圖文並茂。寫作業之前,先對《羋月傳》的時代背景和相關歷史知識進行了普及,並介紹了劇中的角色和人物關係。作業正文被分為必做和選做兩個部分。必做部分以摘抄成語、段落仿寫等鞏固語文基本功的內容為主,例如從每一集中摘抄15個成語並釋義,根據劇中臺詞風格仿寫一個生活片段等。選做部分則強調思辨,要求學生就劇情發表自己的觀點,並查資料進行論證。該班語文老師張慶來說,冊子版式由他設計成戰國時期竹簡的樣子,讓孩子們更有「代入感」。
作業中還涉及七國爭雄的背景,答題時不僅需要相應的歷史知識,還有對價值觀的考察。題目包括「秦之所以能夠吞併六國、統一天下,你覺得是哪些原因促成的」、「你認為羋月成功嗎?如果是,她的成功要素是什麼」等等。
一家長留言:「這樣的作業既能鍛鍊孩子的語文能力,又能了解歷史文化,很有創意!我都忍不住想完成這樣的作業了!」也有家長擔憂地說:「劇中三跪九叩、奴婢大王之類的封建思想是否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張慶來表示,家長的擔憂很正常,這份作業也需要家長引導孩子來完成。
一個月不碰手機電腦
8歲的趙伊湄被自己抽到的一道寒假作業難為哭了。作業題目是:如果沒有行動裝置。主要任務是:堅持在一個月的時間裡不打電子遊戲,不碰手機和電腦,每天用閱讀、運動和同學互動來代替網遊和上網。
「過於迷戀網絡不好,但適度上網還是有必要的。」趙伊湄的媽媽說,伊湄6歲開始接觸網絡。一般都是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玩耍,每次不超過20分鐘。其實,小伊湄用電腦並非都是玩,上學期學校開展「精彩時刻課前三分鐘」活動,在媽媽的幫助下她學會了製作PPT,準備課前演講的資料。
學校老師稱,這種體驗過程能幫助孩子跳出平日裡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更好地挖掘自己的興趣,培養各類愛好。這是一道實驗性、開放式的命題,沒有正確答案可言。體驗過程比結果重要,也許一個月堅持不下來,但做到了一周、十天,娃兒也會有所感悟、得到成長,家長應儘量引導孩子,協助老師達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大學 重社會實踐
經營一個網店
劉永軍副教授「掌管」著某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這個專業裡,有一部分要學的是電子商務如何運作。他布置的寒假作業要求是四五個學生負責一個項目,一個當店長、一個負責拍照修圖、一個負責運營、一個推廣、一個客服,每個人任務不同,目標不同,成績也不同。
有一個大三的同學,是店長之上的項目經理,手頭上有8個項目。這一年,這8個項目在淘寶上的銷售額達到了2000多萬元。「毫無疑問,企業和我都很滿意,期末成績,我給了他優秀。」劉永軍說。
研究一支股票
某財經大學的小黃同學介紹,她的寒假作業是要研究一支傳媒股票,然後寫一千字左右的觀察筆記。「我對股票一竅不通,只能靠爸爸指導了。」老師解釋道,讓學生研究傳媒上市公司的股票,也是希望他們對相關行業有一個初步了解。「關注傳媒企業上市狀況、未來走向,主要是為將來做財經新聞做準備。」老師稱。
追求異性告別單身
一高校在網絡上發布了史上最奇葩的寒假作業:主動交往異性、告別單身。看到這樣另類的寒假作業,同學們紛紛表示:「給跪了!」2014級安檢專業的代衛明說,「太奇葩了,又是交朋友,又是搞演講,還要走親戚,這個寒假真是不輕鬆。」
給5個同學打電話
某社會學專業大二女生王鈺看到輔導員發來的一條簡訊有點懵: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五期間,每人給5個不是自己班的同學打電話拜年(其中起碼有一名是異性)。完成後,把自己給誰打了電話以及接到了誰的電話列出來,並寫不少於300字的心得。
「好奇怪的作業,要給外班,還要給一位異性同學打電話,老師是不是督促我們儘早告別單身啊?也可能是提醒我們多跟同學聯繫。」王鈺說,除了同宿舍的,她跟學院其他同學交流並不多,平時大家各自忙學業和社團活動,很多人只是見面後打個招呼就又各奔東西了。
一家之言
回歸教育「初心」
苑廣闊
時代在改變,社會在發展,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目標也發生了改變,孩子們的寒假作業不再是「作文、練字、《寒假生活》」這老三樣,取而代之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更具人性化也更具個性化的寒假作業。
比如語文的寒假作業可能是學校推薦的課外書、看電影、貼春聯,也可能是記錄過年見聞,外出看風景等等。而數學作業可以去超市了解商品的價格並記下,看看20元能夠買到什麼;還可以是幫父母買東西、稱重量、算總價等等。科學作業則包括了觀測天氣做記錄,或者按照老師的要求設計一個簡易的科學裝置等等。這些寒假作業因為科目不同所以內容和形式也不盡相同,但相同點是都把孩子們從課本和習題、試卷中解放了出來,更加強調孩子們的動手能力。
這樣的寒假作業,因為集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趣味性為一體,不但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不用老師和家長督促也願意主動去完成,更主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們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鍛鍊,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同時也是教育的「初心」。
我們現在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孩子要全面發展,通過寒假作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也就有了為課堂教學進行「補課」的功能。反過來說,如果寒假作業還是「老三樣」,則只能算是對學校應試教育的一種延續,等於是把寒假變成了學生的「第三學期」,也就失去了寒假的意義。所以,我們希望這樣的「另類」寒假作業能夠更多些,能夠在更多的學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