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上海街頭,五光十色,摩登新奇。
街頭十八褶的太子褲,赤名莉香的空氣劉海,喬丹掛肩的黑白紅球鞋海報,都是回憶裡的時代氣息。
那個時候愛美的姑娘,在華亭路上買來國外最新潮款式的衣服,大部分只此一件,走在路上不重樣。
1993年《新民晚報》的一篇評論裡,一位香港設計師這樣評價:「上海的女孩有時代感。……在上海的街頭看到一般女孩的佩戴都很細心,不帶商業味,不是人穿我也穿。」
小說《繁花》裡描寫「至真園」飯店的老闆娘李李「豐頤妙目,新做長發,名牌鉛筆裙」,放到今天,依舊時髦。
上海人在過去三十多年裡,住進了更大的空間,但有些物事總捨不得拋棄。
它可能是花一個月工資買下的古董八音首飾盒,是外婆留下的天鵝琉璃菸灰缸,衣服上的金屬銅扣,或者是一臺夏普187電冰箱,一個五鬥櫥……
留下這些,不僅是為當年的設計,也為老物件中凝結著的生活過往和人情故事。
▼▼▼
由金宇澄原著,王家衛監製、總導演,胡歌領銜主演的電視劇《繁花》不日開機。
為更準確地還原70年代至90年代上海的時髦氣韻,《繁花》劇組向廣大市民徵集承載上海記憶往事的老物件,用作拍攝道具。
劇組已向多位上海名人徵集到了不少代表那個年代時髦、潮流的老物件及背後故事,包括阿寶的扮演者胡歌家裡的縫紉機。
三十多年前的人們,帶著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將這些物件帶回了家。
而今訴說1990年代,其實也是在懷念著人生最美好的實物和時光。
▼
飛人牌縫紉機,80年代,胡歌
自述:
這臺縫紉機是媽媽結婚時買的。
平時媽媽用得較多,每天下班燒好晚飯後,或者周末閒暇時用來縫縫補補,做些簡單的衣服,甚至還做過不少我兒時的衣服。
90年代初時,與那時大多數女性一樣,媽媽喜歡縫紉,還購買過不少相關學習書籍。
小時候我住在15平方的老式洋房,印象中縫紉機放在臥室,有布頭罩子。
那時我喜歡坐在椅子上,用腳踩在縫紉機踏板上,幻想著自己正駕駛小汽車。
可能出於對工業設計的好奇,也會經常擺弄機器右下方的小扳手。
大概在高中時吧,媽媽開始不太用縫紉機了,它也成了置物架,用來擺放家用物品。但是一家人總捨不得扔掉,幾次搬家也一直帶著它。
▼
衣服,90年代,Maggie
以上衣服採購自錦江飯店內的進口商店,來自某飯店老闆娘Maggie。
80年代末90年代初,Maggie時常出入錦江飯店內的進口商店。那裡曾是上海最頂尖的高端精品商店之一。
作為那時的上海精英女性,Maggie會花400元燙一次頭髮,其中200元是給理髮師的小費。這在當時,甚至抵上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
難道她真是位只顧打扮自己、只顧在錦江碧麗宮這樣的場所瀟灑人生的老闆娘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Maggie事業心極強,每天讓自己保持良好形象的初心,是為了維護好飯店的形象,畢竟她也負責前廳的招待。
此外,Maggie全權負責採購,為做好工作,經常穿梭前廳後廚,忙著張羅盯菜、監督食材進出。
中餐廚房地面油滑,偶爾滑倒磨壞衣服,在所難免。
「記得92年、93年那會兒,有次幾天連軸忙下來,將一雙蛇皮高跟鞋給磨壞了。當時買4000多塊呢,接近普通人半年的工資。」
「你問我心疼伐?當然心疼,錢都是辛辛苦苦熬出來的,但是鞋子再貴再好,都要為工作讓路,我管採購的,不進後廚怎麼行?」
▼
鴨子擺件,90年代,王先生
自述:
這是我父母結婚時候買的。後來被我拿來當玩具,屁股後面還敲壞過。
我還小的時候,母親去義大利做生意,我爸就成了留守男士。
我讀預初班那年,我爸和我現在的媽媽在一起了。
我還記得那天我們一起去外面吃飯,沒叫其他人,三個人坐了一個包房,就飯店老闆來敬過幾趟酒。
那天他們都喝了點,用包房裡的卡拉OK不停地重複唱《遲來的愛》。
晚上回家,半夜裡我就聽到他們在商量怎麼處理我母親的東西。
後來我母親的東西就都被處理掉了,送人的送人。只剩這對鴨子因為放在我的玩具裡,留了下來。
▼
搪瓷飯盒組合,90年代,張先生
自述:
我爸以前是大學哲學教授。90年代初,不知道為什麼迷上了炒股。結果炒得比數學系經濟系的還要好,炒進了大戶室。
中午我媽經常去給他送飯。我媽標準本地人,燒飯量大,做人實惠。
每天滿滿四格子,有飯有湯,有葷有素,遠超一個人的量。
我媽的邏輯是終歸要跟人家分分的,大戶室裡都是有錢人,我爸也不能太節約。
事實證明,我媽是英明的。大戶室裡其他人都是吃盒飯,就喜歡從我爸這邊夾一筷子。也因為每天這幾筷子,他們有些消息也願意分享給我爸。
所以我爸到現在還是對我媽極為「買帳」(領情),我媽也依然紅燒肉一燒一大缸。
▼
評彈磁帶,八九十年代,周力
一紙箱磁帶是「老周望野眼」這個公號的作者周力老師的一位讀者王先生,多年前寄給他的。
周老師跟這位王先生沒有見過面,只知道他原來是人民公園的一名職工,已經退休了。
王先生熱愛評彈,當時聽到周老師關於評彈的節目,就跟周老師要了地址,寄了這箱磁帶過來,裡面全是八九十年代評彈大家發行的磁帶。
王先生說,現在有很多評彈在網絡上都聽得到,但這些磁帶裡有照片和唱詞,他覺得把它們留在周老師這裡會更有價值。
其實周老師家裡也有很多評彈的收藏,有民國時代的,也有文革時代的;有書也有磁帶,黑膠唱片這些都有。
但收到這一箱磁帶還是非常感動,感到沉甸甸的。
它來自未曾謀面卻早已深交的知音,也體現了上海人身上的一種相互信任的品質。
▼
Seiko翻頁鍾,80年代,潘先生
自述:
這是90年代初父親朋友從日本帶回來的禮物,是當年東京小酒店裡家家常備的經典款。
他們都會購置一大排精工翻頁鍾,放於前臺牆面,下方一一對應各時區城市名,相當氣派。
亞克力鏡面,石英內芯,走時精確,一個月才差幾秒。
當時我爸不知國內和日本有電壓差就直接用上了,日本是110V,國內是220V,但插上後,使用卻絲毫不受影響。
剛拿到那會兒,父親故意讓鐘停到2:11不走,是為了紀念林莉在巴塞隆納奧運會獲得的2分11秒成績,這個成績拿了當年的混合泳金牌。
但事實上,他根本沒看過林莉獲獎錄像,而是因為在所有國家隊金牌記錄中,這隻翻頁鍾只能調出「211」這個數字,調不出莊泳54秒64的那種記錄。
他作為遊泳館員工,也算是同行,在向巴塞隆納的中國冠軍們致敬,一雪「漢城奧運」中國僅得5塊金牌之恥。
▼
冰箱,1985年,陳先生
自述:
1982年我考入國營外貿公司,算是第一批以大學生身份入職的員工。工作的地方在外灘二十七號的四樓,現在想想也是非常高大上的地方。
過了實習期以後,我就開始做正式的外銷員,也經常有出國工作的機會,差不多一年要去三四次。
每次回國我都會用免稅指標帶一個「大件」回家,一年以後我就給家裡湊夠了「四大件」。
這個夏普的187電冰箱就是我買的第一個大件,製冷特別快,也非常安靜,主要靠的是它的大心臟,原裝進口的日本壓縮機。
當年冰箱空凋,只要是進口壓縮機,大、冷、靜,都是它的特色。這像極那個時代上海生意人的性格——格局大,不過度熱情而是冷靜話少。
電冰箱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
不僅靠它完成了結婚的人生大事,這以後妻子也不用天天出去買小菜,夏天還能隨時隨地吃到冰鎮冷飲,小孩子調皮還會打開冰箱門吹風。
可以說這個夏普冰箱見證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時刻。
▼
沃爾沃車,90年代初,林先生
自述:
經典沃爾沃中網,醒目大面的前置大燈,硬直線條,方方正正的90年代早期美感。
4缸渦輪增壓發動機,這在當時是相當有檔次的配置,現在還能開。
1992年從德國帶回,在只有捷達桑塔納的年代中脫穎而出,當年無疑是極其耀眼的,自己也比較「賣樣」(得意洋洋)。
1995年,妹妹在黃河路大擺婚宴,這部沃爾沃740被用作婚車,甚是氣派,駐足觀看人不少。
我向在場賓客吹噓這車「上海獨一部」(其實我根本沒做過研究),沒想到隨即看到當天來賓中,也有一位開著沃爾沃,一下子打我臉。
他當時正在做浦東陸家嘴的一個商業項目,開的是部旅行版740,還是更高配的6缸增壓發動機,具體價格不知,但配置比我高。
我和他認識十年有餘,期間交集較少,不知他的發家史,但肯定在個人承包的事業中賺了不少。
他平時出來胡吃海喝的少,行頭外表都比較低調。
後來了解到,陸家嘴地塊還有文登路(1994年文登路才正式改名為「東方路」)開發中,他參與不少商業項目,收入頗豐。
這件「撞車」事件對我影響蠻大,大都市發展造就個人成功,同時山外有山,永遠不要在上海自以為是。
▼▼▼
這些曾經存在於上海人生活中的物件,留有90年代的美好回憶。它們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個體的獨家記憶。
電視劇《繁花》講述的恰是彼時的上海,那也是千萬上海市民的生活構成的上海。
所以《繁花》的創作也應該有上海市民的一份。
這次「滬上尋物」活動,或許就是《繁花》對於這座城市的一個承諾。使那些帶著市民個體記憶的物品,可以出現在熒幕上,重新回到那個熱情高漲的時代。
個末儂屋裡廂,還有什麼老家當嗎?
尋物徵集的時間涵蓋了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但更重點的在90年代前半葉。
照片錄像細軟家生,不一而足,凡是代表那個時代時髦、潮流的老物件,統統歡迎。
物品經《繁花》劇組鑑定師鑑定後,擇優錄用,並附上寶總感謝信一封,收訖一枚。
另將隨機送出特別紀念品,代表寶總一點心意,福利包括:
1、參與繁花裡線下活動,獲寶總朋友禮遇
2、其他相關福利(滿足其中至少一項)
2.1 寶總同事、朋友們的籤名照片
2.2 寶總精品店產品 / 寶總客戶公司產品
2.3 寶總主演劇集《繁花》騰訊超前點播卡
即日起至8月31日,讀者可添加寶總秘書個人微信(微信號:blossoms310),並按以下格式告知相關信息,以便更完整地展示屬於它的傳奇故事:
1、物品的完整名稱/類別
2、物品的生產時間/主要銷售年代
3、使用該物品時的照片(如有)
4、物品的照片
5、關於該物品在當時的品牌故事或不為人知的細節
《繁花》滬上尋物,是我們再識上海的一次機會。同時每件物品及其背後的故事,也將同《繁花》一起,還原那個時代的傳奇。
- END -
寫稿子:姜天涯/ 編稿子:韓小妮/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