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電腦,偶然翻到五年前我回憶自我成長的一篇短文。
文中展現了那時那刻的我,是如何定位自己的教育方向,以及我為什麼能在心理學、家庭教育的堅持這麼久,或許從這篇短文中能看到我成長的起點和所努力的方向。
現在,把這篇短文發在這裡,跟大家一起見證我的成長之路。
做一個幸福的追夢人
文/李金娥
今天在1+1教育網偶然閱讀了《旅途1+1教育周刊》第439期刊首《任何夢想都值得敬畏和追尋》。不及讀完,便翻出已被自己埋葬多年的夢想,那個不大不小的教育夢想——走進心靈走進生命的教育之夢。面對不曾預料的再次泛起的夢想,竟沒有絲毫的喜悅,隨之而來的卻是內心的沉重,此刻就像一個秤砣墜在心裡,上不來下不去,哽得難受。
雖至不惑,已走過年輕時那份衝動和莽撞,本來會以為那個夢想會隨時間流逝而淡去,卻不曾想到今天重又被剝了出來,獨自面對電腦鍵盤,竟然為此淚眼婆娑。
我才知道,在課堂在講臺所追求的不是那日日不變的教書,而是在教書過程中的育人,於教書過程中滋養孩子們的心靈,於目光交流中給予孩子們自信,於課間交談中幫孩子們解心靈之惑。至此,才發現重回講臺,不是為了輕鬆,而是為了心中已沉睡多年的教育夢想。
不甘心去重複那日復一日不曾改變的課堂,不允許自己在退休之後讓未曾嘗試未曾努力的夢想被雪葬。於是,我循著自己的感覺,重回講臺,回到青春揮灑的地方,回到夢想開始的地方。
我告訴自己:「追求夢想,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是啊,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回首曾經的路,有些竟然是那麼清晰,恍如昨天。2006年5月,在中國教育人博客網上註冊了「幸福之追夢人」的教育博客。當時在坊子區實驗學校擔任四個班的物理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每周約28節課,工作繁忙之極。就是在最繁忙的時候,我寫下了六百餘篇教育實踐的博文,有教學反思、班主任日記、心靈成長、生命教育、讀書隨筆等十餘個分類。重新閱讀,那時那景那人竟然歷歷在目。
回望成長的足跡,雖然歪歪扭扭,卻都是向著同一個育人目標,從未迷失。2006年於工作之餘,自費學習國家心理諮詢師課程,兩年後順利獲得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2009年考入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教育碩士。2010-2014年考取坊子區教育局心理健康兼職教研員,負責全區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工作,期間參加濰坊市家庭教育骨幹教師培訓,多次講心理健康示範課,並組織坊子區了首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優質課、教學能手評選活動,到農村中小學為家長做家庭教育報告三十餘次,2012年被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聘為研究員。2012年兩次參加蘇引華老師的思維導圖培訓班,並將它應用於教學實踐。2014年9月重回學校,重回講臺,再次回到夢想起飛的地方。
身在教育中,每時每刻心中都縈繞著那個夢想——追尋尊重生命的教育。
於是,便在心理學、腦科學、家庭教育等方面汲取養分。而後在教育中滲透對生命的尊重,對積極能量的激發,對自信的培養,對學生心靈困惑的援助。雖然有時會走些彎路,但摸著石頭過河也總比原地踏步強得多。對生命的教育有時遠遠不如功利的教育效果來的明顯,於是短期內面對分數,自己偶爾會有一些氣餒,也會用先輩陶行知大師「四塊糖」的教育故事來激勵自己,讓自己振作起來,繼續追夢的路。
追夢,是在追自己的夢嗎?不是,這是古今人類共同的教育夢想。不是嗎?三千年前,孔子仁學的核心就是「人學」。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總結孔子的教育方法時提出了「聖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即因材施教。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最鮮明特色不在科學教育,而在「和諧教育」。魏書生管理學生的核心「松靜勻樂」,也是基於對生命的尊重。哲學家黃克劍先生在與張文質老師的對話中提出教育的三個價值向度:授受知識、開啟智慧、點化或潤澤生命,其中最高價值自然一目了然。中外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雷夫、朱永新、李鎮西、竇桂梅、李希貴、李振村等等,他們的教育目標都指向生命化教育。當下,像我這樣的草根,在區區三尺講臺上,邊學習邊實踐邊研究的教學中,同樣追尋著教育人共同的夢想。追夢的路上,從來不是孤單的。
追夢,是為了誰?追夢是為了教師自己嗎?抑或是為了學生?再神聖一點是為了社會和諧?都是,又都不是。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學生受益,社會受益。這是從小我走向大我的必經之路,是小幸福與大幸福和諧共處的紐帶。《禮記.大學》中「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即只有正心修身,而後才有可能達到平天下的境界。先努力實現自己的夢,而後才能影響他人。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踐行者,上下求索,追求自己的教育之夢,實現著共同的教育夢想。在教育第一線,在追夢的路上,陪伴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目送他們在人生路上漸行漸遠,愈來愈強。
不知何時,劉歡激揚而磁性的歌聲已在耳邊迴響: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追夢的過程,或許不夠完美,但終究足夠完整;或許有所欠缺,但終究了無遺憾!好在教育追夢的路上,從來都不會孤單,有很多同行者攜手攙扶,有很多名家指引鼓勵。
我也整裝待發,加入教育改革創新的大軍,努力讓自己從停滯開始成長,從青澀走向成熟。縱雖青春年華逝去,兩鬢泛白,我亦無悔。
一路拼搏,一路欣賞,做一個幸福的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