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堂,為什麼疼孩子的人越多,孩子卻越自私?

2020-09-05 追夢的老虎

01


前兩天,閨蜜向我訴苦。

疫情期間,他們一直和公公婆婆住一塊兒。老人疼孩子,每餐飯上桌,凡是孫子愛吃的菜,必定不準其他人動筷子。閨蜜的老公抱怨老人太溺愛孩子,卻反倒被婆婆訓斥:「多大的人了,還好意思跟自己的兒子爭寵。」

閨蜜覺得這樣不好,長期讓孩子「吃獨食」,怕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性,以後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可是老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她作為兒媳婦,又不好太過強硬地出手幹預。

其實像閨蜜所說的情況,在許多家庭都很常見。尤其是疫情期間,買東西總歸沒平時那麼方便,於是,許多老人紛紛開始強勢「護孫」: 冰箱裡的魚蝦緊著孩子吃,難得買到的水果緊著孩子吃,家裡有限的零食緊著孩子吃……

總之,家裡一切的有限資源分配都以孩子為中心,許多寶爸寶媽們明明知道這麼做有問題,可是看在老人愛孩子的份上,又不便多說。

這實際上,就是兩種教育觀的碰撞。

老一輩做父母的,總是習慣「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過去,因為條件不好,他們只能通過壓抑自己的欲望來滿足孩子的需求;如今,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基本的吃穿用度早已不成問題,可是許多老人仍然喜歡用「渴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愛意。殊不知,這種無條件的付出,對孩子的成長其實百害無益。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所給予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02 無條件付出,容易養出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在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安家》裡,嚴叔和嚴嬸也是典型對孩子無條件付出的父母。

作為來上海闖生活的外地人,嚴叔和嚴嬸在那個小小的店面裡勤勤懇懇賣了十年的包子,才辛苦攢下了300多萬的血汗錢。為了幫助兒子在上海立住腳跟,他們毫不猶豫地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為兒子全款買房。

對於父母的傾力付出,兒子不但沒有流露出半點感恩之心,還在婚後妻子的挑唆之下將老倆口趕出了家門。

嚴叔和嚴嬸後來終於覺醒,後悔沒有按照徐姑姑建議的那麼做:付首付,讓兒子自己去掙錢還貸,讓他學會做一個有擔當的男人。

「寒門養貴子」的最壞結果,就是養出忘恩負義、自私自利,甚至冷漠冷血的「白眼狼」。

其實,不光是老一輩,如今由於各種創富神話的頻繁誕生,許多普通家庭的父母因為自己混得不得志,便往往容易對孩子產生一種補償心理:別人有的,你都有。於是,竭盡所能對孩子有求必應,寧願苦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

老一輩父母是把所有好吃的都留給孩子,年輕一輩父母則是寧願自己吃土,也不願讓孩子在同齡人面前低人一等。

羅伯特·帕特南在《我們的孩子》一書中,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家庭階層對於孩子的影響,並非與財富、收入本身直接相關,而是關乎孩子被對待的方式,關乎家庭教育中的行為及理念。

理性的愛,不是讓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家人給予的特權,而是讓孩子明白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03 無條件付出,容易讓愛成為枷鎖


黃執中在一次辯論中講了一個「只吃魚頭的媽媽」的故事,並提出:犧牲感是親密關係中最危險的事,親子間更是如此。

可偏偏中國式父母,又是格外喜歡用「犧牲感」去表達愛的一個群體。

滙豐銀行曾經發布過一份調查報告:在中國,82%的家長已經做好為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父母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甚至還有超七成的父母仍然擔心自己沒有為子女做到最好。

可即便中國式父母已經具備了如此強的犧牲精神,卻依然無法避免中國式親子關係屢屢陷入僵局,這又是為什麼呢?

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說: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

我們接收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一類人,他們一心為別人付出,卻不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好。因為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會覺得自己問心無愧。

這種感覺會給人一種優越感,會覺得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絕對的正確。

中國式父母,總是容易沉浸在為孩子無條件付出的自我感動中,並以此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即便很多父母自認為自己的付出並非是對孩子有所求,可是當家長經常把付出掛在嘴邊,將犧牲感傳遞給孩子時,即便是心懷善意,也難免會讓孩子背上沉重的枷鎖。

而孩子呢,因為長期背負著對家長的虧欠,時間久了,不是變得謹小慎微,就是言不由衷地取悅別人,甚至於因為逆反而走向叛逆的極端。

以愛之名,卻只是為了將你囚禁。想想,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04 最理性的愛,不是無條件付出,而是教會孩子同甘共苦


知乎上有個提問:「家長該不該把自己家財務真正情況告訴孩子?」網友「有夢想的小鹹魚」的回答獲得了超10萬人的點讚。

她說,從她讀小學五年級開始,她的媽媽每月發了工資,就會把當月的各項支出明細一一列出,寫在紙上給她看。如果有剩餘的,就分她一點,如果沒有,也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她。碰上實在想買什麼東西,媽媽也會和她一起算算,看能不能從其他項目中擠出一點。

後來媽媽的收入上漲,給她的零花錢也漸漸多了起來,但依然跟女兒強調,糟踐錢的事做不起,因為家裡沒那個錢。

在媽媽的影響下,答主對錢一直很清醒,不會亂花,也不會摳門,因為她知道媽媽辛苦工作到底能掙多少,也知道家裡一個月開銷需要多少。她認為,家庭的經濟狀況真的關係到每一個人,家裡的人都有知情權,包括孩子。

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過:真正成熟的愛,不是犧牲,也不是依賴。

真正理性的愛,不是當桌上只有一塊蛋糕時,告訴孩子:「你喜歡吃的,爸媽都會留給你」;

更不是明明兜裡緊張,卻非要為了孩子的面子而打腫臉充胖子:「放心,別人有的你都會有」。

讓孩子知道家裡真實的經濟狀況,讓孩子從小理解規則、學習分享,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以及和大家平等的家庭成員,讓孩子和大人並肩站在一起共同去解決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教會孩子和父母同甘共苦去面對生活,好過於「爸媽永遠為你遮風擋雨」的承諾。

因為,輕易向孩子給出承諾的人,既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孩子。


【作者】追夢的老虎。更多關於情感問題與女性成長的探討,歡迎點擊關注。家庭與事業一肩挑的職場媽媽,讀有趣的閒書,寫走心的文字,我在這裡等你。

相關焦點

  • 讓家庭成為孩子成長的課堂 三代同堂學習型家庭遴選投票中
    第二屆市南區社區教育三代同堂學習型家庭遴選活動網絡投票火熱進行中……第二屆市南社區教育「共同好好學習 一起天天向上」三代同堂學習型家庭遴選  為了分享優秀家庭教育經驗,充分發揮學習型家庭榜樣示範作用,市南社區教育組織開展了第二屆「三代同堂學習型家庭」創建遴選活動。截止目前,收集到優秀故事近500條,精選圖片約300張,活動視頻近100條。經過層層遴選對67個家庭進行學習成果展播,詳情可通過微信搜索&34;(qdsnsqjy)微信公眾號回復&34;即可查看.
  • 父母在這兩件事上越「自私」,養出來的孩子越優秀!
    所以,為了孩子,請做一個「自私」的父母。孩子會不會因此成為一個自私的人,總想著自己的好,而忽視身邊人的感受呢?或許父母「愛計較」一點,孩子會變得不一樣。不必詢問孩子每天想吃什麼,更不必三餐都將好吃的擺在孩子面前。
  • 《樂活家庭》「三代同堂」傳遞「樂活精神」
    《樂活家庭》合影  搜狐娛樂訊 由中視美星傾力打造大型綠色情景喜劇《樂活家庭》講述的是三代人在一起的生活場景,劇情從始至終都貫穿著濃濃的親情,既有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又有中年人的努力奮鬥,既有孩子面臨的成長的煩惱
  • 《隔代養育》:用祖輩智慧,化解「三代同堂」難題
    根據統計,80%的中國老人在不同程度地參與到養育第三代過程中。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輩和兒女輩、孫輩與親家的衝突並不鮮見。論壇現場。「隔代養育」是中國獨有的社會現象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範蔚文提到,當今的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個和發達國家類似的發展階段,那就是過去以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大家庭為主的家庭模式,正逐漸向以核心家庭為主的模式轉變。
  • 《隔代養育》:用祖輩智慧,化解「三代同堂」難題
    根據統計,80%的中國老人在不同程度地參與到養育第三代過程中。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輩和兒女輩、孫輩與親家的衝突並不鮮見。 「隔代養育」是中國獨有的社會現象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範蔚文提到,當今的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個和發達國家類似的發展階段,那就是過去以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大家庭為主的家庭模式,正逐漸向以核心家庭為主的模式轉變。
  • 「三代同堂」?!
    不管最先想到的誰,你將很有可能見證一場史詩級的聯動:三代蜘蛛俠同框!這麼說來,多少粉絲希望見證的三代蜘蛛俠聚首一幕就要實現了?!此外據報導,《蜘蛛俠3》也將像動畫《蜘蛛俠:平行宇宙》一樣開啟多元宇宙......
  •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以下方面孩子越自私,長大越不容易被欺負,家長別糾正
    起碼現在的我,從不逼迫樂樂去分享任何東西,在有些方面,我甚至還會教他要自私一點。現代社會弱肉強食,太熱愛分享的孩子很容易被欺負,因此,不如從小就教會孩子試著自私點,以免長大後錯過真正重要的東西。今天就來跟大家總結一下,哪些方面孩子越自私越好,家長要心中有數,孩子將來才能不被欺負,更不會被壞人利用,一起來看下吧
  • 為什麼越窮的人越生孩子?答案太現實
    曾經有人問過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越窮的人,越生孩子?」有人說因為窮人沒有創造更多財富的能力,沒有更多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與方法。窮人覺得唯一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就是生孩子。越多生孩子,這樣才有可能讓社會發現他們的存在的價值的機會。為什麼越窮的人越生孩子?答案在這裡!
  • 為什麼孩子的拖延症屢教不改?父母「催得越多」,孩子「越磨蹭」
    你的孩子平時有拖延症嗎?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每天自己早早起床,為孩子做好早餐,打點好一切,可是孩子卻磨磨蹭蹭,穿衣服都要二十分鐘,而且自己「催得越多」,孩子越磨蹭,本來自己精心算計好的時間,卻耽誤來耽誤去最後還差點遲到。
  • 3歲孩子喜歡問為什麼,別拒絕,父母回答越多孩子這兩項能力越強
    三歲的孩子一天問幾百個為什麼,聽起來每個家長都會感到厭煩,但是我們從兒童成長的角度來看,對於孩子來說,每天幾百個為什麼對於孩子的成長可能會至關重要。兒童發展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同齡人之間出現的共同行為。所以父母們先別著急,我們先來看看孩子喜歡問為什麼背後有哪些原因。
  • 《旋風孝子》曹格家三代同堂 Joe唱歌Grace伴舞
    連曹格都成了爸爸的伴唱,再加上Joe和Grace的歌伴舞,子孫三代簡直其樂融融。都說隔代親,看孫子孫女「賣萌耍寶」,曹爸爸也流露出爺爺般的慈笑。引得不少網友紛紛感嘆:「果不其然,曹家三代個個有音樂天賦!」難怪曹格在節目中多次透露想要帶著老爸和孩子舉辦一場音樂會。
  • (匾額背後的故事)三代行醫澤鄉裡 五世同堂好家風
    「五世同堂」指其家風純樸,五代親睦同居;「三世仁術」指其三代行醫,澤被鄉裡。這對研究偃師近現代地方歷史、民俗風貌有重要意義。   剛得長孫即獲匾  1927年10月,偃師市府店鎮雙塔村宋天寶的大伯出生了,他是這個大家族的長房長孫,被起名為「五輩」。「五輩」,就是家裡還在的長輩從上往下數第五代的意思。
  • 陝西夫婦外出旅遊 母親和孩子死亡一周才被發現 自私毀三代!
    陝西一對年輕夫婦外出旅遊,竟任母親和孩子死亡一周後才被發現。自私毀滅三代!西安青年夫婦外出旅遊 56歲老母親和1歲多孩子死亡 慘!對家庭多點責任!類似的案件,作為子女未盡責,作為父母更未盡責又是一樁可憐事、又是一家可憐人。心可真大、一周不通電,任孩子和老人共處;人可真狠,居然玩起來無憂無慮,無視自己的患病母親和無自保能力嬰兒。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心理問題越多呢?
    文/老K今天刷知乎的時候,看到一個問題很有趣: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題主說不論家長還是社會都以孩子是否聽話來衡量好壞,而且很多心理專家都認為: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為什麼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家長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再苦不能苦孩子。往往是這句話,家長把所有都給了孩子,什麼都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卻忘記了,要讓孩子學會愛與給予。他甚至還怨恨他的父母,為什麼這麼窮,不能給他更好的物質生活。他如此努力,只是為了早日脫離這個在他心中無知無能的原生家庭而已。這就是這位優秀孩子的價值追求。家長們,一個被父母捧在手裡,放在心尖上,時常還會曬在朋友圈裡,因為這是他們的驕傲。父母付出了自己最好的,卻被自己的孩子嫌棄,真實上演了一幕,狗嫌家貧,子嫌母醜的鬧劇。
  • 以下兩方面孩子越自私,將來越不容易被人欺負,父母別盲目糾正
    我們來看一看,孩子在哪些方面越自私越好呢?家長要心裡有數,孩子將來才不會被壞人利用,一起看看吧。在現實中,許多悲劇的發生都源自孩子不夠自愛,沒有重視個人的價值,導致一系列事情的擴大化。所以在愛自己方面,孩子越自私越好,這樣才會重視自我,避免不必要的自我犧牲。
  • 為什麼孔融一樣的孩子再難出現,怎樣改變孩子自私的性格
    許多家長都反映,自己的孩子特別的自私。尤其是偏小一點的時候,家長逗孩子玩的時候,小孩子手裡拿的東西是絕對不會給其他人的。那麼這是小孩子太自私了嗎?其實這是要看情況去決定的。家長有什麼好吃的都會在第一時間給孩子,孩子有什麼想要的,家長也會在第一時間買給孩子。在這種隨心所欲的家庭環境中,孩子自然不懂分享,不懂付出。導致孩子自私的罪魁禍首是家長的寵愛。
  • 越"自私"的孩子越好命,別再教娃"假大方"了,分享需要自願
    >先讓我們看看自私的定義,真正的自私其實在是做選擇上,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傷害了別人的利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34;。而孩子維護自己玩具的行為,維護的是自己的正當權利,並沒有傷害到別人。不僅不是自私的表現,還是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發展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越聰明越成熟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得越&34;。所以,孩子的&34;不能強行糾正,想要引導他們,先要了解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分享。
  • 清華博士一封信打臉千萬父母:為什麼父母越無私,孩子越自私?
    看完這封信,妙媽禁不住感嘆:做父母的傾盡一切,用英才教育讓孩子成為「人中龍鳳」,但儘管孩子「贏」了一路,拋去外在的榮光,剩下的卻是自私冰冷的內核。自私冷漠、不懂感恩的孩子,越優秀,對家庭的反噬越大。大部分家長無私奉獻了一輩子,卻忘記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本質,不是讓孩子好好學習,贏過所有人,而是讓孩子學會愛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