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閨蜜向我訴苦。
疫情期間,他們一直和公公婆婆住一塊兒。老人疼孩子,每餐飯上桌,凡是孫子愛吃的菜,必定不準其他人動筷子。閨蜜的老公抱怨老人太溺愛孩子,卻反倒被婆婆訓斥:「多大的人了,還好意思跟自己的兒子爭寵。」
閨蜜覺得這樣不好,長期讓孩子「吃獨食」,怕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性,以後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可是老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她作為兒媳婦,又不好太過強硬地出手幹預。
其實像閨蜜所說的情況,在許多家庭都很常見。尤其是疫情期間,買東西總歸沒平時那麼方便,於是,許多老人紛紛開始強勢「護孫」: 冰箱裡的魚蝦緊著孩子吃,難得買到的水果緊著孩子吃,家裡有限的零食緊著孩子吃……
總之,家裡一切的有限資源分配都以孩子為中心,許多寶爸寶媽們明明知道這麼做有問題,可是看在老人愛孩子的份上,又不便多說。
這實際上,就是兩種教育觀的碰撞。
老一輩做父母的,總是習慣「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過去,因為條件不好,他們只能通過壓抑自己的欲望來滿足孩子的需求;如今,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基本的吃穿用度早已不成問題,可是許多老人仍然喜歡用「渴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愛意。殊不知,這種無條件的付出,對孩子的成長其實百害無益。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所給予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在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安家》裡,嚴叔和嚴嬸也是典型對孩子無條件付出的父母。
作為來上海闖生活的外地人,嚴叔和嚴嬸在那個小小的店面裡勤勤懇懇賣了十年的包子,才辛苦攢下了300多萬的血汗錢。為了幫助兒子在上海立住腳跟,他們毫不猶豫地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為兒子全款買房。
對於父母的傾力付出,兒子不但沒有流露出半點感恩之心,還在婚後妻子的挑唆之下將老倆口趕出了家門。
嚴叔和嚴嬸後來終於覺醒,後悔沒有按照徐姑姑建議的那麼做:付首付,讓兒子自己去掙錢還貸,讓他學會做一個有擔當的男人。
「寒門養貴子」的最壞結果,就是養出忘恩負義、自私自利,甚至冷漠冷血的「白眼狼」。
其實,不光是老一輩,如今由於各種創富神話的頻繁誕生,許多普通家庭的父母因為自己混得不得志,便往往容易對孩子產生一種補償心理:別人有的,你都有。於是,竭盡所能對孩子有求必應,寧願苦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
老一輩父母是把所有好吃的都留給孩子,年輕一輩父母則是寧願自己吃土,也不願讓孩子在同齡人面前低人一等。
羅伯特·帕特南在《我們的孩子》一書中,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家庭階層對於孩子的影響,並非與財富、收入本身直接相關,而是關乎孩子被對待的方式,關乎家庭教育中的行為及理念。
理性的愛,不是讓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家人給予的特權,而是讓孩子明白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黃執中在一次辯論中講了一個「只吃魚頭的媽媽」的故事,並提出:犧牲感是親密關係中最危險的事,親子間更是如此。
可偏偏中國式父母,又是格外喜歡用「犧牲感」去表達愛的一個群體。
滙豐銀行曾經發布過一份調查報告:在中國,82%的家長已經做好為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父母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甚至還有超七成的父母仍然擔心自己沒有為子女做到最好。
可即便中國式父母已經具備了如此強的犧牲精神,卻依然無法避免中國式親子關係屢屢陷入僵局,這又是為什麼呢?
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說:
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
我們接收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一類人,他們一心為別人付出,卻不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好。因為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會覺得自己問心無愧。
這種感覺會給人一種優越感,會覺得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絕對的正確。
中國式父母,總是容易沉浸在為孩子無條件付出的自我感動中,並以此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即便很多父母自認為自己的付出並非是對孩子有所求,可是當家長經常把付出掛在嘴邊,將犧牲感傳遞給孩子時,即便是心懷善意,也難免會讓孩子背上沉重的枷鎖。
而孩子呢,因為長期背負著對家長的虧欠,時間久了,不是變得謹小慎微,就是言不由衷地取悅別人,甚至於因為逆反而走向叛逆的極端。
以愛之名,卻只是為了將你囚禁。想想,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知乎上有個提問:「家長該不該把自己家財務真正情況告訴孩子?」網友「有夢想的小鹹魚」的回答獲得了超10萬人的點讚。
她說,從她讀小學五年級開始,她的媽媽每月發了工資,就會把當月的各項支出明細一一列出,寫在紙上給她看。如果有剩餘的,就分她一點,如果沒有,也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她。碰上實在想買什麼東西,媽媽也會和她一起算算,看能不能從其他項目中擠出一點。
後來媽媽的收入上漲,給她的零花錢也漸漸多了起來,但依然跟女兒強調,糟踐錢的事做不起,因為家裡沒那個錢。
在媽媽的影響下,答主對錢一直很清醒,不會亂花,也不會摳門,因為她知道媽媽辛苦工作到底能掙多少,也知道家裡一個月開銷需要多少。她認為,家庭的經濟狀況真的關係到每一個人,家裡的人都有知情權,包括孩子。
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過:真正成熟的愛,不是犧牲,也不是依賴。
真正理性的愛,不是當桌上只有一塊蛋糕時,告訴孩子:「你喜歡吃的,爸媽都會留給你」;
更不是明明兜裡緊張,卻非要為了孩子的面子而打腫臉充胖子:「放心,別人有的你都會有」。
讓孩子知道家裡真實的經濟狀況,讓孩子從小理解規則、學習分享,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以及和大家平等的家庭成員,讓孩子和大人並肩站在一起共同去解決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教會孩子和父母同甘共苦去面對生活,好過於「爸媽永遠為你遮風擋雨」的承諾。
因為,輕易向孩子給出承諾的人,既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孩子。
【作者】追夢的老虎。更多關於情感問題與女性成長的探討,歡迎點擊關注。家庭與事業一肩挑的職場媽媽,讀有趣的閒書,寫走心的文字,我在這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