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的深層邏輯:誰是你真正的好朋友?

2021-03-05 經理人雜誌

有一次在北大講座,遇到一位學生問我,「老師,你說學習重要,還是經營人脈重要?」看著他一臉大雜燴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記下了這個問題,然後告訴他說,這是個比較大的話題,我會仔細寫篇文章放在網上的,然後給了他我的博客地址。而後又補了一句,「相信我,所謂的人脈就算重要,也根本沒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你願意與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

讓我們從頭細說。先動腦思考一下,你願意與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 從幼兒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儘管並不自知。事實上,資源分布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係。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實:幼兒園裡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麼,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麼?答案並非肯定。

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機會、也恰好願意多花一點心思與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的話,你也很快就會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當時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男孩,另外一個是女孩。那我就問他,「為什麼你認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告訴我說,「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麼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猶豫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後,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一會兒又問他,「她覺得你好看麼?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裡的玩具是誰的?」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麼問題了。

基於種種原因,生活中總是只有少數人是大多數人想要結交的朋友。但是同樣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那些少數的人是如何理解他們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換」。注意這兩個詞。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裡,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

小強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得他從概率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公平交換」,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乾脆沒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卻不擁有的,所以,他也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一一而把最新的玩具都給那女孩先玩……

某種意義上,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係」。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無疾而終。也有持續下去的時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便實現「公平」。電影《教父》裡,棺材鋪的老闆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氣並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後,教父考利昂終於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所以,可以想像,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同樣多或者資源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事實上,生活裡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在校園裡,「交換」本質沒有體現的那麼明顯,但是同樣性質的行為並不少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會與另外一個系裡公認的另外一個才子「機緣巧合」地邂逅而後成為「死黨」。俗話常說,「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見如故的原因,所以,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

當15歲的沈南鵬和17歲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識時,這兩個惜懂少年不會意識到17年後他倆會聯手創造一個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的奇蹟。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這兩個數學「神童」同時獲獎。

不是因為他們兩個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很優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後命運的碰撞產生絢麗的火花。

而反過來,這些被公認為優秀的人,事實上往往並不「低調」,也並不「平易近人」.。這並不是他們故意的。他們無意去惹惱身邊那些在他們看來「平庸」的人,只不過無形中他們有這樣的體會——「與這些人交流,溝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這些人終於意識到自己應該保護自己,因為有些誤解根本沒機會解釋。於是,他們開始「謙虛」,他們學會「低調」,他們顯得「平易近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個現象,當別人求助於我的時候,我內心往往非常牴觸,卻又怕別人說我是所謂的「不夠意思的人」,於是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別受傷的時候,突然一閃念,想明白,原來這種尷尬本質上並不是來自於我沒有「樂於助人」的品性,而是來自於我自己的精力並不足夠旺盛,沒有旺盛到處理自己的事情綽綽有餘的同時,還有大把的時間精力用來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己經是正在過河的泥菩薩。後來,我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痴,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天晚上與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兒,因為我發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掙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說起來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

1)承認自己能力有限;

2)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

3)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所以說,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並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迴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說,「事多故人離」,是非常準確的觀察。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並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況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最終更可能使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每次交換的落空,都進一步造成自己的損失,使得自己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質量下降,進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淪為「索取者」一一惡性循環,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還有些人,過分急於建立所謂的人脈,並全然不顧自己的情況究竟如何。對於這樣的人,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他們,「謅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結黨營私」等等。這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故意非要如此的。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夠藉助其他的力量。而一個人越是渺小,越是襯得他的欲望無比強烈。這樣的人特徵非常明顯,其中一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經常有意無意地用親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無論他們與「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語境裡,他們就會只說名字不說姓氏:李開復不叫「李開復」,在他們嘴裡是「開復」;李彥宏不叫「李彥宏」在他們嘴裡是「彥宏」,沈南鵬不叫「沈南鵬」,在他們嘴裡就是「南鵬」;最近我聽到更恐怖、更另人毛髮驚立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鄧」(鄧峰),「大想」(理想)……

整體上來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的話,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瞬間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尤其在這些資源的獲得更多地依賴出身和運氣的現實世界裡。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很容易從零開始,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也好學識也罷,是可以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

一個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開啟,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裡,只要正常地努力,並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艱苦,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六個小時」;耐心卻遠比大多數人想像得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至少五年,長則二十年」。

許多年後的今天,我又發現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預想到的事情(當然我現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當一個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的時候,沒有人求他幫忙——因為身邊這些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好是因為遇到問題能夠解決問題才被認為是優秀的。

如果,終於有一天,你己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會驚喜於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將來自完全不同的層面,來自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樂於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你是被找來提供幫助的呢。

甚至,你會獲得意外的幫助。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那麼就會有很多另外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為你提供幫助。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幫助往往確實是「無私」的。正如沒有哪個醫生做到救死扶傷之後僅僅因為酬勞太少而惱羞成怒的一樣,那些品質優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己經比什麼都重要,並且可以令他們身心愉悅。然而真正有趣的現象是,被幫助的你也正因為並非尋常之輩,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皆大歡喜,只因為「溝通成本幾近於零」,同時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對無窮放大」。良性循環。

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人脈

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掉。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人脈—如果人脈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重要的話。事實上,我總覺得於人脈導致成功的傳說其實非常虛幻,只不過是不明真相的人只好臆造出來的幻象罷了。

我並不是說,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需與任何人打交道了。善於與人交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並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那麼多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好你與你身邊所有人的關係。瀏覽一下你的手機通訊簿裡的名字吧,有多少己經很久沒有聯繫過了?這麼多年,我只見過兩三個人回答我說,「最長時間沒聯繫的,也不超過兩個星期。」其中一個還是特別固執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機通訊簿裡,總計才有22個名字。

畢淑敏曾提到她自己的一件事:

我學心理學課程一事,純屬偶然。朋友XX摔斷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褲,癱躺床上三月。我在自家牆上的掛曆上寫了一行字:」每周給XX打個電話。」我當醫生出身,知道臥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著聊聊天。後來我就按照掛曆上的提示,每周都給這個人打電話,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儘管我很忙,還是會多磨成一點時間,讓她開心。後來有一次,她隨口說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孟平到北師大帶學生……我問,我能跟她學習麼?朋友說,那可不知道。後來感謝那位朋友說,我能學心理學,多虧你摔斷了腰。

事實上,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個表現:為之心甘情願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當你把時間花費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於在他的身上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終的結果如何,反正,那個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後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終,「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己。

這實在是一個大到寫兩本書都可以的話題。以下是我的幾個簡單的,但實踐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建議:

1、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

2、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

3、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4、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你的獨立贏得尊重;

5、除非有特殊原因,應該儘量迴避那些連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人;

6、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就更應該迴避了——儘管甄別起來比較困難;

7、真正關心一個朋友的意思是說,你情願在他身上花費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

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來源:北大縱橫

相關焦點

  • 真正的人脈,就是你的真功夫
    當你經過長期的積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擁有了有影響力的作品,那些真正有意義的人脈才會蜂擁而至。一個優秀且有價值的人,自然會吸引其它優秀且有價值的人的認可和幫助。要想多認識優秀的人,得到更多的認可,那首先得讓自己優秀起來,人脈不在多,在精。當你沒錢沒資源沒背景的時候,唯有你的實力,你的業績,你的作品,才是讓你在絕境之中脫穎而出的最佳武器。
  • 人脈與錢脈
    空中人,是說更加注重朋友品質,朋友不多,但誠摯,可交心,關鍵時候相互扶持一把,用力推你一把的真正朋友。空,是一種境界,得失隨緣,既來之則安之,珍惜一直對你的好的人。   (一)股票市場中的看空。    看空,就是後市看跌。看多,就是後市看漲。看空分為持股,持有待投資金。減持或清倉手上的股票,就是看空,積極做空。
  • 人脈潛規則:所謂人脈,是你首先對別人有用!(深度好文)
    近兩年來,有個詞被稱為「人脈」,它特別荒謬,似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假如你去網上書店搜索,也會看到數以百計的關於連通性的書。看起來你可以通過閱讀來建立所謂的聯繫。而且,根據「人脈」的概念,你必須遇到對你有用的人。"人脈"並非真正的人,而是可用的資源。很遺憾,人們的評價是互相的。你要找的是有價值的「聯繫」,而且必須對其他人也有幫助。急切想要聯繫的人通常不適合其他人。一、 尋求公平交換是天性之前我看過一個故事。
  • 何為有效人脈?所謂有效人脈,一定有這3種表現
    什麼是人脈?人際關係是人際關係領域中的人際網絡,它通過各種渠道反映人們的人氣和社會關係。什麼是有效的網絡?說白了,一個有效的人際網絡就是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幫助和便利你的人,當你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時,他能幫助你。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用有效的交往來迷惑人,也就是說你認識多少人;而有效交往是指在認識這些人的基礎上,是否有更深層次的進步關係,也可以理解為有多少人能真正對你有用。
  • 真正的人脈,在真心!
    真正的人脈不是你的通訊錄裡有多少人,也不是有多少人認識你,而是持續和你打交道的人有多少。真正的人脈不是奉承你的人有多少,也不是被你使喚的人有多少,而是在你困難時伸出手幫助你的人有多少。真正的人脈,不在朋友的數量,而在友情的質量。
  • 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脈網絡是如何建立的?
    編者按:你的人脈網絡對你而言是真正有價值的人脈網絡嗎?真正有價值的人脈網絡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的?人脈網絡分為哪幾種類型?如果打造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脈網絡?本文將為你一一解答這些問題。Mike Steib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擔任NBC和Google的高管,他現在擔任的職位是XO集團的執行長。在這篇文章中,他和大家分享了打造有價值的人脈網絡的經驗。
  • 你都不是別人的人脈,別人怎麼可能變成你的人脈?
    人脈是什麼呢?人脈跟朋友是不一樣的,人脈一般是指對事業有幫助的那一群朋友。可是有些人,朋友看起來很多,一個人脈也沒有,今天給大家真相!圖中之人,不知道還有幾個人記得。他曾經擁有不可思議的「人脈」——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南非前總統姆貝基、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這些人都對芮成鋼有過正面的評價,也有交往。就跟我們現實當中的很多人一樣,曾經一起吃了好幾次飯,打了很多次麻將......然而,當他出事以後,這些人不再是他的朋友了。
  • 他們才是你的好朋友:真正的好朋友,情義無價
    最終,這類朋友可能與誰都成不了好朋友。3、「泛泛之交」彼此之間只是認識而已。沒有過多的交集。他不曾聽你說過心裡話,你也不曾走進他的心。或者說,只是知道彼此而已。有人問起,有沒有這個人,他可能知道。這個人究竟怎麼樣,他可能就說不清楚了。
  • 你所謂的人脈,不過是一堆爛頭像
    02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是多少人認識你。如果單從數量上取勝,那麼告訴公路收費站,為了銷售業績掃樓的銷售員,景區的售票員,這些每天都要接觸成千的人,是不是應該當之無愧成為「人脈之王」?人脈不是你和多少人打過交道,是有多少人願意主動和你打交道。人脈和朋友不一樣,人脈更多的是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
  • 12星座中誰最大方灑脫,讓你發現一下身邊的好朋友都有哪些
    都說「為朋友兩肋插刀」,每個人的身邊多少都會有一兩個在朋友有難時都會慷慨解囊的好朋友,有時候為了我們好,他們可能會說出一些比較難聽的話,但是正所謂忠言逆耳,這些能在自己面前有話直說的朋友才是真的對自己好,而且他們的表現也是很刀子嘴豆腐心的。
  • 真正的人脈,不是看你的高度如何,而是了解你的低處在哪
    真正的人脈,不是看你的高度如何,而是了解你的低處在哪 要說我們在結交人脈的時候,首先是會看在和他接觸過程中,他的一些談話和肢體語言上的表達,所帶給自己的感受是怎樣的。
  • 5條人際關係潛規則,真正的人脈,就是能互相利用
    對於人脈,也是如此。很多人就是分不清楚,朋友和人脈的關係,所以生活搞得一團糟,事業也一直沒有起色。1、朋友和人脈的區別是什麼?不少人喜歡和朋友做生意,但又礙於面子,不好直接談利益分配。真正會做生意的人就知道,不要去拉朋友,而是找資源互補的人合作。由於大家都是衝著利益去的,事先就談好了分配機制,反而能和諧相處。所以你會看到,創業撕逼的,基本都是朋友之間,本來想靠感情捆綁,最後卻為了利益分道揚鑣。2、能對你產生幫助。
  • 真正的好朋友,不止能夠同享福,還可以和你共患難
    真正的好朋友,不止能夠同享福,還可以和你共患難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朋友,不過只是名義上的朋友,朋友雖然有很多,但是每當在你有事的時候,你可以試一下有誰是真心實意的來幫助你的,不是找這樣的藉口,就是找那樣的藉口,總之我無能為力了
  • 什麼叫做好朋友呢?鮑叔牙對管仲的情誼,真正的詮釋了朋友的含義
    文/越來越會說謊什麼叫做好朋友呢?鮑叔牙對管仲的情誼,真正的詮釋了朋友的含義我們的一生中,會交很多的朋友,但是能夠稱得上是好朋友的人卻很少。所謂的朋友可以是因為某些好處而跟你站在一起的人,而所謂的好朋友是看重你這個人身上所具有的優良品質,而跟你真心跟你交往的人,當所有人不看好你的時候,還是願意站在你身邊陪著你的人。管仲這輩子真的很幸運,因為他在有限的生命裡,他結識了最好的朋友,管仲的這個好朋友就是鮑叔牙。
  • 繪本推薦閱讀:真正的好朋友
    「你的好朋友是誰?為什麼她(他)是你的好朋友?」與成人的沉默許久或小心翼翼不同,孩子給出的答案通常是第一時間的、不假思索的,即使是複雜多變的,但每一次回答的時候都能感受到她(他)的真誠與堅定。的確,在孩子心中,只要可以一起玩耍、遊戲、一段時期內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人,都可以稱得上好朋友。只要他們認定了彼此,便會不遺餘力地打造這個屬於他們的、獨一無二的、充滿友情的無憂世界。1,蝸牛和咪咪貓約好一起蕩鞦韆,可以蝸牛從早上爬到中午,才爬了一半路程。
  • 等價交換是人脈的本質
    事實上,資源分布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係。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實:幼兒園裡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麼,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麼?答案並非肯定。  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機會、也恰好願意多花一點心思與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的話,你也很快就會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
  • 真正好朋友是什麼樣的?讀完林語堂的語錄,真的很打現代人的臉!
    真正的好朋友是什麼樣的?多少人靜下來仔細想過?倘若這個問題問現代人,估計現代人都很難回答出來,因為現代很多人都沒有真正的朋友。那麼現代的人都是什麼樣的朋友呢?可以說現代的人,大多數人都是擁有一群利來利往的朋友。
  • 職情:職場中,當你沒能力時,少花精力培養人脈,你怎麼看?
    ,很難想像到,一個工作還不滿一年的人,有兩個微信,而且其中一個微信有5000好友 只要是有點名氣,或者是行業裡能叫出名字的人,小優都能從自己的微信裡把他給翻出來,用他自己的話來講,結交關係、培養人脈才是自己的「第一工作」,可以說小優對於人脈的執著,已經達到了一個「痴迷」的程度;而且小優本人,也是經常向我們炫耀,自己認識誰誰誰,和誰誰誰一起吃過飯等等
  • 職場人脈至關重要,如何建立有效的人脈關係?
    人脈,是中國人最喜歡提及的詞語,中國是人情社會,而人脈作為人情的實際體現,就展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那麼,如何去建立人脈?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脈呢?一起來看看吧人脈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1.人脈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卡耐基說「如果我們想要交朋友,就要先為別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時間體力體貼奉獻才能做到的事」。你有多大價值,你的人脈才能產生多大價值。
  • 你說學習重要,還是經營人脈重要?
    步入社會後,每個人都有著複雜的社交網絡,靠關係可以少走彎路可以迅速成功,人脈經營真的比學習還重要嗎?所謂的人脈就算重要,也根本沒他們說的那麼重要」。你願意與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讓我們從頭細說。先動腦思考一下,你願意與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