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級大學新生開始陸續收到心儀大學寄來的第一份「禮品」——新生錄取通知書。
部分高校已經亮出新設計的2020年高考錄取通知書——
清華紫——
北大紅——
南開大學的荷包——
南京大學紫色禮盒——
武漢大學:建築為骨,歷史做魂——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規整工業風——
中國傳媒大學的文藝風——
從古代就有的儀式感
在古代,為激勵士人勤奮努力、擴大影響,官府除張榜公布外,也會專門製作特別精美的「錄取通知書」。
我國最早出現的錄取通知書是唐代的泥金帖子,「泥金」手法是中國傳統的高檔裝塗工藝,可見其重視程度。
根據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泥金帖子》記載,朝廷會派人到進士及第的考生家中,傳送泥金帖子,以此來報登科之喜。
後來出現了「金花帖子」,才有了「正式版」的科舉考試錄取通知書。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二
這段話的意思是:進士登科,朝廷用精美的黃紙製作錄取通知,長五寸,寬兩寸半,上填考生姓名,下有考官籤名。填好以後,用一個稍大的紙袋裝起來,紙袋上面也填寫考生的姓名。這樣的錄取通知書,在宋朝叫作「榜帖」,俗稱「金花帖子」。
《中國考試大辭典》中直接將榜帖解釋為「唐宋時科舉及第者的錄取通知書。」由此可見,把「金花帖子」作為錄取通知書已被現代學術界認可。
明朝考生的錄取通知書被稱為「捷報」或「報帖」,民間則稱為「喜報」。
《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後送來的就是捷報。如第三回:範進三兩步走進屋裡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
到了清代,就出現了刻板印製的科舉通知書了——
清代不同版本的「鄉試」捷報
清代科舉捷報印版
清代江南的一份舉人通知書
時代的印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十年代的錄取通知書長這樣——
江蘇徐州有位大爺,將1956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收藏至今,內附校團委給他的祝賀信,還有學生會繪製的去往學校的簡單地圖。大爺稱,讀大學是種享受。
恢復高考至今,從有些嚴肅到風格獨具,從平郵到特快專遞,從白紙黑字到精美的印刷,錄取通知書的不斷「變臉」,折射出了時代的變遷。
上世紀70年代——
70年代初期的大學入學須知中,要求學生要自帶戶口、糧油關係、購買關係,還需要帶肉票、副食專用票。特別提到「各種票據和關係不齊者,不予辦理入學手續」。
上世紀80年代——
在那個年代,大學除了發放錄取通知書,還會發放未錄取通知書,只要是報考大學的學生,無論是否錄取,大學都會給予反饋。因此,很多學生收到大學寄來的信都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而未錄取通知書中則充滿了鼓勵的語言。在80年代後期,隨通知書寄出的入學須知中也要求學生轉糧油關係,還需要學生轉戶口、轉黨團員關係等。
上世紀90年代初——
在90年代中期以前,考生們填報志願時,還會收到一個信封,考生需要親自在信封上填寫通知書的郵寄地址。90年代中期前通訊仍不發達,有時候出現大學錄取通知書丟失的情況。
上世紀90年代末——
1998年後全國高校開始擴招,學生越來越多,很多學校開始意識到通知書成為學校的名片,是學校對學生的第一聲問候,因此通知書中逐漸出現了校長寄語、校長給新生的一封信等內容。同時,由於使用了郵政的特快專遞,大學寄給考生的通知書資料也越來越厚。除了錄取通知書,大信封裡往往還有銀行卡、書單,甚至還有手機卡。
21世紀——
從2000年之後,各個高校都會注重通知書裡的服務性,郵寄給考生的資料不斷增加。學校彩頁、入學須知、生活手冊等等,越來越多的服務內容都隨通知書一起發給學生。
錄取通知書的意義
近年來各大高校逐漸重視文化價值傳遞,錄取通知書在形式上的設計越來越來偏創新和個性。
2019年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眾秀鍾——
西安交通大學的錄取紀念卡——
東南大學的「網紅通知書」——
陝西師範大學的手寫錄取通知書——
天津大學,科技感十足的錄取通知書——
最藝術的北京林業大學錄取通知書——
看了以上錄取通知書,有網友感慨道:「只要錄取我,就是發個簡訊我也覺得挺好」。
從古至今,錄取通知書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通知消息作用層面的意義。那份儀式感背後,蘊含著對過去努力的肯定和對未來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無紙化時代,它能一直存在的魅力所在。
你的錄取通知書查收了嗎?
資料和圖片來源:
新浪微博
總監製:陳良傑
監製: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