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0月10日蘇州訊 (記者華誠)浩淼太湖上有一座世外桃源式的西山島,位於蘇州市吳中區。島之東南角有一座奇山,山前曾有巨石狀似老翁,故曰「石公山」,每年農曆九月十三日傍晚,可觀「日月雙照」奇觀。71年前的這一天,島上一徐姓人家男嬰此山下降生,故有別號「石公山人」,取名偉法,與書法結下一生情緣。徐氏家族的傳說和「石公山人」傳奇從一千年前的南宋講起。
小小追夢人,知恥而後勇
大筆可當槳,人生好風景
根據徐氏宗譜記載,早在南宋時,徐家先祖娶了御妹做了駙馬,因為學高身正被授太子太保,與嶽飛同朝為官,力主北上抗金。秦檜當道後,主戰派被逐一剪除,徐家先祖看透官場,被貶入西山,從此在青山綠水中,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忙時漁耕,閒時讀書習字,後人不問政事。西山島是太湖中一個孤島,約90平方公裡,出入靠槳,只到上世紀90年代,太湖大橋建成通車,久富盛名的東山如虯,伸入太湖與西山遙相呼應,東山多商賈,西山多隱士,也正應了「東山富、西山貴」的古諺。
到了徐偉法這一代,徐家在西山生活已有46代。1947年的深秋,徐偉法出生蘇州西山,後隨父親出島,到常州念書,直至小叔叔成親,偶爾回來幾趟,他留戀西山的青山綠水和怡然自得的生活,他的鄉愁如葉對根的眷戀,總有一天,他這位出島遊子終要歸來。
小時候的徐偉法家境好,聰明又好學。他的書法潛能在一節他喜歡的語文課上被「點」醒。那天,教語文課的沙老師,拿著徐偉法的作業本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進行了點評,大意是他人長得白白淨淨,穿得乾乾淨淨,就是字寫得邋邋遢遢。老師欲貶先揚的對比手法,讓一直很有優越感的徐偉法無地自容、耿耿於懷。
學校有一位沈老師,擅長隸書,教室牆壁上的板報、語錄均出自他手。受刺激後的徐偉法成了沈老師的「粉絲」,有機會就站在沈老師身邊看他寫字,回去照葫蘆畫瓢。學期結束時,待其他同學走了,他悄悄潛回教室,把沈老師的作品「偷」回去,如獲至寶,先用鉛筆雙鉤,再用毛筆臨摹。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學期後,他的字果然有模有樣起來,他覺得到了「雪恥」之時。徐偉法認真寫上一頁,然後請沙老師給打打分。沙老師驚訝於他的「臥薪嘗膽」的膽識,給他打了一個大大的「甲」,這件事給徐偉法很大觸動。
學校後來搞寫字比賽,自然少不了他。寫大字、標語他也毛遂自薦,出盡風頭。上山下鄉那會,因為字寫得漂亮,徐偉法被當作有水準的文化人,被各村大隊部借來借去,「逃避」了許多田間勞作。
徐偉法「沾」了書法不少光,後來成了農村民辦學校代課老師;返城招工時,他有意露上一小手,果然被心儀的廠企發現,招到廠裡工會專職做宣傳;70年代後期,又憑著在江蘇省電力系統的書法比賽的一等獎佳績,被作為人才調到南京工作,分到了住房,這讓他得意了小一陣子。書法成了徐偉法進步的階梯,廠裡主要領導很賞識他,認為這個「小徐同志,前途無量!」他從心裡感謝書法,暗暗發誓,要在書法上有所建書,發揚西山島上徐家「詩書傳家」的榮光。
策字當頭照,四兩撥千金
海上生明月,才情似水流
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白衣飄飄的年代。年輕人懷揣文學夢、書法夢,不管長得歪瓜裂棗或者行為有多麼叛逆,只要能吟幾句漂亮的詩歌,或寫幾筆像樣的書法,就不愁沒有小女生跟在身後,書法類報紙、雜誌迎來破土發芽的春天。
而立之年的徐偉法調入南京一家國企工會,從事宣傳工作,並在江蘇書法界嶄露頭角。他兼任《書法藝術報》南京站的站長,提出報紙上開專欄,講「老字號」故事、評「老招牌」書法,向社長建言,快速擴大報紙影響力,必須辦有陣勢的全國性書法比賽。社長一攤雙手,呵呵一笑,徐站長卻胸有成竹。
他隻身到了北京,帶著書法藝術報社開具的《介紹信》住進總政招待所,隨後撥打總機接通總政宣傳部辦公電話。徐偉法自報家門,並提出拜會邵部長。兩人並不熟悉,但徐偉法見過邵部長的書法功力。聽說書法藝術報記者來訪,邵部長果然樂呵呵接見了他。
徐偉法見面之初,絕口不提辦書法大賽的事,他向部長試著提出,要一些英雄「誓言」的文字資料。1985年的老山牽動著全國上下的心,最可愛的人在前線拋頭顱,灑熱血,後方也在組織捐錢、捐物,為他們鼓勁、加油。部長說,這些文字是現成的,已印成小冊子,馬上安排秘書去取。
徐偉法藉機把用途作了描述。他說,他想籌辦一場較大規模的青少年書法競賽,「誓言」就是比賽的書寫內容,這對英雄是最好地鼓舞。部長拍案叫絕,為眼前小徐同志的「點子」叫好。
在部長支持下,《中國少年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文化報》和《書法藝術報》作為發起和主辦單位,很快刊發了徵稿啟事,拉開了首屆全國青少年書法大賽的序幕,高佔祥、劉海粟、啟功、陳大羽、林散之等各界46人做組委會顧問,歐陽中石、趙緒成、尉天池、黃惇等39名全國著名書法家為評委,徐偉法順理成章成了組委會秘書長。
全國性媒體強大傳播力和社會熱點交融,產生的影響力大得驚人,組委會陸續接到來自全國中小學20000多幅參賽作品,最終評出小學組、中學組共400幅獲獎作品,裝裱、結集,並在中國展覽館展出,作品原跡之後送往前線。歷時一年的活動陣勢浩大,意義深遠。30年後,當年獲獎選手中包括江蘇的管峻、趙幸磊、虞曉勇,上海的王瑩等一批獲獎作者已成長為中國書法界的中堅代表力量。
好的創意成就了好活動,《書法藝術報》得償所願,知名度迅速提升。值得一說的是,整個活動並非一帆風順,籌辦活動獎品曾讓組委會傷透腦筋。「理想獎」既無冠名,又無贊助,主辦單位也沒有收到「眾籌」的報名費,那麼購辦獎品的錢從何而來?哪怕一個人頒發價格在100元的筆墨紙硯,至少也要4萬元經費,在上世紀80年代,這絕對算是一筆巨款。
秘書長徐偉法果然是「智多星」。他從中國書法家協會沈鵬處要來了會員通訊錄,向邵部長那裡討來了信紙和信封,然後隨信附上一幅孩子獲獎作品的照片,以組委會的名字,請每一位書法名家爺爺、奶奶給書法「苗苗」寫一幅作品,作為此次競賽最有意義的獎品。既是嘉獎,更是傳承和鼓勵。他的提議得到了包括費新我、沈鵬、張森、肖嫻、端木仲森、闕長山、尉天池、蘇士澍、華拓等全國數百名書法名家的積極響應,獎品的難題迎刃而解,並成為中國書法界的一段經典佳話。
徐偉法因成功創意和執行,知名度越來越高,朋友圈越來越大。此後,他在江蘇省文聯楹聯學會、詩詞協會、省記協、省企業報協會,從事文化、新聞、書法、楹聯等工作並擔任理事、秘書長、副秘書長等職,並出任總*參文化部李靜部長助理,協助籌劃京劇梅花獎和徽班進京200周年大型文藝活動、籌拍振興國粹之10集《中國京劇》,和中國著名楹聯學家裴國昌一起聯手主編、出版、發行有上千萬字的《中國楹聯大詞典》《中國藝術對聯大詞典》《中國名勝楹聯大詞典》《中國風俗對聯大詞典》《中國酒文化》《全清聯》等系列楹聯叢書,他的書法藝術汲取各方營養,進步很快。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徐偉法的策劃才能找到了更廣闊的施展舞臺。他毅然辭去公職,下海賣起了「點子」,開始了又一段傳奇人生。他南下深圳、海南、中山;轉戰蘇州、無錫、南京、北京;專業從事項目策劃,承接企業形象包裝,各地開發區項目招商,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策略及廣告宣傳創意。先後受聘為深圳合力達公司「華裔名流陵園」全程策劃並成功招商、蘇州太湖旅遊度假區招商策劃、無錫馬山靈山大佛項目的品牌策劃、句容茅山旅遊開發規劃、常州戚墅堰貿易城策劃、招商和運作、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商標城項目總策劃。
先後受聘於海南興寶集團、海南銀海集團總策劃、總經理,鎮江京口區政府經濟顧問,農副產品項目論證顧問,海南省形象建設委員會常務顧問,海南省旅遊局旅遊項目策劃顧問,並提出來了「國際旅遊島」的發展概念和定位。
徐偉法像一隻旋轉的陀螺,根本停不下來。在改革的春風裡徜徉,廣告創意中天馬行空,奔騰的商海乘風破浪,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策劃經典。
石公山下住,風光在險峰
一撇又一捺,廝守太湖夢
2018年的深秋,蘇州太湖西山東南角,西湖夕照,薄霧漸起,一位銀髮飄飄的老者凝湖而立。這裡是太湖裡精華之地,原有巨型太湖石,狀若老翁而得名「石公山」,海燈法師曾在此住持10年。老者正是徐偉法,數年前攜夫人回到故土,也算葉落歸根。
石公山不高,以石為奇;少土,柏樹居多;三面臨水,巖石奇秀,翠柏蔥鬱,猶如仙境。山上亭臺樓閣,高低錯落,軒樹橋廊,疏密有致,有歸雲洞、浮玉北堂、來鶴亭、斷山亭、一線天、明月坡等景觀。天晴時,石公山西南湖面隱約可見天目山餘脈,巍峨起伏,構成了一幅島中有島,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壯麗景象,湖光山色舉目入畫。
徐家曾是當地名門旺族,有房、有地。少小離家,一個甲子過去了,徐偉法歸來時物是人非,但情懷依舊。現在的他,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然後坐到案前做早課,看帖,揣摸,有時過於傾心,竟忘記早飯。上午時間要臨帖、品字、品茶,飯後稍作休息,帶上寫好的作品,斜挎書包,沿湖徒步前往一公裡外的石公寺,與那裡的主持悟道、聊天,回家後要做晚課,翻閱書帖,回味一日書法增益與得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石公山最高峰——-縹緲峰也只有300多米,但其中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卻賦予了她無窮無盡的魅力。天高氣爽時,他會和太太一起爬山,山腰南部,四角翹飛的御墨亭,因中置清世祖順治御書「敬佛」石碑而得名,作為鎮山之寶,「御墨亭」三字由傅傑所書。「歸雲洞」三字為明代嚴瀓草書,徐綱才楷書「讀聖賢書,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等摩崖石刻。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時三五文友相約來到西山徐家體驗一把陶式田園生活。在西山的山水中,徐偉法終於慢下了步子,心也漸漸靜了下來,夜深人靜之時,偶聞幾聲狗吠,他聽到心臟有力跳動的聲音,兒時書法夢想清晰可聞。有時他在想,當年如果沒有下海,自己書法上是否已有建樹?中斷20年的書法夢還能圓嗎?他的友人說,人生經歷是其他書家無法企及的,對生命、人生的感悟會加速你的大成。
只要出發,遲早到達。
蘇州西山島上的徐偉法一直以書法愛好者自稱。他認為,書法創新求變固然重要,但創作不可任性,求變不可忘本。食古不必泥古,也不必妄自菲薄,更不要自我陶醉。書者大成者,除滴水穿石地執著,思考是滋養靈性和才情的土壤。回到故土,他專注養老養心,品鑑古人、名家和自己的作品。他臨帖時,不像少年時,從頭至尾抄下去。常把一字「摘」出,細細把玩、反覆揣磨,包括書者所思所想,帶著感悟和思考,結合自己用筆習慣和風格再行創作。
與來西山採風、度假的書者不同的是,徐偉法的根扎在這裡,每一寸山水與他血脈相聯,他對西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更接這裡的天氣、地氣和人氣;他的書法創作內容多取自腳下這方鄉土的風物誌,有著濃得化不開的鄉愁、西山元素和石公山的烙印;他的作品成了傳承、推廣、宣傳西山的名片而洛陽紙貴。
今年72歲的徐偉法白髮飄飄,猶如閒雲野鶴,但文思敏捷,聲如洪鐘。他說,他要做一個堅如磐石、心靜如水的石公山上守島人。
守著太湖、夢想和夫人,靜等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