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中國外文局首次發布了《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
該報告依據不同的分類有不同的結果,中國外文局概括出了一個重要的總結:由於全球「漢語熱」的興起,外國人能說的漢語詞彙也隨之增加。
據《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顯示,這兩年來中國詞語以漢語拼音的形式在國外的接觸度、理解度急劇上升。近幾年,我於各種場合均為文倡議呼籲,在把漢語文化特色詞譯成英語的時候,訴諸語音合情合理,因為鑑往知來,古今中外的例子比比皆是。今天看到中國外文局這樣的研究結果,格外欣喜。
調研選取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南非、加拿大、新加坡和印度等8個英語圈國家的民眾作為調研對象,並統計了300多個中國話語詞條在英語國家主流媒體的網絡平臺報導量 ,形成進入英語話語體系的漢語拼音詞彙認知度TOP100總榜。
進入英語圈認知度TOP100的漢語拼音詞彙涵蓋政治、經濟、科技、宗教、哲學、傳統文化、自然景觀、傳統美食等各領域。
那麼,你知道哪些中國詞語在國外最受歡迎嗎?
功夫詞彙最受外國人的歡迎
在這次中國外文局發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中,同時公布了中國詞彙的熱詞榜。在排名前100的詞彙裡,中國傳統文化類詞語數量最多,佔比超過四成,一起了解一下哪些詞語榜上有名。
和中國節日有關的詞語入榜數量增長最快,春節、重陽(清明、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悉數上榜。而「春節」在外國人心裡最具影響力,就連相關的紅包、春聯、春運、燈籠等習俗,也排到榜單中遊。有一類詞的出現讓人意外,像熊貓、針灸、長城等等(龍、鳳、故宮、長江、黃河),雖然都有對應的英語單詞,但是現在中文名字也開始深入人心,比如熊貓,外國人不光知道panda,還知道這個憨態可掬傢伙的中文叫法「熊貓」。榜單排名最靠前的,非中國功夫莫屬(少林、武術、氣功、功夫、太極、師父、武俠),少林高居榜首。以孔子、老子、陰陽(氣、道、八卦、孫子、媽祖、儒、孟子、中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哲學類,也表現突出,八卦、孟子兩個詞也以拼音的方式收進了《牛津英語詞典》。
「春節」走出去 海外認可度提升
在榜單裡,有一個詞語五年來無論是海外的報導量,還是搜索熱度都迅速增加,那就是「春節」。「春節」擁有獨特的魅力,很多傳統文化「詞彙」也因為它,一起被海外認知。
春節前夕,一場有著濃鬱中國特色的年夜飯活動,在馬來西亞舉行,舞龍、舞獅、財神送福,吸引了近千人參與。
馬來西亞人 蘇北辰:帶家人一起來吃個千人年夜飯,有很多遊戲可以玩,也有很多表演可以看。
如今,越來越多慶祝「春節」的活動,在世界各地舉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17年發表文章稱《中國最大節日正走向全球》,並配發了英國女王在當地參加慶祝「春節」的活動照片。而中國推出的「歡樂春節」活動,光2017年,就吸引了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8億人次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歐敏行直言,她當初愛上中國,就是因為參加了紐約的一次慶祝春節的活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 歐敏行:春節、恭喜發財、紅包,近幾年來,我認為中國的春節,真的不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我們看到海外民眾對「春節」的搜索熱度,從11月份開始到現在,越來越高。整個2017年,「春節」的海外網絡關注熱度,是5年前的6倍。搜索「春節」的不只是華人聚集的地方,西歐、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搜索量增長迅速。他們在搜索「春節」時候,最喜歡一起搜「年」和「快樂」這兩個詞。而近兩年, 「春聯」、「春運」、「春晚」、「紅包」、「煙花爆竹」等詞語的搜索量增長最快。這些「春節」習俗,越來越受到海外的關注。
西班牙駐上海經濟商務領事方少龍:你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把福字倒著貼嗎?我知道,福就是福氣,把它倒過來,福氣也就來了。
很多國際時尚品牌藉助春節期間常見的元素,像「龍」、「鳳」、「牡丹」,以及每年的生肖,設計出了一款款具有國際範兒的時尚產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 歐敏行:我認為中國變得越來越自信,向世界分享它的文化傳統,這也促使海外的華人來分享他們的母國文化,另外一方面呢,隨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地位的提高,讓我們對了解中國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現如今,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十多個國家已經把中國的「春節」確定為本國法定節日,「春節」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張靚麗「中國名片」。
牛津英語詞典正式收錄音譯詞彙
在中國外文局公布的前10名榜單中,OED直接收錄了如下的8個漢語詞彙,全以音譯的面貌進入英語,落戶成為英語的一份子,詞條的細節從略:
OED 目前尚未收錄「ni hao」(你好)這個詞條,不過有關它的書證倒有一則,列在prolong(延長;拉長)這個詞條底下:
這條「ni hao」的書證出自美國作家馬克薩爾茲曼(Mark Salzman)1986年的自傳體小說《鐵與絲》(Iron & Silk)。薩爾茲曼在1980年代之初到過中國長沙,這本書是他的回憶錄,記述了他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中國生活、學武術的經驗,1990年還拍成了同名的電影,廣受好評。
作為純粹的語文詞典,OED未收百科性質的「Forbidden City」(故宮)這個詞條,不過仍以書證的型態加以記錄,一共有3處。第一則書證引自英國作家丹尼斯布拉德沃斯(Dennis Bloodworth)1967年的《中國窺鏡》(The Chinese Looking Glass),講述了明思宗崇禎帝的自縊殉國:
Forbidden City的第二則書證,出自美國著名外交家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1979年的《白宮歲月》 (The White House Years),他回憶了1972年2月尼克森到中國訪問時所參觀的景點:
此外,Forbidden City也以書名之姿,成為OED一則慣用語的書證來源。英語世界其它幾部語文和百科兼收的大型權威詞典,都以完整的詞條正式收錄了Forbidden City,如《蘭登書屋足本英語詞典》(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美國傳統英語詞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新牛津英語詞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北京紫禁城是各國領導人出訪中國時必遊之處,圖為去年十一月時,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夫婦訪中時,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夫婦在紫禁城前留影。
漢語詞彙音譯化趨勢
中國外文局發布的這個《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立即在春節假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隨著中國整體國力與日俱增,以漢語拼音之姿現身英語世界的中國詞彙,估計只會越來越多。
「餃子」的英語幾乎總是譯為dumpling,2006年,OED納入了漢語拼音的jiaozi。「紅包」的英語原作red packet 或red envelope,OED在2016年也收錄了漢語拼音的hongbao。OED裡類似的例子其實還有許多,並得到豐富書證的支持。「故宮」的英譯長久以來均作Forbidden City,依此態勢發展,轉寫自漢語拼音的Gugong,說不定哪天就為英語所收,並逐漸將Forbidden City這個標準答案取而代之。漢語的「你好」、「謝謝」、「再見」,或有可能在不久的未來就以nihao、xiexie、zaijian 進入英語,成為英語的詞彙。
進入英語圈認知度TOP100的漢語拼音詞彙涵蓋政治、經濟、科技、宗教、哲學、傳統文化、自然景觀、傳統美食等各領域。調研結果整體呈現三大特點:
第一大特點是中國道路、中國方案日益為世界民眾熟知。榜單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產生的政治話語如「中國夢」「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中國道路」「十三五」等詞彙強勢上榜,說明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需求越來越強烈,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正得到越來越多理解和認同。
第二大特點是,中國經濟、科技發展進步帶動了世界經濟與科技話語的創新。在榜單中,共有15個經濟科技類詞彙入選。其中,「元」「人民幣」躋身榜單前十位,且已被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紅包」「支付寶」「網購」等因行動支付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詞彙在年輕群體中有較高的認知度。此外,榜單中還包括了「嫦娥」「悟空」「高鐵」等代表高端科技成果的詞彙,這些詞彙獲得較高關注和認知度。
第三大特點是,中國傳統文化類漢語拼音詞彙數量高居榜單之首。上榜漢語拼音詞彙數量佔榜單近五成,居榜單之首,涵蓋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個類別:如宗教哲學類「陰陽」「八卦」,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老子」,中國功夫類「少林」「功夫」「武術」,節日民俗類「春節」「中秋」「重陽」等。報告分析認為,隨著中國的節日民俗、先賢思想、傳統美食等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世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話語方式也正在悄然影響、改變著世界。
寫到這裡,我不免想到了華語女子流行演唱團體SHE的《中國話》: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