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2020深圳BT(生物技術)產業領袖峰會(以下簡稱「BT產業領袖峰會」)在深正式開幕。來自全國各地近500名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領袖齊聚,共同展望粵港澳大灣區BT(生物技術)產業的嶄新未來。開幕式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院士、「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院士通過視頻為大會致辭。副市長艾學峰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本屆峰會以「『峰』在哪裡——生物醫藥技術與安全」為主題,邀請了兩院院士和國內外知名生物企業家在內的80多位重要嘉賓,圍繞生物技術「新風口」、生物安全治理等熱點話題進行研討和分享,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領域再上新臺階,為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貢獻技術力量。
艾學峰在致辭中表示,目前深圳已建成生物醫藥產業相關創新載體511家,形成了以南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坪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雙核心,其他片區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各類創新主體活力迸發,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高端醫療器械、基因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等技術躋身世界前沿。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生物醫藥產業增長達22.8%。下一步,深圳將進一步完善生物醫藥產業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在源頭創新能力建設、「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生物安全治理等領域重點突破,使生物醫藥產業成為深圳創新發展的「新引擎」。
開幕式上,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重大公共服務平臺及寶龍生物藥創新發展先導區同時發布。
專家學者縱論後疫情時代深圳醫藥創新與產業前瞻
2020深圳BT(生物技術)產業領袖峰會現場邀請嘉賓舉行「峰」在哪裡——深圳生物技術的下一個五年高端對話。
在昨天開幕的2020深圳BT(生物技術)產業領袖峰會上,多位院士、學者和企業家聚首,縱論後疫情時代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與產業前瞻,探討深圳生物技術發展的「創新」與「合作」,為深圳打造成為全球生物技術創新高地及生物產業發展策源地建言獻策,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知識盛宴。
生物技術發展安全意識應放首位
一場新冠疫情,讓生物安全走進了大眾視野。在全球生物安全面臨挑戰下,深圳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深圳是一座創新的城市,也是一座有作為的城市,在疫情期間,面對複雜嚴峻的防控形勢,深圳以最快的速度、最科學嚴謹的態度為全國作出了表率,深圳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不但是對國內,也對國外作出了貢獻。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表示,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變化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引發了社會進步,同時也帶來了法律上的風險和倫理上的危機。「所以法律和技術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技術的進步必然會對既有的法律制度提出挑戰,阻礙了技術的發展,需要法律進行相應的變革來推動促進科技的進步;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又需要法律加以規範、保障和引導。」
申衛星認為,法律本身並不能夠產生技術,也不能夠治病,但是它可以確保人的基本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包括醫療和衛生技術創新在內的事業能夠行穩致遠。更重要的是生物技術跟其他技術並不一樣,它有可能會引發生物武器的侵襲、生物多樣化的破壞以及外來物種的侵襲等等,「因此既要重視技術的發展,更要把安全的意識放在首位。未來的生物技術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深圳是大有可為的。」
申衛星表示,深圳應加大能力建設,主要體現在經費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鼓勵和扶持自主研發創新,以及科技企業發展等多途徑對生物安全工作給予相應的經費和政策上的支持,從而促進和加強生物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設。
緊抓灣區機遇鼓勵企業加快轉型
「此次新冠疫情的突然來襲,給中醫藥學和西醫藥學創造了同臺合作、相互競爭、相互學習的局面,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姚新生表示,事實證明,在此次新冠肺炎的不同階段,中醫藥學也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作為經驗醫學,特別是傳統中藥複方製劑作為上市藥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還有漫長的路程要走。」姚新生表示,傳統中藥複方製劑產品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於政府通過政策引導,推進「官、產、學、研」相互結合,保證產品質量,轉變觀念,清醒認識今後無論藥品是什麼形式,要想上市銷售,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必須按照國際共識,通過科學研究達到有效、安全、新穎、穩定和可控五大基本條件。
此外,開展中藥產品防治疾病的作用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的科學、有效的研究,政府要採取政策和資金引導,鼓勵企業儘快轉型,逐步成為創新研究的主體。「深圳要緊抓機遇,積極開展粵港澳多區域合作及國際合作,實行積極的開放政策。不久的將來,我也計劃在灣區建設一個國際中藥學合作研究中心,希望得到各界的支持。」
利用創新「基因」 將科學轉化成產業
深圳的生物醫藥產業面臨怎樣的發展前景?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作為創新之都、科技之城,深圳的生物醫藥產業一定會迎來蓬勃發展的機遇。
「在中國的醫藥歷史中,全球的第一個基因治療藥物是在深圳誕生的,中國的第一個原創藥也在深圳誕生,深圳未來要做什麼呢?」深圳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表示,醫藥產業是實體經濟,因此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就是產業發展空間問題。此外,醫藥行業所需的人才領域是非常廣泛的,但目前深圳的人才涉及的領域還比較局限。
「深圳製藥行業發展較為落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深圳信立泰藥業董事長、總經理葉宇翔認為,中國現代製藥產業走過的周期還較短,前10年中國製藥企業首要的任務不是創新,更多的是把產品質量做好,而隨著產業發展,對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新』是醫藥產業永恆的話題,深圳目前已經出現了一批很優秀的企業,但是整個產業的生態鏈還存在不少缺陷。」
「我們提到創新首先想到的是科學驅動,雖然科學驅動是重要的,但在當下,數據驅動更值得思考。」復星醫藥全球研發總裁回愛民表示,在藥物研發過程當中有很多的機會去創新,深圳具有天然的優勢,「怎麼利用改革開放的土壤,有創業精神的科學家、企業家,利用『創新』的這個基因,一方面重視原始的科學研發,另一方面加強轉化,把科學轉化成產業,轉化成產品」。
微芯生物魯先平: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需要頂層設計支撐
「生物醫藥產業健康發展,需要頂層設計的制度支撐。」在昨天舉行的BT產業領袖峰會上,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博士發表了主題為「中國醫藥創新的突破與未來」的精彩演講。
生物醫藥產業的高速發展,正在成為深圳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生命科技創新的重要「一極」。魯先平從中國原創新藥研發的歷史切入,介紹了上世紀初中國仿藥為主、新藥難以發展壯大的尷尬境地,「藥品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領域,但創新藥的研發是市場配置失靈的領域」,這也是中國藥企在當時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痛點。
魯先平認為,隨著2000年微芯生物在深圳創立、恆瑞在主板上市,中國醫藥創新正式跨越分水嶺,開啟轉型升級之路。微芯生物原創新藥的研發之路伴隨、見證和促進了國家科技政策、藥政法規、專利制度、市場監管以及資本市場等多方面創新轉型發展。2014年底西達本胺在中國獲批,是我國原創藥的裡程碑。然而,魯先平也提出,「生物醫藥產業要有質的改變,需要頂層設計的制度支撐」。2010年後,中國醫藥行業騰飛的時代到來,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生態鏈進一步完善,商業模式走向多樣化,但核心能力仍然缺乏。
2015年,國家有關部門陸續推動開展了藥政、醫保、稅收等多個方面的重大改革,比如,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新藥定義修改;成立醫保局逐步解決統籌支付、藥佔比、輔助用藥、定點藥店、掛網與二次議價等最後一公裡落地;腫瘤藥品進口關稅調整及臨床急需藥品增值稅降低等。
資本市場支持國家創新戰略,助力生物醫藥產業騰飛。魯先平表示,以深圳為例,資本市場對於深圳生物產業發展創新功不可沒,科創板的設立,從制度上解決了創新型藥企基於中國發展壯大的制約。「如果要問我們最大的獲得感是什麼?那就是解放了束縛研發的雙手,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19年,微芯生物成功登陸科創板,上市一年來,公司面向全球開發的模式得以順利推進實施,為未來產品在國際市場展現中國原創新藥價值奠定基礎。
關於未來,魯先平認為機遇與挑戰並存,他表示,目前醫療衛生體制與藥品註冊管理制度的改革已有很大提高和改善,但如何更合理地兼顧所有利益方,保障創新藥企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讓中國醫藥成為國家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滿足中國老齡化需求,惠及更多全球患者,同時加強創新藥物臨床研究能力與加快中國藥企的國際化步伐應成為行業所有參與者關注的重點。
推動我國醫療裝備製造走向高端
昨日,BT產業領袖峰會之高端醫療裝備融合創新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院士專家、行業學者及企業家代表參會,共探醫療裝備產業的最新前沿科技,推動我國醫療裝備製造走向高端。
據悉,論壇旨在推進「健康中國2030」「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致力於搭建交流學習和產學研結合的平臺,展示醫療裝備產業的最新前沿科技,推動我國醫療裝備製造走向高端,並與相關學科融合發展,發揮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資源共聚,協調發展」的重要功能,進一步推動深圳醫療器械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論壇主席、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表示,醫療健康保障是重大國家戰略,高端醫療設備和器械是重大疾病診療的關鍵支撐和依靠。但因其技術門檻高、附加值高、自主研發難度大,我國此前長期主要依賴進口。近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經歷了「補課式」的發展過程後,我們已經有一批像邁瑞、聯影這樣的企業發展壯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補齊高端醫療裝備的短板。
中國工程院樊代明院士、夏佳文院士,中國科學院陳學思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張學記院士,分別圍繞「人體自然力與醫學管理」「重離子無創質量腫瘤技術」「可吸收醫用高分子材料與器件」「智能傳感及納米診療問題及進展」等主題,就高端醫療器械、人工智慧、高端診療等領域開展深入研討。
深圳醫療器械製造不斷邁向高端。據介紹,落戶於深圳的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今年4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批覆組建,是醫療器械領域唯一一個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也是深圳市唯一的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將充分發揮深圳市醫療器械產業優勢基礎,集聚產學研優勢力量,聚焦高端醫療器械發展的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力爭實現我國醫療裝備自主可控。
在傳承中實現中醫藥創新發展 中醫藥成BT產業領袖峰會關注熱點
在抗擊新冠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參與度高、成效顯著。在2020深圳BT(生物技術)產業領袖峰會的監管政策改革論壇、中醫藥發展創新論壇上,中醫藥傳承和創新發展成為熱點話題。從中藥質量評價、中醫藥監管政策,到中藥生產、經方創新研發,再到中藥產業化發展等,多位來自醫藥領域的知名院士、專家學者、企業家展開了多角度的精彩演講和深入討論。
2020年版《中國藥典》將於12月30日正式頒布實施。新版藥典收載中藥數量新增117種,達2711種。在中藥的安全性、有效性控制等方面,新版藥典緊跟國際藥品標準發展的趨勢,進行了質量標準控制的提升和強化。「藥材好,藥效才好。」國家藥典委員會原秘書長張偉認為,新版藥典夯實中藥安全性標準研究及其限度制定的基礎,引導規範化種植,強化源頭治理,保證藥材、飲片以及中成藥的質量。他指出,在中藥方面,新版藥典加強中藥材(飲片)33種禁用農殘、真菌黴菌的控制,以及中藥品內源性毒素成分藥材的質量控制。建立專屬性高的指標成分控制項目,體現中藥炮製「生熟異治」傳統特色,並基於研究建立了與臨床療效相關的成分含量控制。
中醫藥產業正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成為行業共識。在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發展中,醫藥的複雜性、與生俱來的缺陷等所引發對中藥「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探索和實踐從未停止。深圳市藥品檢驗研究院副院長王鐵傑表示,影響中藥質量因素眾多,質量參差不齊,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是熱點也是難點問題。基於對中藥質量控制與評價的研究,他提出了「三位一體」的中藥質量評價新模式,即化學信息、藥效信息、計算機算法。
「傳統中醫藥延續幾千年的關鍵在於安全性和有效性。」華潤江中藥業集團副總經理劉旭海認為,先進技術和制定標準是傳統中藥工業的發展趨勢,通過建立中藥質量標準體系,實施精準的過程控制,提升藥材利用率和產品質量,實現中醫藥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其中提升中藥質量是關鍵環節。「取樣不具代表性,滯後性,成分複雜與指標成分單一是中藥生產質量的三大痛點。」他指出,可通過建立基於中醫整體觀、實時性、檢測全覆蓋為特點的監測方法與標準解決這三大痛點。「質量是生產出來的,檢驗不能提高質量。」在劉旭海看來,質量源於生產。質量控制必須在生產過程階段,要培養全員質量意識,將現代化製藥裝備技術、在線監測技術以及信息化的管理系統、大數據分析決策等應用到中藥製造生產中。
中藥經典名方一直是歷代醫家進行方劑理論研究的對象和模板。「源於證,基於病,拓於理,落於藥。」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新藥審評專家餘伯陽表示,源於傳統、基於現代、創新拓展是經方現代研究的發展理念。如何獲得智慧財產權保護是經方研發麵臨的挑戰,可將組成藥比例、組方優化作為切入點。他認為,「方-證-病」關聯性研究是評價中藥複方有效性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