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方法有用嗎?曾哥可以非常清楚地告訴你,這些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
太多的人,不去思考個中真正的原因,反而天天去知乎上,搜索關於如何自律的方法,最後,除了學會幾個花裡胡哨的名詞之外,實際行動上,啥都沒有做成。
白天為什麼不想學習,原因當然有很多,其中最最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不知死活,心裡完全沒有恐懼的情緒,心裡完全沒有一丟丟的欲望。
我們暫且把你假設成一個大學生,不管你是在哪所大學,也不管你學的是什麼專業,你肯定能夠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數據,也就是:只要你有大學本科文憑,就已經打敗了96%的人。
你的專業老師,即便天坑如生化環材,他們也天天給你洗腦,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他們會把自己所教的專業,說得天花亂墜,好像一畢業,全世界的500強企業,都會來搶你,21世紀,就是你們專業的世紀。
最後,你周圍的同學,也非常非常的中二,男的不是喜歡針砭時事,喜歡混社團,積累所謂的人脈,就是整天捧著手機打遊戲,美其名曰想要成為電競少年;
女的就沉浸在各種偶像電視劇中,喜歡看各種公眾號種草文章,覺得自己將來,只要找個對自己好的男生結婚就可以了,以後相夫教子,不也一樣很幸福。
中國只有4%的本科人口;導師嘴裡的各種彩虹屁;中二且與世隔絕的同學。
它們才是導致你盲目自信,不知死活,白天不想學習,晚上只想玩手機的根本原因。
你有想到這幾個原因嗎?
你沒有,因為你懶惰,不願意多花點時間去思考;你沒有,因為你害怕,害怕自己認清楚了局勢,知道了死活,開始去努力了,自己將成為異類。
而20歲的你,啥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失去朋友的支持,你太需要周圍人的肯定了。
2,
中國只有4%的人口,擁有本科文憑,這關你什麼事?這有什麼好值得驕傲的?自己將來需要和同齡人競爭,又不是和小學生,老年人競爭,他們的文憑如何,能有什麼影響?
專業如果真的如導師所說的那麼好,一畢業就有人來搶,畢業5年,就能年入50萬,幾乎沒有同學會轉行,那請問,為什麼導師還在這裡教書,怎麼不見他們去外面找工作,反而轉行當起了老師?
至於其他同學,個個都不思進取,都非常中二,可人家的家庭條件怎麼樣,人家的父母有什麼工作和視野,他們畢業後能依靠父母,進入好的公司上班,有父母可以啃老,給他們在一線成絲買車買房,而你呢?怕不是一畢業,就需要拿所有的錢,去反哺父母了吧。
曾哥可以保證,任何說什麼白天不想學習,晚上只想玩手機的人,都沒有思考到這3個層面。
他們就是不知死活,就是不知道眼下雖然過得很爽,但以後的日子,自己打落了牙齒,也要混著血吞下去。
這不是曾哥在危言聳聽,曾哥描述幾個殘酷的畫面給你看一看:
大學一畢業就面臨失業,因為你們的專業已經高度內卷,沒有研究生文憑,什麼好工作都找不到,於是,你只能倉促去準備考研;
大學一畢業就面臨分手,因為你找不到好工作,即便找到了,可需要留在工地上(土木工程的讀者,有被傷害到),女朋友覺得看不到希望,毅然決然和你分手,於是,你只能哭成淚人;
大學一畢業就和原生家庭鬧翻,因為父母覺得你都畢業了,都有本科文憑了,每個月卻只有這點工資,對你各種抱怨,加上他們都上了年紀,各種病痛不斷,你不僅需要騰出時間帶他們去醫院,還得花好多好多錢,你看著各種報銷單,哭成淚人。
如果這幾個畫面,還不夠殘酷,曾哥再想下去,自己都要哭了,求求你們不要再逼我了。。。
那問題來了,一個人如何從渾渾噩噩,白天不想學習,晚上只想玩手機,搖身一變,變成知死活,變成有欲望,變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3,
很簡單,那就是走出去,去找實習,去職場接受社會的毒打。
之前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學校園裡,越是早點出去接觸外面的社會,越是早點去找實習的人,畢業後,混得越是不錯。
走出去,進入到職場,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
第一,你會在工作的過程中,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自己需要付出什麼,需要承擔那些風險。
舉兩個慄子:
一個機械工程的大學生,如果早點走出去實習,那他就會知道,理想很豐滿,現實非常骨感。
自己如果選擇這一行,工資低不說,工作環境還非常惡劣,而且工作地點常常遠離市區,更恐怖的是,周圍一個女生都沒有。
同樣的,一個土木工程的大學生,如果早點走出去實習,那他就會知道,理想很豐滿,現實非常骨感。
自己如果選擇這一行,工資低不說,常年需要呆在偏遠的工地上,別說996了,007都是家常便飯,而且,加班是完全沒有加班費的,無法和家人、對象、朋友見面,更可怕的是,需要經常和同事出去吃喝玩樂。
因為很早就能知道這些恐怖的東西,那在實習的過程中,就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處境,已經非常危險了,如果不及早做好規劃,不及早考慮轉行的事情,那到時候,自己就會過上最最最厭惡的日子。
到時候,真的打落牙齒,也要混著血喝下去。
如果自己不親身去經歷,天天接受導師的洗腦,天天和同齡人混在一起,那你肯定無法意識到,自己此時此刻的處境,其實非常的危險,不早點做出改變,將來一定會翻船。
第二,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自然就不會對手機上癮,不會沉迷於手機,自然就不會想要去擺脫它的控制。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會因為看了幾篇關於自律的文章,而一時興起,就匆匆忙忙卸載了抖音、知乎和微博。
於是,就隨隨便便拿起一本書來讀,隨隨便便拿起一本單詞書來背,隨隨便便辦張健身卡準備健身。
可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因為不知道做這些事情,到底是為了什麼,不知道做這些事情,到底有什麼意義,在整天自我懷疑之中,把這些事情,給一一放棄了。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時興起想要改變——不知道改變到底有什麼意義——整天自我懷疑——堅持不到半個月,就放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又是一個循環。
曾哥是不是在你身邊,裝了監控呀?
所以,與其說你是對手機上癮,還不如說,你是因為不知道想要什麼,所以只能通過玩手機來打發時間。
即便沒有手機,你依舊不會去學習,你寧願去馬路邊上,數過往的人,也不會翻開一本書。
因此,只有當你在與外部社會發生互動,只有當你出去實習工作之後,你才能慢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一旦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就不會什麼都想要,不會什麼都想要,就會做出取捨,會做出取捨,也就意味著,你從內心深處,已經認可,自己是時候,放棄手機,安心學習或者工作了。
曾哥一向不主張和手機等外物做鬥爭,因為它畢竟是一個工具,想不想玩,決定權,永遠在我們身上。
但在什麼時候,我們才會擺正自己的心態呢?
只有當自己擁有了足夠強烈的欲望,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定不要什麼,在強烈欲望的驅動之下,別說什麼遠離手機了,就是讓你不看曾哥的文章,你都能做到。
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至今為止,你有沒有找到那件讓你擁有強烈欲望的事情?至今為止,你知不知道自己當下的處境?你有沒有和外部環境發生互動?
都說吾日三省吾身,希望你每次睡覺前,都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以上。
這是曾少最近寫的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