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6月15日電(記者程露)汽車沿著貴州省銅仁市一條盤山路慢慢行駛,兩側山高坡陡,穿過薄霧,轉進路邊一所學校。
歡聲笑語給原本寧靜的山村增添了幾分熱鬧。萬山區高樓坪侗族鄉夜郎村幼兒園24個孩子的遊戲時間到了。
夜郎村幼兒園教師劉芬正在給孩子們講故事,幫助大齡幼兒做入學準備。
這所用閒置小學校舍改造的幼兒園,室外活動場上鋪設著青綠色的塑膠草皮,配備了沙池、用廢舊輪胎改造的攀爬牆,以及功能多樣的大型玩具等。幼兒園內部則分出了活動室、午睡房等功能區。
28歲的幼兒園老師劉芬靜靜地站在操場上,觀察並記錄著孩子們的言行舉止。她沒有指定遊戲類型和規則,而是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們。
「我現在慢慢學會了解兒童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教育歸根結底要以兒童為本。」劉芬說。
劉芬出生在貴州省一個偏遠農村。她沒有上過幼兒園,離家最近的小學也要走上兩小時山路。躲貓貓、玩泥巴是她記憶中的童年遊戲。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鄉村幼兒園老師曾是她面臨的一個難題。
夜郎村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搭積木。
2016年,中國教育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推出貴州省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提升項目,預期5年覆蓋貴陽、遵義、銅仁、黔東南四地州100所幼兒園近萬名兒童。
聯合國兒基會兒童發展與教育專家陳學鋒說,項目擬探索一套提高中國農村地區學前教育質量的有效模式。
「中國學前教育2010年以來發展迅速,中國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陳學鋒說,在銅仁,教育部委派了學前教育專家,定期深入紮根幼兒園,同時在當地建立教育資源中心,與教研員及幼兒骨幹教師一起開展教研活動,建立學前教育指導機制。
2014年成立的夜郎村幼兒園是貴州省銅仁市25所項目示範園之一。學前教育專家每月都會到此蹲點指導。
劉芬利用教育部和聯合國兒基會組織專家編寫的入學準備故事,整合語言、數學和社會性領域的學習內容,通過遊戲方式,幫助大齡幼兒做好入學準備。
自由遊戲時間,夜郎村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玩耍。
在自由遊戲時間,她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她作為觀察者,只有當孩子有危險或需要幫助的時候才介入,或者平行介入和他們一起玩遊戲。
銅仁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師何浩是項目組培養的本地專家之一。他說:「曾經很多幼兒園走極端,要麼放養孩子,要麼對孩子進行高控制。連選擇權利都沒有的遊戲不叫遊戲。」
2013年,銅仁市開始實施鄉村幼兒園計劃,利用中小學布局調整的閒置校舍和其他富餘公共資源,在符合規劃和安全要求等前提下優先用於舉辦公辦幼兒園。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鄉村幼兒園1615所。
銅仁市轄10個區縣,其中7個是貧困縣。為了讓山裡孩子享受到優質便捷的學前教育,政府將學前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明確自2017年起,學前教育投入佔教育財政投入比例不低於5%。
4歲的周宇程是夜郎村幼兒園24個學生之一。他出生不久,父母為了生計到浙江溫州務工。他從小跟著祖母劉桃秀一起生活。
「如果村裡沒有幼兒園,我們就得每月花一二百元包車送他到鄉裡上。」50歲的劉桃秀說。
教師劉芬正在引導夜郎村幼兒園的孩子們在塗鴉牆上畫畫。
在夜郎村幼兒園成立前,整個高樓坪侗族鄉只有高樓坪中心幼兒園一所幼兒園。「最多的時候有280多個孩子,超過了我們的負荷。」園長張歐說,「有了鄉村幼兒園以後,中心園的壓力減少了很多。」
當時,上幼兒園對於周宇程這樣的留守兒童並不容易。除了學前教育資源有限,從村裡到鄉幼兒園要騎20分鐘摩託車,有的家庭困難的孩子乾脆和祖父母待在家裡不上幼兒園。
「鄉村幼兒園解決了銅仁農村地區近5萬名學齡前兒童無園可上的難題。」銅仁市教育局學前辦主任張純華說。據統計,銅仁市鄉鎮以下農村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從2013年的45%提高到現在的87.6%。
張純華說,不是硬體越好教育就越好。「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提升項目的介入,幫我們提高了軟體質量,解決了整體提升鄉村學前教育質量的問題。」
夜郎村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搭積木。
每月有兩天時間,劉芬要到高樓坪中心幼兒園參加集體備課,主要對上個月師幼互動、兒童發展等環節進行研討、反思,並制定下個月計劃。
在項目組的幫助下,中心幼兒園建立了資源中心,與轄區內4所鄉村幼兒園共享包括4000多冊圖書以及教學用品等資源。平時,教研人員還通過電話、微信和QQ群來指導鄉村幼兒園老師的工作。
張純華認為,資源中心的集體備課可在短期內解決幼兒園老師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從長期看,這將改變他們的教育觀,讓他們變得更加專業。
「鄉村幼兒園老師數量有限。我們現在能改變的就是提高老師素質,在有限資源環境下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何浩說。
圖片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供
自由攝影師李曼維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