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掠影】Protein & Cell:漢語「細胞」一詞的來源——一位...

2021-01-08 澎湃新聞

編者按:雖然「細胞」一詞現已被廣泛使用,然而考其源流,卻是別有一番滋味。「細胞」一次最早見於日本江戶時代的蘭學家(Dutch learning)宇田川榕菴的《植學啟原》(1834),但是關於此「細胞」是否真正表述了「Cell」的意思,學術界尚有爭議。據沈國威研究,漢語中的「細胞」一詞,起源於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和李善蘭合譯的《植物學》(1858),當時這本譯著中「Cell」的翻譯分別有「細胞」、「細胞體」、「胞」和「胞體」幾種表述。《植物學》後來也流傳到日本,在日本又產生了重要影響,「植物學」、「細胞」等詞在日本流行開來。

1890年,博醫會(1886年由傳教士成立,英文「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大會,成立了術語委員會專門制定標準醫學術語。當時的想法主要是從《康熙字典》裡面選用廢棄(平常極少使用)的漢字或者加偏旁進行改造(例如用「衇」對應artery,「動脈」,「脈」的異體字,讀音「mài」;

對應auricle,「心房」,漢語發音為「shù」),然而術語編撰者當時對於「Cell」一詞,如果是動物細胞使用「䏭」(漢語發音為「chù」),植物細胞使用「株」(更早前「Cell」也被譯為「珠」),並沒有用李善蘭創造的「細胞」一詞。順便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到1918年,孫中山先生辭去大元帥職位後潛心著述期間,在給兒子孫科的一封信中推薦《Cell Intelligence》一書的時候將「Cell」譯為「生元」,儘管中山先生當時也知道「細胞」一詞已普遍為廣大學者所接受。(參考資料:黃河清. (2016). 「細胞」 探源. 中國科技術語, (2016 年 05), 56-58.;沈國威. (2010). 西方新概念的容受與造新字為譯詞——以日本蘭學家與來華傳教士為例.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1), 121-134.)

撰文丨張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蚌埠醫學院)

責編丨迦漵

在當今生物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細胞」無疑都是大名鼎鼎的「明星術語」。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它也算得上家喻戶曉的常用詞語。可是誰能想到,漢語「細胞」一詞並非出自生物學家之手,而是來源於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這位數學家就是晚清著名學者李善蘭。

李善蘭(1811-1882)

李善蘭,1811年1月2日出生於浙江海寧。他從小痴迷數學,9歲時發現書架上有中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偷偷取下翻閱,從此迷上了算學。14歲時,他靠自學讀懂了歐幾裡得《幾何原本》中文版前六卷。30歲後,李善蘭在數學方面的漸漸有了深入的研究,開始著書立作。40歲之前,他已經出版了多部數學著作,成為聞名遠近的數學家。李善蘭的數學研究成果代表著當時中國數學的先進水平,他是中國微積分學的先驅。

1852年夏,李善蘭來到上海墨海書館,向來華的外國傳教士展閱自己的數學著作,受到偉烈亞力等人的讚賞。從此,他開始與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艾約瑟(Joseph Edkins)等人合作翻譯西方科學著作,先後翻譯出版了等多部重要作品。1858年,墨海書館出版了李善蘭與英國傳教士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艾約瑟(Joseph Edkins)合作編譯的《植物學》(下圖),這是中國介紹西方近代植物學的第一部書籍,被視為西方近代植物學傳入中國的標誌,漢語「細胞」一詞最早就出自這部譯著。

李善蘭與英國傳教士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艾約瑟(Joseph Edkins)合作編譯的《植物學》

《植物學》的外文原本問題,曾經長期懸而未決。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植物學》共有4個外文原本,分別為林德利(Lindley)的《植物學基礎》1847或1849年版,巴爾弗(John Hutton Balfour)的《植物神學》1851年版,林德利的《植物界》1853年版和錢伯斯兄弟(William and Robert Chambers)出版於1848年的《錢伯斯國民百科》第1卷。本文作者研究確認原本《植物學基礎》的版本為1849年版。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現代漢語中的意譯詞語,大多數不是中國人自己創譯的,而是採用日本人的原譯」。「原子」「分子」等大量學術詞語姑且不論,就連「科學」「社會」「民族」「宗教」等今天的日常詞語,很多都來自日本學者的對西方語言的翻譯。但也有不少重要詞語是中國人自行創譯的,「細胞」就是它們的一個代表。

學術界對漢語「細胞」一詞來源於《植物學》這一首部西方近代植物學中文譯著,已基本達成共識,該書卷二開篇的「此細胞一胞為一體,相比附而成植物全體」常被認為是「cell」第一次被譯為漢語「細胞」的地方(下圖)。乍一看來,這種說法不應該有問題,因為這裡確實是《植物學》全書第一次出現「細胞」一詞的地方。可是查對英文原文後發現,原文「Each vesicle is a distinct individual, cohering with the vesicle with which it is in contact.」 位於《植物學基礎》1849年版的第3頁,漢語「細胞」一詞在這裡對應的英文原詞是「vesicle」(現譯為泡囊),並非「cell」。事實上,卷二第1b頁的「聚胞體乃聚無數細胞為一體,諸細胞相粘合」才是「cell」被譯為「細胞」的最早之處,其對應的原文也並非來自林德利的《植物學基礎》1849年版,而是來自《錢伯斯國民百科》1848年版第1卷第69頁的「It consists of a great number of cells of irregular shape, which adhere together」。

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認為,李善蘭在翻譯時把「cell」理解為「小的胞體」,本應譯為「小胞」,但他是浙江海寧人,在當地方言中通常把「小」稱為「細」,所以李善蘭就把「cell」翻譯成了「細胞」,這也是漢語「細胞」一詞長期不被公眾認可的原因。但事實上,「細」在古代漢語中就有「體積微小或瘦小」的意思,與「cell」的內涵契合,譯為「細胞」順理成章,未必是受到方言影響。至於漢語「細胞」一詞長期不被公眾認可的原因,主要應該是《植物學》在晚清中國社會的傳播有限,影響不大。《植物學》問世數年後便傳到日本,對日本近代植物學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細胞」一詞傳入日本後成為植物學、解剖學的術語,並由此衍生出了「細菌」一詞。在20世紀初從日本轉引西學的浪潮中,「細胞」等詞彙又從日本傳來,反過來深刻影響了中國。

綜觀《植物學》全書,「cell」除被翻譯為「細胞」外,還被譯為「子房室」和 「子房」等。需要特別指出,儘管「cell」與「細胞」之間的翻譯關係並非嚴格對應,但能看出譯者對「細胞」的概念理解得比較清楚,因為他能區分這幾種不同的概念。因此,那種依據「細胞」在「cell」的漢語譯詞中出現頻率最低而推測譯者不看好「細胞」的譯法或尚在猶豫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由於《植物學》問世至今已逾160年,其中翻譯的很多漢語名詞術語在發展過程中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即使對於那些沿用至今的漢語名詞術語,其所指概念的含義和範圍也可能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不再和問世時完全一致。漢語「細胞」一詞也不例外,雖然今天仍在使用,但其已經專指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基本不再具有《植物學》中賦予的其他含義。

李善蘭這位晚清著名的數學家,參與翻譯出版了許多重要譯著,內容涉及數學、力學、天文學、植物學等學科,將代數學、解析幾何學、微積分學、植物學等西方近代科學首次介紹進中國,促進了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值得被人們永遠記住。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07/s13238-020-00790-y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BioArt」(BioGossip)

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主辦的

「第十八次中國暨國際生物物理大會」

將於2020年11月15-18日

在廣東省廣州市召開

歡迎全國各研究機構、高等院校

和企業的科技工作者參加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學家掠影】Protein & Cell:漢語「細胞」一詞的來源——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Protein & Cell:漢語「細胞」一詞的來源——一位數學家的奇思...
    可是誰能想到,漢語「細胞」一詞並非出自生物學家之手,而是來源於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這位數學家就是晚清著名學者李善蘭。學術界對漢語「細胞」一詞來源於《植物學》這一首部西方近代植物學中文譯著,已基本達成共識,該書卷二開篇的「此細胞一胞為一體,相比附而成植物全體」常被認為是「cell」第一次被譯為漢語「細胞」的地方(下圖)。乍一看來,這種說法不應該有問題,因為這裡確實是《植物學》全書第一次出現「細胞」一詞的地方。
  • Protein & Cell丨漢語「細胞」一詞的來源: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
    可是誰能想到,漢語「細胞」一詞並非出自生物學家之手,而是來源於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這位數學家就是晚清著名學者李善蘭。學術界對漢語「細胞」一詞來源於《植物學》這一首部西方近代植物學中文譯著,已基本達成共識,該書卷二開篇的「此細胞一胞為一體,相比附而成植物全體」常被認為是「cell」第一次被譯為漢語「細胞」的地方(下圖)。乍一看來,這種說法不應該有問題,因為這裡確實是《植物學》全書第一次出現「細胞」一詞的地方。
  • 科普丨漢語「細胞」一詞的來源——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
    西方新概念的容受與造新字為譯詞——以日本蘭學家與來華傳教士為例.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1), 121-134.)在當今生物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細胞」無疑都是大名鼎鼎的「明星術語」。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它也算得上家喻戶曉的常用詞語。可是誰能想到,漢語「細胞」一詞並非出自生物學家之手,而是來源於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
  • 【科學普及】生物學裡的「細胞」一詞,竟是源自一位晚清數學家的奇...
    「細胞」一詞。撰文丨張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蚌埠醫學院)在當今生物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細胞」無疑都是大名鼎鼎的「明星術語」。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它也算得上家喻戶曉的常用詞語。可是誰能想到,漢語「細胞」一詞並非出自生物學家之手,而是來源於一位數學家的奇思妙想!這位數學家就是晚清著名學者李善蘭。
  • 科學家發現細胞感知胺基酸的新途徑
    科學家發現細胞感知胺基酸的新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6 15:30:55 近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Anne-Claude Gingras團隊發現,GATOR–Rag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以色列和英國科學家培養人類的卵子和精子,材料來自一個人的皮膚細胞。這一研究的成功將給不育症的治療前進了一步,當然會面臨巨大的爭議和安全性審查。該研究12月24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上,科學家首先將皮膚細胞誘導成為誘導幹細胞 (iPS),這種細胞可以分化為任何細胞,包括精子和卵子。自2012年10月開始,京都大學分子生物學家 Katsuhiko Hayashi和幹細胞學家Mitinori Saitou等人體外培養出生殖原細胞後,就陸陸續續收到了許多夫妻的郵件,這些夫妻大多人到中年,仍然在為了一件事情焦急:要一個孩子。
  • PNAS:科學家鑑一過渡幹細胞——骨形成蛋白幹細胞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先兆子癇是一種影響5%-8%的美國孕婦的疾病,該疾病引發的併發症通常會導致女性懷孕早期緊急剖腹產,這樣才能挽救嬰兒和母親的生命,而科學家們認為先兆子癇是由一系列因素所引發的
  • Cell:鑑別出參與細胞信號轉導的特殊「巨大複合物」
    圖片摘自:windowssearch-exp.com2016年8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揭開了細胞產生信號機制的新信息
  • Nat.Cell Biolo.:啟動細胞自噬的FoxO1蛋白
    FoxO1 是FOXO家族的重要一員,該蛋白主要調節細胞衰老,細胞周期,代謝及抗腫瘤的作用。傳統上認為:FoxO家族蛋白是一類轉錄因子,通過結合到下遊基因啟動子而激活一系列重要基因來調節細胞的重要生命過程。朱衛國教授課題組經過多年努力探索,發現FoxO1在細胞漿內起更大作用,即啟動另一個重要的生命過程:細胞自噬。
  • 科學家總結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對細胞行為的影響
    科學家總結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對細胞行為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8 14:06:48 美國史丹福大學Vivek B. Shenoy等研究人員合作總結了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對細胞行為的影響。
  • Cell:科學家發現血小板的壽命由Bcl-xL決定
    ( 生物谷配圖)更多生物圖片請進入     血小板(platelets)是血液細胞的一個片段(fragments),也是一個非典型細胞,因為其不具細胞核。血小板雖不具有細胞核,但是,澳洲沃爾特伊莉薩醫學研究所 (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的科學家發現,其實血小板內部也有一個的定時炸彈,已預先決定了血小板的壽命。此研究發表於3月23日的Cell期刊。這項研究對於血小板相關疾病的診斷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 Cell:科學家提出腫瘤細胞「幹細胞指數」概念 未來有望開發出抑制...
    圖片來源:medicilon.com研究者Houtan Noushmehr表示,這項研究中所用的方法學是生物醫學研究新趨勢的一部分,旨在利用當前大量的分子生物學數據來幫助科學家們深入研究目前大家都認為,健康細胞接受轉化形成的生長中的腫瘤包含以下兩種特徵,即缺少它們所擁有的的特徵,並會以一種無序的方式進行繁殖;這個過程也可以被認為是專門的缺失,腫瘤細胞會不斷逐漸分化開來,一般情況下,癌症幹細胞亞群會驅動腫瘤的生長,而研究人員所提出的「具備幹細胞指數」(stemness indices)就能提供一種測量方法來指示有多少腫瘤細胞會與幹細胞一樣。
  • Cell metab:骨髓來源前體細胞可促進人類脂肪生成
    近日,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metabolism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接受過骨髓和外周血幹細胞移植的病人證明了骨髓中可以儲存脂肪前體細胞,並且這些細胞對於促進脂肪生成具有重要貢獻
  • PLoS ONE:阻斷血紅素合成殺死肺癌細胞
    2013年6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最近研究表明癌細胞比正常細胞擁有非常不同、更複雜的代謝模式。現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利用這些差異可能會提供一個新的戰略來打擊肺癌。研究人員在5月21日PLoS ON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比較取自同一病人的正常肺細胞和非小細胞肺癌細胞的代謝特點。
  • Cell:重磅!揭示氧氣抑制癌症免疫療法機制
    長期以來,人們猜測這種癌症轉移過程需要擴散性的癌細胞與它們擴散到的細胞環境之間的合作。這種細胞環境的一種關鍵組分是局部的免疫系統,該系統能夠起著抵抗侵襲性癌細胞的作用。科學家們已發現作為一種免疫細胞類型,T細胞含有一組檢測氧氣的蛋白,這些蛋白起著限制肺部炎症的作用。
  • 【學術前沿】Protein & Cell | 韓家淮/帥建偉合作揭示細胞壞死小...
    近日,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韓家淮課題組和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帥建偉課題組合作在 Protein & Cell 雜誌上發表題為RIP1-dependent linear and nonlinear recruitments of caspase-8 and RIP3 respectively to necrosome specify distinct cell death
  • 【學會動態】學會期刊《Protein & Cell》2020年最新影響因子再創...
    2020-07-01 04:46 來源: 澎湃新聞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 原創 Protein & Cell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責編 ∣吉相佳
  • 白細胞介素6的持久性受到樹突狀細胞來源血液緩衝系統的調節
    白細胞介素6的持久性受到樹突狀細胞來源血液緩衝系統的調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43:07 2020年12月22日,麻省理工學院Daniel Lingwood課題組在《免疫》雜誌發表論文表明,
  • 日本科學家邁出一大步:創造光合人造細胞,可像植物一樣獲取能量
    近日,日本科學家們通過模擬植物細胞,成功創造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人造細胞,這是人造仿真細胞技術邁出的一大步。來自日本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將各種生物結構進行整合,創造的人造細胞中含有兩種關鍵的蛋白質成分,即ATP合成酶和細菌視紫紅質。ATP合成酶可以促進三磷酸腺苷(ATP)的形成,並為人體供能,而細菌視紫紅質的作用是從環境中收集太陽能進行生物催化。
  • Cell:PP2A在人類腫瘤中活性受抑制的機制
    生物谷報導:蛋白質磷酸酶PP2A活性受抑被認為是人類細胞發生惡性轉化 的一個先決條件。但是,目前關於PP2A受抑制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最近,研究人員新發現了一種蛋白是PP2A的抑制劑,這種抑制劑具有致癌活性。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細胞》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