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很有錢,他一個月賺兩百多塊錢!」
「零花錢一般是禮拜一,都發幾千萬!」
「我們校長最有錢,我覺得他能賺一億多吧。」
看完這幾句話,你可能會覺得有些無釐頭,但這些對話都真實地來源於孩子們的口中。某電視臺趁著放學,採訪了幾位小學生,他們提問了幾個問題:你覺得誰最有錢?多少算有錢?你的零花錢多嗎?
小學生們的回答還是很荒謬的,這也反映出現在有很多孩子對金錢的概念非常模糊,家長對於孩子的財商教育是非常匱乏的。
南京一小學生玩遊戲,14分鐘消費4萬餘元,家長與平臺協商退費;大學生深陷&34;,只看到7天就能借到數千上萬元,也不管平臺的利息,手續費等,借了之後,拆東牆補西牆,最終被貸款壓垮……這樣的新聞我們經常會看見,這類事件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
由此可見,財商培養的重要性。父母也要清楚的知道,和孩子談錢,並不單單是教他如何用錢,其背後有遠超錢本身的意義。
巴菲特是一個成功的商業巨賈,那他作為父親,教育孩子是怎樣的呢?會怎麼跟孩子談錢?
比起他的財產,他的生活顯得異常,對待他的 3個孩子也是非常的「摳」。巴菲特的大兒子有一次接受電視採訪,說父親有一句名言:我兒子要從我這弄到一分錢,那是他運氣好。
在孩子們小時候,巴菲特就在家裡裝了一臺老虎機,專門用於消耗他們的零花錢。小兒子彼得回憶說,兄弟姐妹們從小都是買耐穿的衣服,而不是名牌。另外, 3個孩子都需要通過做家務來獲得零用錢,而不是不勞而獲。
巴菲特對於子女的「摳門」,是在授「漁」,而不授「魚」,是在樹立他們正確的金錢觀念,金錢不是單純用來浪費、花銷的,每一分錢都有著非凡的增值空間。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父母不需要成天把錢掛在嘴邊,而是通過生活中一些細節,來向孩子傳遞正確的金錢觀念。
有人問巴菲特,父母在教育孩子理財時,犯的最大的錯誤是什麼?巴菲特回答說:「有的時候父母會等到孩子幾十歲時才開始跟他們談論理財,實際上父母本可以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就開始理財。」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口不言錢」。而這也融入到了很多家長的潛意識裡,他們往往覺得在親子關係中,談錢傷感情,庸俗。
錢作為生活的必須品,它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運用得當,它可以是親子關係的一種紐帶,是愛的一種表達方式。
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不要忌諱談錢,早一點與孩子談錢,讓孩子知道錢從哪裡來,知道賺錢的辛苦和不易,讓孩子樹立正確的「財富觀」。
有些家長可能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勤儉節約,故意在孩子面前哭窮,說家裡沒有錢,但這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
而有些家長仗著條件好,就總是在孩子面前吹噓爸媽有錢,而且平時孩子的物質生活也非常的奢侈,其實這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容易培養出一個任性、張跋扈的孩子。
教會孩子勤奮、自立和尊嚴比教會他們賺錢的技巧更加重要。因為,錢所代表的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增減,其中的善惡美醜才是我們養育孩子過程中不可繞過的首要環節。
關於錢的教育從來都與貧富無關,聰明的父母,從不會向孩子炫富,更不會哭窮 ,給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人格和心態,這才是最重要。
巴菲特對於子女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三個孩子都有著令他們自己驕傲的成績。
《巴菲特給兒女的一生忠告》這本書續寫了巴菲特的人生經驗以及巴菲特將這些經驗轉換成給兒女們的忠告。
從大的角度看,巴菲特給兒女們的忠告分為:人生忠告,處世忠告,性格忠告,事業忠告,財富忠告。從小的角度看,巴菲特從自我獨立,朋友,知識,性格,管理,團隊,消費,等等各個小的方面來教導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擁有一輩子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