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工作的基本情況,經調查認定,中國境內歷代長城的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
歷代長城分布於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3個縣域內,包括牆體10053段,壕塹1762段,單體建築29507座,關堡2210座,相關設施189處,共計43721處。
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全國範圍系統進行的長城資源調查,第一次較為全面、準確地回答了「長城到底有多長」的問題,也掌握了長城的規模、分布、構成、走向、自然與人文環境、保護與管理現狀等基礎資料。
2006年,國家文物局啟動長城保護工程。2006年12月,國家文物局與國家測繪局下發《關於合作開展長城資源調查工作的通知》,共同設立了長城資源調查的工作機構,正式啟動了長城資源調查工作。
「長城資源調查是長城保護工程啟動以後首要的工作任務。」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說,「只有回答好『長城是什麼』和『長城的保護狀況如何』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思考和回答『如何保護長城』的問題。通過長城資源調查,我們全面、準確地掌握了長城的規模、分布、構成、走向、自然與人文環境、保護與管理現狀等基礎資料,為編制長城保護規劃、開展長城保護維修、加強長城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為了摸清長城的「家底」,從2007年到2010年,北京、天津、河北、陝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295名專業技術人員,投入到這次史無前例的長城資源調查工作中。
「家底不清楚,別的無從談起」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柴曉明上世紀90年代末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調至國家文物局工作,開始接觸並處理各地長城保護中出現的問題。「在各地建設、發展中,不斷出現破壞文物的現象,不僅長城有,其他文物也有。處理這些破壞文物的事件,就像救火一樣。」柴曉明對本刊記者說,「我們感覺到,長城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很嚴重,例如有的地方把戰國長城翻修成明長城的樣子,還安裝了鋁合金窗戶,很不像話。我們需要系統研究長城的保護、管理、研究的情況。國務院領導明確要求文物局對長城保護拿出方案。」
經過幾年的準備,2005年11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長城保護工程(2005—2014年)」總體工作方案》,確定了長城保護工程的初步工作方案和目標:「爭取用較短的時間摸清長城家底、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理順管理體制,在統一規劃的指導下,科學安排長城保護維修、合理利用等工作,並依法加強監管,從根本上遏制對長城的破壞,為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良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長城保護工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開展長城資源調查,建立長城文物記錄檔案。通過科學調查,全面準確掌握長城現存狀況」。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地在文物普查中曾對長城做過不同程度的調查,初步掌握了長城的基本情況。限於當時的條件和認識水平,有相當部分長城的情況沒有搞清楚,調查資料也很分散,沒有匯總。柴曉明說:「以北京為例,有的資料說北京境內的長城有180多千米,有的說有500多千米,數據出入很大。這次長城資源調查的結果超過了600千米。」
柴曉明介紹,在長城資源調查啟動前,各級文物部門對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長城段落的情況比較了解,對長城整體保存狀況了解並不準確;對破壞長城的各種因素,如地震、洪水、鼠害等自然破壞因素,在長城上種地、放羊、挖窯洞、拆城磚、工礦、道路建設、旅遊不當開發、不當維修等人為破壞因素,都掌握了一些個案,但對這些因素究竟破壞了多少長城並不掌握。「長城資源調查就是要比較全面了解長城本身和周邊環境。」
工作方案提出:「我們對長城的家底遠沒有掌握。因此,有必要由國家組織一次對長城資源的科學普查,全面準確掌握長城的規模、分布、構成、走向及其時代,保護與管理現狀,人文與自然環境等基礎資料,並依法建立科學完整的長城文物記錄檔案。」
「長城資源調查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要摸清長城的家底。」柴曉明說,「只有家底清楚了,才能談後來的工作。家底不清楚,別的無從談起。」
與測繪部門的聯合
2006年10月,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共同籤署《國家測繪局國家文物局合作開展長城地理信息資源調查》協議,從而標誌著測繪、文物部門跨學科合作的長城資源調查與測量項目正式啟動。文物部門負責開展田野調查,對長城資源進行現場勘查、考古測量,進行信息採集和登錄。測繪部門為長城資源調查提供地理信息資料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柴曉明說:「長城調查是專業考古調查,按照考古人員的工作方法,難度並不大。但是,在長城資源調查中,如果工作人員僅僅使用一般的考古測量方法,如用皮尺、測繩、平板儀以及雷射測距儀等對長城分段測量,每次只能測得幾十米、幾百米的長度,精確度不夠。有沒有更好的現代技術可以用?和測繪部門的聯合解決了這個問題。」
協議提出:「雙方鼓勵和指導地方文物部門和測繪部門在長城資源調查中加強合作,開發標準統一的長城資源調查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產品;在長城資源調查的基礎上,共同開發長城地理信息資源系統;國家文物局負責明長城考證,國家測繪局負責測量,共同做好明長城的重要地理信息發布審核工作。」
2006年12月,國家文物局、國家測繪局聯合發布《關於合作開展長城資源調查工作的通知》,確定率先在河北、甘肅兩省開展長城資源調查試點工作。
「選擇河北和甘肅兩省作為試點,是因為河北的長城多處於山區,多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而甘肅地處西北,土建築比較多。不同的建築形式和表現形式,留下的遺存形態有較大差異,甚至使用的名詞術語也不一樣。」柴曉明說,「河北和甘肅的長城修築的位置也有很大不同,河北長城修建在山上的多,甘肅的長城修建在荒灘戈壁平地上的多。二者代表了我國不同地域長城的不同特點,通過在兩地試點摸索出的調查方法和經驗會有比較好的適用性。例如,在山區調查,調查隊要爬山,隊伍行進的路線如何安排,需要事先研究、積累經驗。調查環境不一樣,調查隊的人員組織、設備配備都會有所不同。」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金舒平說:「測繪工作者進行了技術對比試驗,包括不同比例尺攝影測量立體量測、外業GPS實測、鋼尺量測、1:5萬比例尺地形圖圖上量測等。經過反覆斟酌,發現採用數字攝影測量方法,是目前條件下最可行、最科學的。對於長城重要地段,技術人員還採用近景攝影測量、三維雷射掃描、低空數碼航飛等技術進行詳細測量。」
在河北、甘肅開展試點的同時,國家文物局還會同國家測繪局共同制定、發布了長城資源調查工作規程、管理辦法、規範和相關標準。柴曉明說:「因為歷代長城的名稱不同,不同部分的名稱,在學術上也有爭議,所以專門制定了一個標準來統一本次調查有關長城名稱的使用,為資料的匯總、使用奠定必要的基礎。其他諸如地圖使用、調查裝備、記錄,都有相應的標準和規定。為了確保調查記錄的準確、規範,我們還開發了長城資源調查資料匯交系統,需要記錄的信息,在調查現場就能輸入、檢查,並一直延伸到省及國家級的調查資料匯集、整理。按照規定,錄入計算機的數據必須在不同的電腦硬碟上進行至少2份備份,由領隊保管。」
對各省長城資源調查隊領隊的培訓隨即進行。在北京居庸關長城,來自各省的調查隊領隊登上居庸關長城,現場進行測量、信息登錄。各省領隊培訓結束後,各省陸續進行了調查隊全員培訓。
到野外去
由於明長城修建時間較晚,相對其他時代的長城,保存狀況相對較好,人們的研究、認識也比較深入。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長城資源調查從明長城調查開始,明長城資源調查結束後,繼續進行早期長城調查。
2007年,西北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段清波成為陝西省長城資源調查隊總隊長,開始從事陝西境內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從2007年開始,我開始了解和研究長城。整個調查隊大約有30人,多是大學的研究生。要確定長城的時代、保存狀況,了解長城周邊的環境,繪圖、拍照,必須到野外去,一步一步地走,一點一點地量。」段清波對本刊記者說,「2007年到2008年,調查隊進行了明長城資源調查,2009年到2010年進行了早期長城資源調查,我走遍了陝西的長城。」
柴曉明介紹,各省的長城資源調查,首先要進行資料和線索的收集工作,「調查前要把以前的成果吃透,從古代文獻到現代文獻,以及地方志、縣誌,都要收集。發現長城的線索就到當地找,詢問當地人附近有沒有長城。必要時也需要進行一些考古工作,如清理一些剖面等。」
調查不僅將過去零散的長城信息整合起來,也有許多新發現。「有的是在田野調查時發現的,還有的是重新核實地圖時發現的。通過航天遙感技術,有些在地面上看不到的長城遺蹟,在更大視野範圍內可以發現。」柴曉明說,「以前,人們並不知道吉林省境內有長城。在長城資源調查中,遼寧省在調查中發現,有一段長城進入了吉林省境內。吉林省隨即開始調查,又發現了不少長城段落。」
2007年4月20日,寧夏明長城資源野外調查工作正式開始,至2008年11月5日明長城資源調查結束,共有32名調查隊員參加了明長城資源調查,足跡涉及寧夏境內4個市15個縣、市、區和內蒙古境內阿拉善左旗(部分)、甘肅境內環縣(部分),徒步行走72個鄉鎮。213個行政村,行程113143公裡。
同年,內蒙古自治區也開始了明長城資源調查工作,4年中,共組建24支調查隊,累計有22個單位、242人參加了田野調查和室內資料整理工作。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文平對本刊記者說:「調查隊員多來自盟市、旗縣業務單位。此外,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也選派了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參加到了長城調查工作中。這些學生在調查中所起的作用很大。調查工作每天翻山越嶺,體力消耗大,而這些學生都能夠吃苦,又有工作熱情,能夠熟練掌握一些現代化的調查設備,對調查工作的最終順利完成功不可沒。」
2008年底,明長城野外調查工作完成。2009年4月18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明長城長度為8851。8千米,沿線涉及遼寧、天津、北京、山西、陝西、河北、寧夏、甘肅、青海、內蒙古十個省級行政區域。
除明長城外的早期長城資源調查隨即展開。2012年6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工作的基本情況,經調查認定,中國境內歷代長城的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
「萬裡長徵第一步」
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中國第一個專門為單項文化遺產保護制定的行政法規《長城保護條例》。保護條例要求「長城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長城進行調查;對認為屬於長城的段落,應當報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認定,並自認定之日起1年內依法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柴曉明看來,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首先是為了長城保護。目前認定的21196.18千米的長城長度數據並未「窮盡」,「隨著對長城研究的深入,也許有更多長城段落被人們發現,也許有的段落會被排除,但通過長城資源調查摸清『家底』,可以讓人們全面了解長城本身和周邊環境。」
長城資源調查的調查對象包括長城本體(主要指長城牆體及牆體上的設施,如敵臺、馬面等)、附屬設施(與長城防禦體系相關的其他設施,如關堡、烽火臺等)和相關遺存(主要包括壕溝、擋馬牆、品字窖、驛站、倉儲、居住址、磚瓦窯、採石場、積薪等),在調查過程中,既要查明文物的保存狀況和「病害」,又要查明長城周邊對長城及其景觀產生影響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包括居民生產生活情況,產業、交通等人文環境狀況,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植被、水文、動物等自然環境狀況。
在長城資源調查過程中,長城的保護管理狀況也得到系統評估,如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劃定、保護標誌、保護機構、記錄檔案、制定文物保護規劃和管理使用等情況。
柴曉明說:「調查人員既要進行野外調查,測量、拍照、錄像,也要對調查內容進行描述,工作量很大。但是目前看來,調查人員在記錄和描述上的細緻認真程度,超出了我的想像。」
長城資源調查除了獲得了高精度的長城長度成果外,還獲取了長城沿線數字正射影像、數字高程模型、長城專題要素和長城專題影像圖,建立了長城資源信息系統,對編制長城保護規劃、開展長城保護工程、加強長城保護管理和進行科學研究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長城資源調查與測量還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金舒平說,長城資源調查獲得的基礎資料,不僅對長城研究有重要價值,其他相關學科也需要這批基礎資料。今後將利用現有成果,充分挖掘、利用現有基礎地理信息和長城專題信息,在現有長城資源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建立業務化系統,為長城的保護、利用、管理和研究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