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最傷孩子的5件事,千萬別做,第1件最易踩雷

2020-08-20 王小騫親子說

王小騫說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根據心理學研究,孩子6歲前的經歷,將會對他的一生造成影響。


父母若期望孩子能夠幸福健康,在孩子6歲前,一定不要做這5件事!


詛咒性格



曾有媽媽給我留言:「我家寶寶太內向怎麼辦?都4歲了還不願意叫人!」


言語中透露著對孩子內向的焦慮。


很多媽媽們也有這種困擾,他們認為孩子內向的孩子不討人喜歡,也不夠聰明。


於是就會竭儘可能地去逼孩子外向,強迫他們合群,但其實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必的。一味採取強制手段,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的作者蘇珊·凱恩曾說:


「想也不想就吹捧外向,其實是犯了嚴重的錯誤。」


紀錄片《零零後》中,一個叫做一一的小女孩,總喜歡一個人做事,看書、吃飯、玩沙子,都是一個人。


幼兒園老師覺得她過於內向,引導她和別的小朋友玩,三歲的一一卻說:「我就喜歡一個人玩。」


圖源紀錄片《零零後》


老師們還是覺得一一不正常,每次都刻意又極力地引導她外向,但是一一總是回答:「我覺得一個人玩挺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圖源紀錄片《零零後》


這個一度被老師們認為不正常的孩子,十年後不僅沒有變得孤僻,反而成長為了一個愛交朋友的人。


內向不是缺陷而是選擇,選擇內向的孩子,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而已。


當孩子內向時,不要逼他外向,順其自然適時幹預,才是正確的方式。


家長可以這樣做:


首先,內向的孩子,更加敏感,不讓他覺得內向是不好的事,要給予他們充足的認同感。


其次,內向不等於零社交,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為他們創造一些交友環境。


比爾蓋茨就曾是個內向的孩子,他的父母根據他愛看書的興趣為他報了一些俱樂部。


在俱樂部中,他和同齡人一起討論書籍、時事,保護他天性的同時,也讓他交到了朋友。


內向不是原罪,偏見才是。


敷衍訴求


綜藝《看我的生活》中,馬思純提起了上學時被校園霸凌的往事。


她回憶道,當時有個女孩特別討厭她,嘲笑她胖,當眾讀她寫給朋友的信,往她沒喝完的可樂裡放抹布水。


那種生活,讓她仿佛進入了地獄。


但最讓馬思純崩潰的,是她對媽媽說這些事時媽媽的態度。媽媽不僅沒有關心她的感受,反而告訴她:「不要理會,無視她,你只要證明你比她過得好就夠了。」


圖源《看我的生活》


馬思純說:「如果我媽能正視我的訴求,我也不會像現在這麼軟弱。」


圖源《看我的生活》


年少時的一根刺,終越扎越深並融於血肉之中,稍微一碰就隱隱作痛。


和馬思純的媽媽一樣,很多父母會把孩子的訴求當作隨口一說,殊不知那其實是孩子向父母的求救信號。


如果求救信號得不到反饋,那將形成惡性循環,直接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使孩子變得軟弱、自閉、沒有自信。


家長可以這樣做:


很多父母連聽孩子說完的耐心都沒有,或是一邊聽孩子說話一邊看手機。


這種行為,只會讓孩子感到不重視,所以當孩子對父母傾訴時,一定要放下手頭的事,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並且一邊聽一邊給予反饋。


比如孩子抱怨幼兒園老師偏心時,一定不要不耐煩地說:「就你事兒多!」


要蹲下來聽孩子把話說完,給他一個擁抱,然後耐心詢問:「寶寶為什麼這樣認為呢?是覺得委屈嗎?如果覺得委屈就告訴媽媽。」


不要以為孩子不懂,所有的敷衍他們都能感受到。


只有孩子的求救信號被重視時,他們才會向父母敞開心扉,才會更加有勇氣更加堅定地去走未來的路。


忽視陪伴



《少年說》中,一個男孩控訴他的父母是一對只生孩子卻不養孩子的人。


男孩說自己從小被放在姨媽家,父母一兩年才回來一次。姨媽家的哥哥們欺負他,他卻不敢反抗,因為他知道他是寄人籬下。等待父母的電話等了很多天,但沒想到只是說了幾句便掛斷了,自己甚至連接電話的機會都沒有。


有一天,他發現同樣被寄放在姨媽家的5歲的弟弟變得越來越懦弱,人多時連話都不敢說只會躲在他的身後。


圖源抖音@少年說


看到弟弟,他就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他請求父母把弟弟帶走,因為他希望弟弟能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陽光開朗一些,至少不要像他一樣。


看到這的時候,不忍淚目。


要多堅強,這個男孩才能看似雲淡風輕地說出這些旁人無法感同身受的心酸?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在嬰幼兒時期,愛和陪伴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關係是一個孩子人格關係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


賺錢養家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如果孩子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再多的錢也買不回來。


有些父母,工作很忙依舊有很多時間陪孩子,有些父母工作清閒卻在孩子旁邊玩手機。


陪伴,並非只是給予時間。


家長可以這樣做:


比如:


每天抽出半小時的親子時間,不帶手機,和孩子進行互動。


每周抽出半天時間,全心全意陪孩子,做一些有利於親子關係的事。


如果實在不能陪孩子,可以尋求理解,但前提是平時給予孩子高質量陪伴。


就像《隱秘的角落》中的葉警官,身為警察工作繁忙,但是一有時間就會陪孩子寫作業,看女兒愛看的《還珠格格》。


所以當他臨時有任務時不能陪女兒時,女兒也都表示理解。


真正的懂事不是讓孩子獨自承受成長的傷痛後被迫成長,而是父母和孩子彼此之間一場用心的交換。


經常爭吵



網上有一個帖子:「你有哪些無法解釋的經歷?」


有這樣一個回答印象深刻:


「我一直很不解的是,6歲前的事我很多都不記得了,只有那些父母爭吵的畫面歷歷在目。哪怕現在父母已經很少吵架,每次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依舊會心驚膽戰,小心翼翼地維持著歡樂。」


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回答的點讚和評論數遠超過了一些奇特經歷的回答。


由此可見,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有多深。


曾有人就家庭狀況與孩子心理問題的關係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對於孩子發生心理問題的概率:


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為32%;

夫妻離異的家庭為30%;

夫妻關係和睦的家庭為19%。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甚至已經超出了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難怪有一句話說:「父母爭吵,是孩子看過最恐怖的電影。」


大人犯錯,不該由小孩買單。


有智慧的父母,不會讓孩子腦補一場大戲。


家長可以這樣做:


如果和伴侶發生了爭吵,一定要及時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吵架,不是因為你。


可以學習電影《怦然心動》中朱莉父母的做法。


影片中朱莉父母發生了很嚴重的爭吵,他們的爭吵讓朱莉很害怕。


為了讓女兒放心,爭吵結束後,父母分別去和朱莉談心。


父親真誠地向女兒道歉,並保證:「我們一定會想辦法解決。」


圖源電影《怦然心動》


母親也向朱莉道歉,對朱莉說了很多關於父親的優點,表示這只是一個意外,他們依舊相愛。


圖源電影《怦然心動》


讓孩子知道父母之間沒有問題,孩子才不會活得戰戰兢兢,才會有更多的安全感。


當眾批評



之前在餐廳吃飯,隔壁桌是兩家朋友在聚餐。


席間,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打翻了粥。本來不是多大的問題,擦一擦再找服務員換一雙碗筷就可以。


但小男孩的媽媽不依不饒,直呵斥:「坐沒坐相吃沒吃相,一點都不老實!」


同桌的朋友看不下去了,勸說:「沒事,小孩子不小心,收拾好了就行啦。」


但是這位媽媽卻沒有就此止住,而是說:


「小孩子就要多敲打,不然不長記性!」


不僅如此,還把小男孩之前犯的一些錯誤一一列給朋友聽。


小男孩面色羞赧,只埋頭吃飯。


沒想到他媽媽又說:


「還知道不好意思啊?」


坐在隔壁的我看著男孩直心疼,這只是個四五歲的孩子啊。


很多父母認為小孩子的面子不重要,但殊不知四五歲的孩子早就有了「面子」的概念。


心理學家Sara Botto經實驗研究發現:孩子在2歲時就開始在意外界對他的評價。


芝加哥大學發展心理學研究者Alex Shaw也說:「父母往往認為孩子不懂面子,其實只是他們錯誤的看法。」


當孩子犯錯時,立規矩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孩子的感受。


家長可以這樣做:


孩子若犯錯,可以採取私下復盤的方法。


比如可以將孩子帶到一個單獨的房間,或者沒有外人在的地方。這樣不僅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和面子,也方便教育。


在外人面前給足孩子面子,孩子才能更好地去接受教育並改正。


愛因斯坦曾說:


「每一個人都是天才,如果用爬樹的表現去衡量一條魚的能力,那麼這條魚將一輩子都活在自慚形穢之中。」


人生會有很多個6年,但第一個6年,決定著孩子未來的底色。


讓我們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克制,陪孩子去書寫,更多元更多彩的人生!


王小騫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騫親子說」創辦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愛育未來」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項目專家顧問。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持續探索實用、可操作的兒童養育理念及家庭解決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踐行和強大的使命感與踐行力,深受百萬爸爸媽媽信賴。

相關焦點

  • 3歲前,別逼孩子做這6件事
    圖片來源:站酷網所以在孩子3歲前,這6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在第一輪實驗中,近80%的7至8歲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在第三輪實驗中,雖然面對著雙份糖果的誘惑,仍有高於40%的7至8歲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各得一份糖果,而3至4歲兒童中只有不到9%的人會選擇與對方平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自私或許是孩子的一種本性,三四歲的兒童通常是最自私的,而懂得與人分享,往往要等到七八歲左右。
  • 光遇這4件事不能做?玩家極為厭煩,別再踩雷了
    光遇這4件事不能做?玩家極為厭煩,別再踩雷了前言:大家好,我是喜歡玩遊戲、聊遊戲的孟婆小叔。遊戲的規則,雖說官方有他自己的一套標準,但是長期以來,在玩家之間,無形中有一種默契,有很多事絕對不能做,比如在暮土門不能開,老玩家選擇卡BUG進去,因為一開門就會放龍,影響其他的玩家。今天盤點的4件事,一定要記住了,不要再做!今日話題:光遇這4件事不能做?玩家極為厭煩,別再踩雷了!
  • 8歲前,有4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去做
    孩子8歲前,千萬別逼他做這4件事:>逼孩子勇敢記得兒子5歲時,下雨天出門總是很緊張,死死拽著我的胳膊……我知道他是因為害怕踩到蝸牛。後來孩子6歲了。把3個孩子送進斯坦福的學霸媽媽陳美玲,在「家長千萬別做的10件事」裡,提出的第一條就是:
  • 最傷孩子的三件事,千萬別做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感激父母對他們的好,然而也不乏有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一輩子成為了縈繞孩子心頭的噩夢。對於以下這幾件傷害孩子的事,千萬別做...01.試圖扭轉性格周末,朋友們帶孩子來家裡做客。進門後,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安靜而靦腆,一直埋著頭緊緊拽著他媽媽的手腕。
  • 8歲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4件事,否則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前一陣總是不敢在小區裡走路,因為小區裡樹多,夏天樹上常有一種叫「吊死鬼」的蟲子。孩子8歲前,千萬別逼他做這4件事:6歲了。,在「家長千萬別做的10件事」裡,提出的第一條就是: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其實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 1歲前千萬別給寶寶吃這些!90%家長易踩雷!
    粉哥導讀:寶寶添加輔食之後,開始慢慢嘗試各種食物了,但是寶媽們千萬要注意,寶寶1歲前牙齒還沒長齊,胃腸道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都尚未發育完全,以下「高危食物」千萬不能吃!寶寶一歲前千萬別吃這5類食物 蜂蜜:蜂蜜對大人們而言是美味的食物,但是對一歲前寶寶而言卻是「危險品」!
  • 3歲前,父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5件事
    3歲前,這5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最近有個媽媽留言諮詢孩子膽小的問題:前段時間他們夫妻帶5歲兒子去兒童樂園玩,裡面的滑梯比幼兒園的滑梯高很多,兒子站在滑梯上就是不敢往下滑。甚至還有人說:2歲3歲不分房,4歲5歲毀斷腸。
  • 3歲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4件事
    可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也有適合自己的處事方式。如果父母逼得太急,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3歲前,家長千萬不要逼孩子做這4件事。孩子3歲以前,家長要做的是:1、教給孩子面對具體情況可以採取的處理技巧,比如小朋友之間鬧矛盾,教孩子可以輪流玩玩具,或者交換玩具,又或者學會拒絕,學會表達自己的要求和不滿。
  • 最傷寶寶記憶力6大不良習慣,家長千萬別忽略
    導讀:最傷寶寶記憶力6大不良習慣,家長千萬別忽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最傷寶寶記憶力6大不良習慣,家長千萬別忽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一年中最易生病的「三九天」,千萬別做這5件事!照著做平穩過冬
    三九,與「三伏」相對應,意味著它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也是最危險的時節之一。今年的「三九天」是1月8日~1月16日。在這段時間,人們的身體虛弱、易生病,尤其需要注意保養身體。據數據統計,每年12月至次年2月,老人發病率及死亡率比全年平均數高出4倍!那麼,三九應該要小心哪些疾病來襲?又該怎麼補,才能在接下來的一整年裡減少病痛?
  • 寶寶出生不足百天,最忌憚這幾件事,父母別輕易做,容易傷及脊柱
    未滿百天的寶寶,這幾件事千萬別對他們做 1、長時間豎抱 不少新手爸媽在抱孩子這件事情上沒有經驗 專家建議,等到4個月過後,父母就可以逐步的訓練寶寶使用「枕頭」,例如: 4-5月齡的寶寶「枕頭」高度1cm為佳(可用毛巾摺疊代替),6-7月齡1-2cm為佳,8-24月齡可逐步增加至4cm,5歲過後可再次增高在6cm。
  • 最讓男生「厭煩」的3種QQ消息,小仙女別踩雷,小心被「拜拜」
    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最讓男生「厭煩」的3種QQ消息,小仙女別踩雷,小心被「拜拜」」,喜歡的小夥伴記得點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
  • 寶寶經常流鼻涕未必是感冒,兩件事很多寶媽做錯,別耽誤了孩子
    為啥孩子總愛流鼻涕呢?可千萬別以為寶寶感冒了,不少寶媽看到孩子流鼻涕,往往會做出兩件錯事,結果反而坑了娃,可要注意了。寶寶經常流鼻涕未必是感冒,兩件事很多寶媽做錯芳妍的寶寶2歲大,小傢伙像個多動症一樣,特別喜歡去外面玩,即便是天寒地凍的冬天,也非要在外面撒歡好一陣。
  • 5歲男孩睡夢中死亡,結果令人氣憤:睡前千萬別做這3件事!
    (猜一種水果)大家在後臺對話框告訴清歡答案哦,答對9題即可免費獲得精美圖書一本我們的胃是需要時間來消化食物,如果還沒消化完就去睡覺,這會大大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非常不利於正常作息的培養。去年一項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影響因素調查顯示,攝入當日最後一餐的時間,是會對孩子的睡眠產生影響。
  • 孩子最怕父母做的9件事,每件都影響孩子的成長,你做過幾件?
    這9件事,就會很傷害寶寶,但卻有不少父母都做過,看看你做過幾件呢?1、父母吵架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很多夫妻結婚後,花前月下變成了柴米油鹽,各種小事磕磕絆絆,生氣吵架是難免的。但是,即便再生氣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別看孩子還小,其實父母的行為都被他們看在眼裡,並在心裡記下來。父母吵架會讓家裡氣氛變得非常壓抑,長期如此的話,孩子就會變得孤獨、冷漠、粗野,而且這種性格會伴隨孩子一生。
  • 2歲內寶寶最討厭的四件事,家長要清楚,別做錯傷了娃的心
    導讀:2歲內寶寶最討厭的四件事,家長要清楚,別做錯傷了娃的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2歲內寶寶最討厭的四件事,家長要清楚,別做錯傷了娃的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6歲前,會「恐懼」的三件事,請父母別做,錯一次害娃一生
    今年才5歲的舒舒是個普通的幼兒園中班生,由於她的父母都是某創業公司的合伙人,因此沒有時間陪伴她,她大部分時間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爺爺奶奶年紀也大了,沒有什麼精力照顧她,爸媽對她的要求也很高。孩子6歲前,會「恐懼」的三件事,請父母別做,錯一次害娃一生
  • 孩子3歲前,有5件事情別不強迫,這就是給他最好的成長環境
    有5件事,在孩子3歲前,千萬別強迫孩子做但是隨著孩子認知的提升,害怕的事物會逐漸減少。但是對孩子說「這有什麼可怕的?」「你膽子怎麼這麼小。」只會加深孩子對恐懼的感受,強化孩子的恐懼,讓孩子越來越膽小。家長們真正要做的不是說「風涼話」,而是這幾件事:①正視孩子的恐懼你看到了孩子的恐懼,應該去詢問「怎麼了?」
  • 多位男童睡夢中去世:睡前千萬別做這3件事
    不管孩子怎麼「耍賴」想要睡前吃零食,都別同意!此前一位5歲的男孩在幼兒園午睡時不幸死亡,正是因為睡前吃多,引起了食物反流,堵塞氣管窒息而死!孩子睡覺前,這3件事千萬別做!而到了晚上9點以後再進食(包括宵夜),小學生的睡眠將損失近1.5小時!那麼如果孩子晚上喊餓怎麼辦?睡前也不是不能吃東西,而是可以吃一些「流食」。
  • 孩子穿羽絨服,千萬別做這5件事,可能有生命危險
    孩子穿羽絨服,千萬別做這5件事,可能有生命危險!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警惕!孩子穿羽絨服,千萬別做這5件事,可能有生命危險!!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