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知子家長」的第113次分享,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字體「知子家長」或添加微信公眾號「Zjiazhang」即可關注。
《立》是池莉24年的情感積澱,暌違5年用心抒寫與女兒一起成長的經歷。關於《立》,正如池莉老師自己所說:「秀孩子與誇孩子,是自己撓腋窩的痒痒——自己特舒服,別人看著不雅。我的《立》,不秀也不誇,只是恨教育。現在對孩子的教育與食品一樣含毒太多,我是母親,我要抵抗,就這麼簡單。」
書中有很多的細節有趣又打動人心。這個浪漫感性的作家在懷孕時就遭遇了現實的滑鐵盧。先是弄孩子的生育指標,各種證,各個部門,哭著跑了兩萬多公裡。孩子在肚子裡都會踢蹬了,她才發現孩子沒有尿布,沒有烘籠,沒有衣衫、鞋襪、小床和搖籃。於是她行動起來,開始做尿布,踩縫紉機做嬰兒服,織小毛衣小毛褲,一往無前。
臨產前一個月,她想著要是自己奶水不足,孩子吃什麼。為了賺奶粉錢,她居然大著肚子直挺挺地站著寫稿,一天寫幾千字,寫了十幾天,寫出一部中篇小說,稿費紛紛而來,成了奶粉轉款。
父母對孩子愛的方式,每個成長階段是不同的,孩子2歲之前需要父母投入時間,給予充足的陪伴,再多的愛都不為過,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則給予更多的尊重與自由,尊重孩子自然的天性,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自由。
面對應試教育「唯分數取勝」和「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教育環境,池莉以大無畏的精神做了極大的反抗,勇氣非比尋常,她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實行的三條原則值得所有父母學習。
第一條:讓小亦池盡情與她的小朋友相處和玩耍。
第二條:順從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讓她在最開放的狀態中接受自然啟蒙。
第三條:為孩子講故事和閱讀。
孩子喜歡整天在大自然中,在孩子中間玩耍,她就讓她盡情玩。孩子喜歡彈鋼琴,她買鋼琴,請老師。孩子喜歡養小狗,雖然丈夫反對,但她還是讓孩子從小就有小狗陪伴。孩子14歲就自己決定留英,出國,獨自在外國學習和生活,一直讀到碩士畢業,池莉欣然同意並全力支持與信任……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說:有錢的教育是教育,沒錢的教育是空談!你也在糾結:池莉說出來的道理都懂,也贊同,可在中國式教育體制下的家長有幾人能做到:孩子的快樂放在首位?讓其天性成長呢?
是的,任何作家的作品無不帶著自己的偏見,即使他是聖人也在所難免。生活和世界又豈是一本書能囊括得了的。而對於我們,能通過書去看到別人的世界,並學習經驗,已然是一件幸事。去較真這些又有何意義呢?
對於如何做一位好父母這是永遠的話題,一位好父母是要有能力,也要學習,最重要的學習莫過於學習愛。這愛不是假愛,也不是溺愛,而是真愛。什麼是真愛?最基本的原則有兩個:愛與自由。即,一方面,父母給孩子充分的愛,另一方面,父母要給孩子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