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欄目|絲說大學校園
省屬高校之中,很多實力雄厚的高校都有較大的名氣,比如28所211工程高校,西北大學就是其中最出名的高校之一。當然,省屬高校實力強的還有鄭州大學、上海大學、蘇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南昌大學等。

很多人認為,僅憑辦學規模和綜合實力,鄭州大學無疑要被排在第一位。冷絲倒不這麼認為:論資歷和對國家做出的貢獻,排在第一名的應該是西北大學。
這是為何?理由有哪些?
西北大學是我國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學校之一。
西北大學在1912年就被稱為「西北大學」,1923年改為國立西北大學。
1937年,也就是抗日戰爭爆發的這一年,國立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西遷,共同組成了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9年復稱國立西北大學。

從這一段簡明的校史來看,西北大學無疑是最有資歷的高校之一。
西北大學在新中國成立後就成為教育部直屬綜合大學,1958年改為陝西省主管,成為省屬高校,但在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目前還是教育部與陝西省共建從這一點來看,西北大學在省屬高校中無疑是資歷最老的大學之一。
地質學系創建於1939年,是我國設立最早的綜合性大學地質學系之一。
當年,一大批知名地質學家不畏艱險,聚集在因國難而遷徙陝南城固的西北聯合大學,也就是現在的西北大學,比如著名地質學家有王恭睦、諶亞達、殷伯西、鬱士元、李善堂、張伯聲、蔡承耘、曾繁祁、白超然、霍世誠等教授。
1948年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楊鍾健教授出任國立西北大學校長,為地質學系的建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之後,著名學者謝家榮、王恆升、張更、楊傑等相繼來校和任教,促進了地質學系的發展。當時,雖然條件艱苦,但也為國家培養了近百名學生,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我國地質戰線的著名學者。

西北大學的地質學系理、工並重,特色鮮明,現有國家地質學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地質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還有2個國家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
西北大學學科專業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現設有地質學、地球化學、資源勘察工程、勘察技術與工程4個本科專業。其中地質學一級學科,涵蓋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地球化學、第四紀地質學和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5個二級學科,還有礦產普查與勘探二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
在我國文物保護領域,科班出身的從業人員中,一半是從西北大學畢業的。
文物保護領域之外,同樣,科技考古領域的從業者,國內也有30-40%出自西北大學。此外,全國的考古隊長有2/3是西北大學的畢業生。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拿到「A+」,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段清波認為,「為國家考古人才培養方向作出的貢獻,應該就是主要因素。」

1956 年,西北大學繼北京大學之後,成為全國第二家正式設立考古專業的高校。時值國家經濟開始復甦,西安成為我國工業布局點之一,面對工業建設中發現的多處古代遺址,卻缺乏成體系、成規模的人才培養學科。在國家倡導下,西北大學考古系就此設立。
當年的首批考古專業學生,是從歷史學專業學生中挑出來的,如今,60多年過去了,西北大學為中國文化遺產事業培養了 2440 名專業人才,培訓文博行業人才 600 多人次,考古學科也已成為這座西部高等院校的優勢「品牌」。

在學科構成上,西北大學考古、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管理成為確立的3個方向:考古是文化遺產價值的「發掘者」;文物保護是文化遺產價值的「保存者」;文化遺產管理是文化遺產價值的「傳承者」。三者互為依託、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歷史悠久的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再次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養重鎮。
冷絲認為,看學校不能僅僅看辦學規模和所處的地方,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學科的實力,以及對國家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