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一定有龐大的根系,根深才能樹高,根深才能葉茂。學習就是生命的一種「光合作用」,人的精神世界會因為學習而變得蓬勃蔥蘢、氣象萬千。
● 親情、友情再深,也要有一個「界」,這個界限就是公權不能私用。作為黨的領導幹部,我們最深沉的愛、最博大的愛、最真切的愛,是愛國家、愛人民。
● 我們不是一般的人,我們是黨的人。黨的領導幹部,是有規矩的人,是不能為所欲為的人。
● 自古以來,沒有幾個做官的死於饑寒,但是死於斂財的,歷朝歷代,大有人在。人不可能把金錢帶進墳墓,但是金錢能將人帶進墳墓。金錢沒有牙齒,卻可以吞沒人的靈魂。
● 黨紀政紀是設在懸崖邊的一道道護欄,保護我們不要掉到懸崖下面去。遵守紀律,就是善待自己。我認為,清廉才能輕鬆,越清廉就越輕鬆。
—— 李泉新
李泉新同志2015年3月,江西省委第三巡視組巡視南昌市西湖區。
在此之前,第三巡視組組長李泉新反覆研究了省委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移交給三組的相關材料。在2014年第一輪對南昌市的巡視中,西湖區委書記周某,已被列入進一步關注的對象。
出徵前夕,李泉新重申:「我們一定要努力工作,團結協作,依紀依法,嚴格保密,自覺接受監督,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
他解釋說:「我們是監督別人的,決不能有特權思想,要知道幹部群眾也在監督我們。如果不落實八項規定精神,說不定人還沒回去,告狀信已經到省委了。」
說到做到。西湖區挑選星級酒店給巡視組辦公,被否定;海鮮上了餐桌,被撤走;水果拿進房間,被退回。區聯絡員看到李泉新喜歡穿布鞋,就買了一雙北京布鞋,要送給他。李泉新嚴厲制止,並提出嚴肅批評。幾天後,聯絡員又將童裝、兒童書籍、玩具等,放到巡視組駕駛員的房間裡,說是送給李泉新的孫子的,請駕駛員轉交給組長。李泉新立即讓司機把東西退了。聯絡員又將東西郵寄到李泉新家,但郵件被拒收,原封不動退了回去。
西湖區委辦公室負責人多次聯繫巡視組,說周某希望與李泉新見上一面。李泉新回覆:「可以,但不單獨見面。」 見面後,周某說:「聽說你們在查我?我什麼事也沒有!」李泉新當著巡視組所有人的面正告他:「有沒有問題你心裡最清楚,最好早點向組織說明你的問題!」
在巡視組面前碰了釘子,周某與他人訂立攻守同盟,轉移隱匿相關證據。三組組員收到了「低頭不見抬頭見,事不要做絕了」的匿名恐嚇簡訊。
關鍵時刻,李泉新對組員們說:「你們大膽工作,有什麼問題都往我身上推!」有他這份擔當,三組及時了解到周某插手幹預工程項目建設、違規提拔使用幹部、生活作風不正等問題,並移交省紀委。
巡視結束不久,周某接受組織調查。那天,李泉新一夜未眠。
三組有組數據:2014年1月就任巡視組長,2016年3月查出肝癌,李泉新在省委第三巡視組工作800多個日夜。第三巡視組完成了8輪巡視,巡視26個單位,發現問題線索934條,其中涉及廳級幹部問題線索89條、縣處級幹部問題線索333條。
一大收穫2014年5月的一個周末,第三巡視組成員李思遠一早接到李泉新的電話:「今天不休息了,你跟我出去一趟。」
第一站是溫圳監獄。
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他們提審了一名服刑人員。這個人曾在三組巡視的某區做過主要領導,李泉新希望能從他口中獲得巡視單位的線索。這也是李泉新常用的巡視方法——「挖老礦」。
「他做了非常多的功課,一項項問得很細。但我覺得並沒有挖到什麼。」李思遠回憶道。
離開溫圳監獄,他們又到了另兩座監獄。天氣炎熱,李思遠真擔心56歲的李泉新吃不消。
回南昌的路上,李思遠想,忙了一整天,跑了三個監獄,卻沒挖到「礦石」,未免沮喪。
「思遠,你覺得今天有收穫嗎?」李泉新似乎猜到了李思遠的心思。
李思遠說:「要說收穫,就是看了以後很感慨,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廉潔從政,不能犯錯誤。」
李泉新問:「還有呢?」
他想了想,說:「沒有了。」
李泉新說:「我覺得還是有收穫的。我們巡視工作,發現問題是一大收穫。今天的情況有所不同:我們跑了一天,卻沒有發現什麼問題,那麼,原來的懷疑就可以排除了,我們也就放心了。所以,沒有發現問題,同樣是一大收穫。」
一次小聚2015年11月28日,星期六。寒風呼嘯。萍鄉市審計局副調研員鍾傑蘭來南昌辦事。傍晚,她給李泉新打了一個電話,說請組長出來吃個便飯。前一輪巡視,鍾傑蘭被抽調到三組,是李泉新的組員。
一聽是鍾傑蘭來了,李泉新非常高興:「你遠來是客,我請你!」
小餐館很簡陋,四面透著寒風。除了李泉新和鍾傑蘭,還有兩個人:李泉新的愛人和孫子。
剛入座,李泉新就單刀直入:「最近忙不忙?新一輪巡視馬上開始,三組需要你!」
鍾傑蘭聽了這話,不免有些「得意」。因為她剛被抽調到三組時,李泉新可不是這樣。她記得很清楚:那天李泉新看著組員的花名冊,當看到鍾傑蘭的名字時,他問:「鍾傑蘭是哪一位?」臺下的她站起來,應了一聲。李泉新看了她一眼,問:「你這個副調研員是搞行政的,還是幹業務的?」
鍾傑蘭是要強的人,組長這一問,刺激了她。第一次到景德鎮巡視,她發現了一個700多萬元的「小金庫」,這一「大手筆」,讓李泉新對她刮目相看。
寒風透過小餐館的屏風吹到他們身上,不過,這絲毫不影響李泉新的求知慾望。
「我們馬上就要巡視幾個大單位了,你說怎樣才能快速準確發現 『小金庫』?」
鍾傑蘭說:「這些大單位,口子多。我想……」
李泉新打斷她的話,向吧檯招招手:「服務員,請拿張紙、拿支筆來!」
服務員一時找不到白紙,就撕了一張空白菜單給他。他對鍾傑蘭說:「快說來聽聽!」
鍾傑蘭說:「一是到這些部門的下屬單位去了解,比如招待所、後勤服務中心、食堂等;二是從管錢管物的人身上去了解……」
六個方面的「秘訣」傳授完了,菜也上齊了,菜單上寫滿了字。
李泉新小心翼翼把菜單摺疊成小方塊,放進毛衣裡面的貼身襯衣口袋裡,開心地說:「對付腐敗分子,又多了一個法寶!」
鍾傑蘭發現,這頓飯,李泉新根本沒吃幾口菜。他買了單,告別時,他對鍾傑蘭說:「我馬上58歲了,還想再好好幹兩年,我們一起努力好不好?」
鍾傑蘭說:「這段時間確實很忙,分不開身。」
李泉新不放棄:「就算很忙,你也要先過來,哪怕一個星期也好,幫我炸開一個『口子』,你就回去。」
一次「說情」有李泉新坐鎮指揮,三組組員幹勁十足。鍾傑蘭更有使不完的勁。
巡視某縣時,鍾傑蘭突然找到李泉新,說話時有些底氣不足。
「李組長,我有個事請您幫忙。」
平時都是李泉新「求」她幫忙,現在顛倒過來了,李泉新覺得奇怪。
「您說我這看人家的帳吧,一路殺殺殺的,正幹得起勁,碰到這個單位有個人是我親戚。我這親戚把我罵得要死。您能不能幫個忙?」
李泉新說:「這個忙你也幫?他找你、罵你,你可以推到我身上來啊!我跟你說個例子,我親嫂子有個親戚,也因為犯了什麼事給關起來了。我要是打個招呼,有關方面肯定給面子。但我怎麼能幫這個忙呢?」
鍾傑蘭理解李泉新的話,不再說下去。
後來,鍾傑蘭的這個親戚違紀問題被查實,被免職了。
李泉新在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授課時,給學員講過一個故事:「宜春市袁州區原區委常委、公安局長被抓起來了。他的一個親戚是我高中同學,我這同學跟我打電話,請我幫忙。我告訴她,沒辦法,我們有鐵的紀律,不準說情。」
李泉新對學員們說:「我們紀委有禁令,其中一條,就是嚴禁幹預基層辦案。」
一臺收音機2016年5月下旬,李泉新去世前幾天。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省紀委幹部謝良貴在重症監護室外穿好隔離服,準備進去看望李泉新。突然,他隱約聽到監護室裡傳來收音機的聲音。他眼睛溼了:「沒想到,都這樣了,他還在聽新聞。」
收音機,是李泉新最好的「夥伴」之一。散步,隨身帶著收音機;晚上,在收音機播送的新聞中入睡。省紀委駕駛員羅輝說,他的車載收音機,頻率一直定格在「中國之聲89.1」上。「組長就愛聽新聞,所以現在我都喜歡聽了。」
而病床上的這臺收音機,是兒媳徐翠在上海照顧李泉新時網購的。她說,公公在監護室,一清醒過來就要聽新聞、看書。應公公要求,她還網購了《一個革命的倖存者——曾志回憶錄》,放在他枕邊。
李國英對哥哥李泉新的記憶裡,也有一臺收音機。1979年,李泉新上大學後,第一個暑假回到豐城市老家,就忙著幫家裡幹活。他把收音機音量開得很大,放進褲袋,一邊收聽新聞,一邊挑著米糠到城裡去賣。
李泉新常說:「不看書不看報,這不行。再忙,每天的《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都要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都要聽。只要每天堅持做到這一點,就等於天天進黨校、天天進幹部學院了。」
他臥室裡堆滿了書,《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關於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等著作放在最顯眼的地方。去上海治病前夕,他還在翻閱《之江新語》。
省紀委幹部湯長明回憶,他剛調整到財務部門工作時,李泉新跟他聊天:「你現在到了財務上,天天和帳目打交道,但政治理論學習還是不能丟。」第二天,李泉新就送來了一套書,小湯一看,是《朱鎔基講話實錄》。
一聲道歉李泉新進入重症監護室後,他的7個兄弟姐妹陸續來上海探望。
大姐李鳳英來到李泉新跟前。李泉新看著大姐,歉疚地說:「大姐,我對不起你。」
看著虛弱的弟弟,李鳳英哭了。
李泉新考上北京大學時,家裡很苦,是大姐從微薄的工資裡擠出錢來,資助他上學。後來,李鳳英在豐城市河洲衛生院工作的女兒有個進城的機會:市中醫院從基層選拔醫務人員。大姐希望李泉新能夠出面打個招呼,但李泉新沒有答應。他對姐姐說:「這事我幫不了。幫了你,別人就會被擠掉。這種妨礙公平的事,我不能做。」
「好石」,是豐城人對硬脾氣人的稱呼,也是老家人對李泉新的評價。
李泉新最小的弟弟李貴興,有一好友在新餘市開超市。超市被水淹了,朋友跟房東就超市租賃合同起了糾紛。朋友找到李貴興,要他跟李泉新說一下,請李泉新跟有關方面疏通疏通關係。礙於情面,李貴興硬著頭皮,打通了哥哥的電話。李泉新對弟弟說:「這事我不能摻和。我幫了你朋友,就損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再說,具體情況我不清楚,你也不一定全清楚,這樣的經濟糾紛我不能干預。」
李泉新向親人解釋:「如果我因為辦了不該辦的事犯錯誤,你們心裡好受嗎?再說,我是監督別人的,自己怎麼能犯錯誤呢?自己犯了錯誤,還怎麼去監督別人呢?」
徐翠認識李泉新兒子之前,已經是省婦幼保健院的合同工。李國英說,哥哥去世以後,他們兄弟姐妹看電視,才知道哥哥的兒媳還不是「正式工」。
「他對自己兒媳都這麼嚴格,我們更不能怪他了。」李國英說。
一塊手錶李泉新去世快半年了,家裡那塊手錶,還是原封不動放在盒子裡。
這塊手錶,是徐翠在他住院期間,花了500元在南昌買的。年輕時他就養成了守時的習慣。但他戴的多為電子表,壞了就再買一塊,最多都不超過200元。
兒子兒媳曾花1000元買過一塊較體面的手錶送給他。他非常珍惜,戴了數年後,也壞了,他又開始戴起便宜的電子表。
今年5月,在重症監護室裡躺著的他,突然發現手錶上的字碼不顯示了。愛人徐國香打電話給兒媳,讓她在南昌買塊新表,帶到上海來。
徐翠立即來到南昌一家商場買了這塊手錶。當她帶著手錶去上海看望公公時,發現先前那塊壞了的表又戴在了他手上。婆婆解釋說,她上街找師傅看了看表,原來沒有壞,只是沒電了,換了新電池,又能用了。
李泉新走了,那塊新買的手錶,他還是沒用上。
「他這人簡單,物質上沒有一點要求。」徐國香說。他的公文包是普通的材料袋,用了許多年,一個角磨破了。被巡視單位想給他換一個,他不允許,說這個包用習慣了,只要不掉東西就行。他辦公室的水杯,是裝罐頭的玻璃瓶。他的布鞋,是他自己從地攤上「批發」來的,20元一雙。他的皮鞋,永遠只有一雙——穿破了才肯買新的。他在家吃飯時喜歡喝上一杯,兒子兒媳就在網上買酒,一瓶不超過40元。李泉新戴的眼鏡只值幾十元,鏡框褪色,鏡身變形,一塊鏡片裂了一個小口子。兒子兒媳實在看不下去,一個周末,小兩口去鷹潭辦事,聽說那裡的眼鏡價廉物美,就給他買了一副,也就200多元。
一門家風「聽說他在外面好嚴厲,但在家裡不會。只要他回家,家裡就有說有笑的。」徐翠說。
回到家中,他會把收音機開到最大聲,一邊炒菜一邊收聽新聞。吃飯時,他一邊呷著小酒一邊給家人講歷史故事,講中共黨史,講反腐倡廉。
「我們都吃完了,他還一邊喝酒一邊跟我們聊天。」徐翠說。
李泉新的工資卡由徐國香保管。上班前,徐國香會從他口袋裡掏出那個透明的塑膠袋來看看,袋子裡的錢看得一清二楚。
「他袋子裡不會超過300塊錢,少了我就會給他加一點,讓他買煙。」徐國香說。
徐翠想給公公買個真皮錢包,李泉新不肯,說用塑膠袋包錢,不佔地方。
李泉新也有「土豪」的時候,那就是回老家過年。
每年春節回老家前,愛人和晚輩不等他開口,合起來給他兩萬元。兒子沒買車時,一家人坐客車回豐城;有了私家車,就坐自家的車回老家。
李泉新母親80多歲,身板硬朗。晚上,母親回房休息了,李泉新就進到母親房間,拿出那兩萬元,交到母親手上。
母親看著這麼多錢,露出一絲不安,說身邊兒女都很孝順,她不愁沒錢用。
李泉新看出了母親的心思,說:「媽媽,這錢你放心大膽用,兒孫的錢是乾淨的!」
過年過節,李泉新習慣住在最小的弟弟李貴興家。李貴興說:「我們是怕他來,又盼他來。」
怕,是因為「每次都給我們上政治課,提醒我們做人一定要低調,不要張揚,不要打著他的招牌辦事」。盼,是因為李泉新「墨水」多,記性好,家人團聚時,他有說不完的故事,特別是晚輩們,更喜歡聽他說話。
有團聚就有離別,該回南昌了。母親和兄弟姐妹出門相送,李泉新向母親揮手告別,上車前不忘補上一句:「媽媽,兒子去賺錢給你用了!」
一次辭行2016年3月12日,李泉新住進江西省人民醫院。
13日,李泉新跟醫生說:「我要出院。」
醫生說:「急性肺炎還沒控制住,不能出院。」
家人說:「你一個人去那麼遠的地方,叫我們怎麼放心?」
李泉新聽不進去。他說四所大學的巡視剛剛開始,工作安排一環扣一環:13日晚上要開碰頭會,14日統一行動。他是組長,必須到場。
醫生拗不過,說一定要出院,病人必須籤字。李泉新說:「我籤!」
他在責任書上寫下12個字:「身體出了任何問題個人負責!」然後讓醫生開了3天打點滴的藥,坐了4個多小時的長途車,趕到被巡視單位——位於贛州市的江西理工大學。
到學校後,李泉新不停地咳嗽,胃口不好,吃了一點麵條,來到醫院,用南昌帶來的藥打起了點滴。
3月16日,藥用完了,巡視前期工作也部署完畢。李泉新覺得病情沒有好轉,決定回南昌複診。
江西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羅嗣海前來送行。李泉新忽然想起了什麼,對羅嗣海說:「學校裡的電子顯示屏要滾動播放巡視信息,滾動間隔的時間不能太長。」
說完,他搖晃著走近車子,左腳先上車,坐下,再用雙手「搬」起右腳「放」進車內。
一路上,駕駛員羅輝從後視鏡上看到,4個多小時的車程,李泉新是蜷縮在後座上,苦撐到南昌的。
進入南昌市區,他並沒有去醫院,而是先到設在南昌的江西理工大學分校,檢查已經開展的巡視工作。
中午,他陪組員吃了工作餐,就來到省人民醫院複診。次日,結果出來了:肝癌。
誰都沒有想到,這次辭行成了永別。他,再也沒有回到戰友們身邊。
一場送別5月18日,李泉新來到上海復檢和治療。一切來得太突然。組員們為了不讓他擔心病情,用工作來分散他的注意力。
鍾傑蘭給李泉新發簡訊:「我們這個星期天沒回家,按照您的指示在加班加點。發現了不少問題,在這裡已形成了很大震懾。請您放心養病,我們都很想念您、惦記著您,希望早日聽到您康復的佳音!」
李泉新回復道:「鍾傑蘭好!很高興你們發現了不少問題!我在上海。明天將做幾項身體檢查。謝謝你們關心!很希望跟你們一起戰鬥!」
但是,他的戰友們沒能聽到他康復的佳音。5月31日,李泉新永遠離開了人世。
6月2日,南昌大雨滂沱,全城內澇。
李泉新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定於8時舉行。
一大早,省紀委的同志趕來了,江西紀檢監察系統認識李泉新的人趕來了,和李泉新並肩戰鬥過的省委第三巡視組的組員們趕來了,被巡視單位的同志也趕來了。
通往殯儀館的路已被積水淹沒,車輛無法通行。鍾傑蘭和她的同事劉霞、南昌縣審計局幹部黎凌凌都曾在三組工作過,姐妹三人在路邊小店買了三雙雨靴,小心翼翼涉水前進。但越往前,積水越深,情急之下,她們花錢僱了一位壯年男子,背著她們涉過了深水區。
遺體告別儀式推遲了兩個小時。
人越聚越多,許多人都挽著褲腿,打著赤腳。10時整,遺體告別儀式開始。
望著李泉新的遺像,鍾傑蘭和大家一起,飽含淚水,深深鞠躬。
一聲絕唱李泉新被查出肝癌前一星期,2016年3月9日。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
李泉新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部分廳局級領導幹部講課。他足足講了2小時40分鐘,最後,他用下面這段話,滿懷深情地結束了這堂課——
人生好比一次遠航,歷經風雨與險灘。是沉舟折戟,還是乘風破浪,這個舵就掌握在自己手裡;人生好比一部書,這部書是否精彩,全由書的主角決定,而書的主角就是自己。
參加革命是為了什麼,現在當幹部應該做什麼,將來身後應該留點什麼,這是我們每個領導幹部在行使權力時,必須認真思考並嚴肅回答的三個重要問題。
希望每位同志以腐敗分子為戒,珍惜自己的歷史和榮譽,珍惜黨和人民的培育和信任,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艱苦奮鬥,廉潔從政,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自覺為黨和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業績。
要努力成為人民群眾擁護和愛戴的人,努力成為同事和部下敬佩信服的人,努力成為家屬和子女引以為榮的人,努力成為回首人生問心無愧的人!
這是他一生的寫照,更是他生命的絕唱。
(原題為《巡視組長——追記李泉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