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10月12日電(記者葉婧、潘林青)原以為「高大上」的外籍教師,卻是沒有相關資質的「南郭先生」,這是山東部分消費者在教育培訓機構遭遇的尷尬。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外籍教師和培訓機構市場中存在「外國人會說英語就能當外教」,「培訓機構都能聘請外教」等亂象。業內人士建議,我國應結合現有規定,完善立法管住「黑外教」。
外教市場頻現「南郭先生」
來自山東的大三學生孫予,計劃畢業後去國外讀研,就找了一家有外教的英語培訓機構學習,想重點提升口語。但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孫予覺得這家英語培訓機構的外教上課「天馬行空」,態度隨意。
「上課沒有固定的外教,每節課來一個,待不久就走了,授課內容也常常是吃東西、喝水、聊天、看手機,我感覺這樣的外教培訓要花掉近400元一節課根本不值。」孫予說。
孫予的遭遇並不是個例,記者在山東多家外語培訓機構走訪發現,部分機構所聘請的外教並非消費者所想像的「高大上」的外籍教師,而是沒有相關資質和教學經驗的「南郭先生」。
記者採訪時,多位外教坦言他們此前並未從事過教育工作,也沒有任何外語教學經驗;但在一些外語培訓機構的嘴裡,他們卻成為「經驗豐富」的資深教育工作者。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外教告訴記者,他此前做過很多工作,但從未做過老師,上一份工作是保險銷售。
燕山大學副校長張福成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表示,類似的現象,不僅在英語培訓班、國際學校等非學歷社會培訓機構中較為嚴重,在部分高等學校,特別是國際化教育起步晚、辦學水平較低的地方高校中也普遍存在。
「黑外教」很難教出好學生
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外教成為許多語言培訓機構吸引消費者的重要「賣點」。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外籍教師和培訓機構市場中存在「外國人會說英語就能當外教」,「培訓機構都能聘請外教」等亂象。同時,「黑外教」與專業外教在授課水平、教學質量上也存在較大的差距。
長期在英語培訓機構工作的崔靜告訴記者,由於市場對外教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符合條件的外教人數有限,這種供需不平衡就導致一些機構和外教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
此外,並非所有的外語培訓機構都有資格聘請外籍教師。崔靜說,她此前供職過的一家外語培訓機構就沒有聘請外教資質卻還是打著「外教授課」招牌。
中美合作濟南阿斯頓英語培訓學校區域外事專員馬健告訴記者,「黑外教」可能連TESOL(教授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國際教師資格)、TEFL(教授非英語母語國家英語學習的國際通用教師資格證書)等教師資格認證都沒有,要是由他們來教授課程,在培訓技能、知識傳達、口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何管住「黑外教」?
事實上,針對外籍教師的管理,我國已有相關規定。山東省外國專家局副局長林建春告訴記者,外教要遵守我國法律法規,身體健康,無犯罪記錄;同時要具備大學學士以上學位和兩年以上相關工作經歷,還要取得「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和「外國專家證」,而聘請外教的單位也同樣需要有資質。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應完善立法,管住「黑外教」。張福成說,目前我國對外籍教師的聘任標準、準入原則、管理方式、確定權利義務等均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應設立專門機構對現有的外籍教師進行資格、能力、道德與文化的綜合評估。
面對魚龍混雜的外籍教師市場,消費者並非束手無策。林建春告訴記者,在山東省,每年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網站會公布上年度全省聘請外國專家資格單位的年檢結果,消費者可以採取實地考察或登網站查看資格單位年檢結果文件的方式了解以上信息。在全國其他不少省市也都有關聘請外籍教師方面嚴格的審批和年檢。
此外,如果消費者對某個外教有疑慮,培訓機構又不讓看專家證,可以聯繫當地外專局進行查詢。「一看其是否獲得『聘請外國專家單位資格認可』,並取得《聘請外國專家單位資格認可證書》;二看其資格證書是否有效,只有年檢準予註冊的資格認可方才有效。」林建春說。
業內人士提醒,如果消費者發現非法聘用外籍教師行為,可以向當地公安局人口與出入境管理部門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