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莊石
不僅是在政壇,在很多領域尤其是律師、醫生這樣的所謂精英職業中,世襲的現象也很普遍。日本曾拍過《人生七年》,「孩子承襲父母的事業」這一現象更為明顯,所謂的匠人傳承,背後是深度固化的社會階層。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日本職業背後的「隱形世襲」。
(9月16日,在位於東京的日本國會眾議院,自民黨總裁菅義偉(中)起身致謝。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 圖)
近日,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投票結果正式公布,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當選為日本首相,他也是日本政壇罕見的「平民首相」。然而,「農民的兒子」當選是否只是一個例外?在日本社會,給普通人的機會到底有多少?
日本政壇:二代的天下
菅義偉曾在發表競選演講時說:「就算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只要努力也能立志當首相」。的確,菅義偉是個名副其實的「普通人」,他出身貧寒,父親是日本東北小山村的農民,他曾在東京務農,在紙箱工廠靠打工攢學費,後考入法政大學。可謂是政壇的「三無人員」——無家族背景、無學閥、黨內無派閥。
在日本,出身平民的首相很少,在昭和時代有被稱為「庶民宰相」的田中角榮;而平成時代,只有菅直人勉強能算作是「平民首相」,他並非出身於政治世家,但其家境同樣很優渥,祖父菅實是當地的一位名醫,父親菅壽雄曾經在宇部市一家玻璃廠當廠長。也就是說,一百多年來,日本才出過兩位「平民首相」。
雖然在很多國家的政壇,都出現過父子同為總統的現象,比如美國的布希父子、加拿大的特魯多父子等。然而,在非威權的民主體制下,或許很少有國家像日本這樣是高度「家族化」的,可以說日本的政界就是被「五大家族」(鳩山家族、小泉家族、安倍家族、麻生家族和福田家族)所統治的。像安倍晉三就是安倍家族中的第三位首相,他的外祖父岸信介和外叔祖父佐藤榮作都曾出任過日本首相。日本媒體和學界將這種政治現象稱為「世襲政治」,將這些來自政治家族的成員稱為「世襲議員」、「二代議員」或「三代議員」等。東京大學的內山融教授指出,「日本世襲議員很多」,在2017年眾議院選舉中,世襲議員達到2成以上,自民黨更是佔到3分之1,而與日本同樣採取議院內閣制的英國的眾議院,世襲議員僅為1成左右。
而這背後所反映的恰恰是日本社會階層高度固化,「二代」可以從父母家族那裡繼承「地盤」、「招牌」(即知名度)和「錢包」(即資金力量)這三大法寶。而普通人想要從政,則需要從零開始。這導致了日本政治整體偏向於保守,缺乏改革的動力,因而在日本,便很難出現像盧武鉉和文在寅這樣的變革者。
(4月1日,在日本東京,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日本的新年號「令和」。新華社 / 圖)
學閥:另一種隱形世襲
「政治家的兒子長大依然是政治家,董事長的兒子依然是董事長,正是伴隨著這種世襲制,人類的錯誤歷史被不斷地重演,這樣的話無論過了多久,日本也不會改變。」柯南《貝克街的亡靈》中的諷刺,從某種程度上看,卻是日本社會的真實寫照。
不僅是在政壇,在很多領域尤其是律師、醫生這樣的所謂精英職業中,世襲的現象也很普遍。日本也曾拍過《人生七年》,選擇了13位主人公,目前已經拍到了他們28歲。而「孩子承襲父母的事業」這一現象更為明顯,陶藝師傅的孩子仍然在做陶藝,漁民的孩子仍然是漁民,所謂的匠人傳承,背後是深度固化的社會階層。
或許有人會說,普通人可以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在日本,教育卻也是一種隱形世襲,即「學閥」。人們以畢業學校為判定標準,在很多領域的多數領導崗位,都被某個學校所壟斷,從而形成穩定、排他的利益集團。比如在商界,慶應大學畢業生就形成了三田閥,這裡湧現了日本十分之一的上市公司社長,被認為把握著日本經濟的命脈和未來。此類學校多為私立學校,往往都擁有從收費高昂的幼兒園到高中一條龍的附屬學校,附屬高中的學生只須參加內部選拔考試即可升學,這常常是社會上層子弟專屬的快速通道。
像東大,早稻田等頂級大學的學生,也幾乎全都來自私立中學。2006年,日本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大學升學率因家庭收入不同而呈現較大差距。家庭年收入超過1000萬日元(約合65萬元人民幣)的大學升學率達61%,而家庭年收入低於400萬日元的升學率為34% 。就像《格差社會》中所言:「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階層固化,無解嗎?
其實,日本已經意識到了其社會中階層固化的現象,並由此產生出了「低欲望社會」、「無緣死」、「下流社會」等近些年的流行概念。不過,這不僅是日本一個國家的問題,可以說是全球性的問題。
和普遍認知上的階層固化不大相同,在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這並不一定等同於貧窮,也就是說,當個普通人實際是能做到衣食無憂,否則日本也不會出現那麼多「宅男宅女」。但人們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每個人出生後即可預見自己之後的命運,社會的分層涇渭分明,彼此都生活在各自的生活圈裡。或許從某種程度上看,這有點像《美麗新世界》中的所設想的那個世界:充裕而空虛。
然而階層固化的最大的弊端,恰恰在於「看上去很好」:社會似乎看上去風平浪靜,人們的生活安穩平和,但它卻忽視了人類內心中的平等訴求。這種平等並不僅僅意味著物質上,更在於被尊重和重視。
從個體的角度看,即人們希望自己有權利去追求不同生活的可能性,而不是過被安排好的生活。比如一個出身於農民家庭的孩子,他可以選擇去當農民、律師、醫生等各種職業,而不是被告知當農民挺好的,你沒有必要去幹別的。而正是由於個體的改變,才會導致社會的變革,比如一個出身於平民家庭的人步入政界,由於自身的成長經歷,他可能更能理解普通人生活中的難處,推出更多便民的政策。然而現在,似乎一切在往相反的方向發展。人們覺得社會反正也這樣了,再努力也沒有用,不過是一個透明人,那還不如躺平。
菅義偉的當選或許是一劑強心針,日本總算迎來了一個平民首相。然而這或許只是一個開始,畢竟比起一個勵志傳奇,人們更需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切實改變。